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普希金用自己的文字叙事构筑了一个善恶模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没有绝对的善,善中往往包含了恶的因子;没有绝对的恶,恶中往往包含了善的因子;善恶是可以转化的.这既包括善的动机会带来恶的效果和恶的动机会带来善的效果,也包括动机和行为本身也有由善到恶或由恶到善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连斯基论──普希金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思考雷华连斯基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他与奥涅金、达吉亚娜两个形象一起构成了这部“百科全书”的人物画面。对这一形象的意义,研究者一般认为:一、性格方面,用他的朦胧空虚衬...  相似文献   

3.
多少年来,人们习惯认为: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成功,主要在于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代“多余人”典型奥涅金。可我总觉得书中男女主人公的两次互相求爱和互相被拒绝更值得玩味。缘此我们认为这部诗作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奥涅金的“多余”性,更在于达古雅娜的丰富性和永恒性。奥涅全拒绝达吉雅娜的成爱,不少评论者认为是奥涅全不理解这种纯真的爱;当然也有人认为,奥涅金并非不理解安,只是不在意这种爱。但却很少有人论及达吉雅娜爱的到底是什么?更没人论及“究竟是谁不理解爱?”别林斯基曾说过:达吉雅娜“是一个特殊的…  相似文献   

4.
"善"与"恶"是对立的,理论而言它不可能体现在一人之身。然而,在"董永遇仙"这一故事系统中,不同叙事者笔下傅员外的形象却呈现出前后完全不同的善与恶的道德对立。透过这一现象,能够发现意识形态无处不在的强大渗透力与宰制性。  相似文献   

5.
普希金在创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时,对女主人公达吉雅娜的形象塑造投入了自己最深厚的情感,他将自己的生活和精神历程投射于女主人公的形象中。在达吉雅娜身上可以看出与普希金相似的精神状态,也可看出普希金把自己某些缺失的精神层次寄托于达吉雅娜的形象上。达吉雅娜不仅是普希金塑造的一个人物,更是普希金潜意识中的女性一面,折射出普希金的生命追求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6.
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同名作品的主人公)是个什么性格典型?对于这个问题,中俄评论界历来就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解答。一种断定奥涅金是个“多余人”,甚至说他是“聪明的废物”。另一种回答则反驳道:“我们不能因为奥涅金最终没有走上革命道路而称他‘聪明的废物’,更不能把他归入高尔基所说的那一类‘多余人’的行列中去。”这一派评论家认为,奥涅金旅行之后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向达吉雅  相似文献   

7.
自从普希金在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奥涅金这一“多余人”形象之后,在俄国文学中又出现了皮却林、罗亭、奥勃罗摩夫等一系列“多余人”艺术典型,构成了独具风采的人物画廊,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独特的位置。世界各国的历史发展总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一个民族文学发展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自己民族文学的“多余  相似文献   

8.
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是柴科夫斯基根据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根尼.奥涅金》改编创作而成,是柴科夫斯基非常重要的一部作品。深刻剖析了歌剧《奥涅金》的内容结构,通过悲剧性、抒情性、民族性三个层面对歌剧的主题进行了细腻的分析,并且对代表人物奥涅金、塔姬雅娜、连斯基等人的价值意义做出了评价。歌剧《奥涅金》的音乐,浓厚、炽热、震撼人心,展示出一种幸福的理想被残酷的社会现实所毁灭的悲剧。对柴科夫斯基的个人生活和丰富情感进行了十分必要的联系,反映出柴科夫斯基个人的思想感情与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9.
《欧根·奥涅金》(通译《叶夫盖尼·奥涅金》,简称《奥涅金》)是十九世纪俄罗斯大诗人普希金的杰作。在俄罗斯文学史上占有异常显著的地位。其中塑造了贵胄子弟奥涅金的形象,开了俄罗斯文学中一系列“多余的人”画廓之先河。它描绘的俄罗斯少女达吉亚娜的可爱的形象,体现了俄罗斯民族精神的某方面优质。《奥涅金》被别林斯基称为“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这部独特的诗体小说,运用了多变而严格的商籁体写成,其格式、声律、韵脚多有创造。由于《奥涅金》在艺术上的民族特色浓、俄语使用上以严格、多变、丰富、含蓄  相似文献   

10.
真、善、美可能转变成假、恶、丑。善可以变恶,恶可以从善;美可能变丑,丑可能变美。人性也是可以转变的。客观环境的变化对人性转变影响很大。戈尔丁小说《蝇王》中的人物性格的转变就表明了这一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在战争条件下发生扭曲变化,导致人类本性中固有的、丑恶的一面暴露出来。在文明社会中发生了权利争夺、物质利益角逐和虚荣等不文明现象,揭示了人性的转变与环境的变化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1.
作为佛教净土信仰的基本经典,净土三经伦理思想的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一是离恶向善的价值取向,表现为离三毒之恶而向三善,离五恶而生五善,离浊世之恶而向净土之善;二是慈爱悲愍的弥陀愿力,即阿弥陀佛四十八悲愿,包括拔苦之愿和与乐之愿,体现净土伦理的他律解脱特性;三是兼顾各类修习特性的道德修行方法,特别是三品往生方法;四是体现快乐安隐、纯善无恶、清净庄严的极乐至善的道德理想之境。由此也体现了净土系伦理的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2.
自我利益追求的"致恶"与"致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究竟是导致恶还是导致善?对个人追求自我利益究竟应该遏止还是放任?"致恶论"与"致善论"均有偏颇之处,个人自我利益追求既可能"致恶",也可能"致善".对个人自我利益追求既不能"堵",也不能"放",而应采取"疏导"之法.  相似文献   

13.
善行层次论     
善行,一般是指主体对直接客体施与的利益行为。但是,同样的行为所体现的善的价值却不尽相同,因为相同的行为可能出于完全不同的动机。历史上的道德家已经看到了这一问题,但他们所做的仅仅是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善的概念,而对善行本身的层次却涉及甚少。今天的伦理学界也只是注重了对道德本身的层次研究,却忽略了对善行层次  相似文献   

14.
论恶的本质     
恶的对象是合理的。这种合理者是一种现象。人们以现象为恶。现象是相对的,彼此矛盾,因而为恶。现象必然具有价值立场,或者善,或者恶。善可以是恶,于是现象必然是恶。现象在肯定本体的同时,也必然地桎梏了本体。当本体是善的时候,对善的本体的桎梏与妨碍自然是恶的。  相似文献   

15.
叶甫盖妮·奥涅金是被称为“俄国文学之父”的普希金在“他最心爱的作品”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妮·奥涅金》(又译《欧根·奥涅金》)里塑造的一个文学典型。也许是受“俄国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关于多余人题材的讨论”的影响,许多评论家一直把奥涅金定位为“多余人”,对其性格分析也多采用“消极因素多于积极成分”(而这种积极成分往往是被一笔带过甚至忽略不计)的观点。对之冠以诸如“自私麻木”、“冷漠”、“损人利己”等贬词。  相似文献   

16.
后果主义是当代规范伦理学发展出的一种新型伦理学理论。然而,后果主义实际上是多种后果主义伦理学理论的统称,动机后果主义和德性后果主义就是其中的两种。动机后果主义认为,人的行动(行为)动机对于行为的后果起着决定性作用。亚当斯通过案例讨论了动机对于后果的复杂影响。德性后果主义则认为,人的德性品格对于行为好坏(善恶)起着关键性作用。德莱夫提出一种品德只有产生更多的善而不是恶时,这样的品德才是德性。动机后果主义与德性后果主义都注重从人作为行动者的内在方面来进行行动后果的起源追溯,这两者之间既有区别也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7.
“至善”与“无善无恶”是中晚明思想史上的重要论辩,明末思想家方以智以“至善统善恶”这一命题对王阳明的“无善无恶是谓至善”说做出了诠释和辩护,该命题中蕴含的对“绝待”和“对待”关系的思考也是对宋代理学中朱熹与胡宏论性之善恶的继承和发展,即通过对道/理是否有对待来解释至善之性是否有对待,以形上建构的方式对晚明这一论争做出回应。一方面作为“绝待”的“至善”不落于具体相对待的善恶,也即“无善无恶”,这是从形上本体的层面言说;另一方面作为本体的“无善无恶”是先天之性,有善有恶是后天之性,统贯先天后天的“至善”意味着在具体现实的人性善恶之中要让本体的善性显露出来,这是从本然状态的层面言说。“至善统善恶”说以对“至善”的强调纠正阳明后学特别是王畿“四无”说导致的走空蹈虚之流弊,重新倡导价值层面上对“至善”的肯认,推崇实学的功夫论指向。  相似文献   

18.
普希金自幼生活在与共济会密切相关的环境中,并于1821年加入了共济会.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政治、社会组织,共济会对普希金的创作产生过重要影响:一方面共济会一词多次出现在其作品中;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其作品中向往自由和爱,反对专制制度等主题上.正是共济会构成了普希金作品中向往自由、爱等创作思想的重要来源,尽管1825年后他对共济会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相似文献   

19.
宽恕作为人类独有的存在范式,体现着人性可能恶与应当善的焦灼。它从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双重维度上确证了人类自由本性的存在,进而为人类铺设了一条由物性通往神性的征途。对宽恕可能性的确证体现的也正是人类对自身的不断诘问、反思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普希金既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他塑造了达吉娅娜、奥尔加、奥涅金、连斯基等具有独特个性的典型人物形象,为广大读者耳熟能详.屠格涅夫的作品与普希金的写作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在自己的作品中继承了普希金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特点,且用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