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惠莲与西门庆偷情是《金瓶梅词话》的重要内容,他们之间的故事引发了很多矛盾冲突,结果是宋惠莲的丈夫来旺被陷害,宋惠莲羞愤自杀。其自杀的主要原因,一是她的个性使然,二是西门庆家庭内部错综复杂的矛盾。导致宋惠莲自杀的元凶是西门庆,潘金莲则是最大的帮凶。  相似文献   

2.
论王亥之死     
商先公王亥在易水流域活动 ,却遭有易氏杀害。被杀原因说是他与有易女子通淫。上古男女大防原不甚严 ,但商祖玄鸟氏与有易氏存在婚姻关系 ,有易氏与王亥是血亲 ,王亥屈做“风流鬼” ,实际上是犯了乱伦罪。  相似文献   

3.
秦可卿是《红楼梦》作者在书中着意塑造的艺术形象之一。她的死写得含糊其辞,若隐若现,简直象一个深奥莫测的谜语。虽然广大红学研究者下过万千功夫,猜过来猜过去,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谜底至今尚未被人揭开。但是,不管作者样隐曲,其目的总是想让读者解开“其中味”的,只不过是作者的技艺高超,隐喻过晦,致使人们一时难以识破罢了。秦可卿一案在全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对此事若不能剖析清楚,势必影响到对通篇的理解。所以欲对《红楼梦》作出深入地研究,获得忠实可靠地结论,必须设法冲破作者置下的  相似文献   

4.
论唐宪宗之死岳纯之唐澜关于唐宪宗之死,唐代以来流行三种说法,一是为方士丹药所误说,一是为宦官所弑说,一是为唐穆宗李恒所弑说。为方士丹药所误之说,不过是杀害唐宪宗的人为掩人耳目而放出的烟幕,不足凭信,这已成为现代史家的共识,无待多言。为宦官所弑一说,有...  相似文献   

5.
论于谦之死     
论于谦之死周祚绍于谦死得很悲壮。作为临危受命的救国功臣而惨遭杀害,是很悲哀的。但他面对迫害而视死如归,又是很壮烈的。于谦“死之日,阴四合,天下冤之”。有个叫儿的指挥,本是曹吉祥部下,“以酒酹谦死所,恸哭。吉祥怒,之。明日复酹奠如故。都督同知陈逵感谦忠...  相似文献   

6.
解放以来,晚唐诗人皮日休一直受到研究者不应有的、太多的推崇和辩护,推许为“我国文学史上唯一参加过农民大起义的革命诗人”、“伟大作家”、“封建统治阶级的叛逆者”,等等。影响所及,在他“究竟是怎样死的”这个问题上,被搅和得成了四十余年来中国文学史上最混乱不堪的问题之一,它是那样扑朔迷离,悠远神秘,一直到今天尚未解决。概括起来,关于皮日休之死学术界有四种说法:一、“流寓宿州”说,认为皮日休晚年流寓安徽宿州,死葬宿州顺河  相似文献   

7.
论班固之死     
论班固之死孟祥才东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系于洛阳狱中的大史学家,一代文章圣手的班固在悔恨交加中死去,时年61岁。与他得以寿终的父亲班彪,弟弟班超相比,他的下场是十分悲惨的。虽然,他之死于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既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也不无冤枉之处,...  相似文献   

8.
论安娜之死     
安娜是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的重要形象 ,这部小说最后以安娜卧轨自杀而结束。长期以来 ,关于安娜之死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 ,即安娜之所以选择死亡是因为她在同当时的贵族集团的斗争中遭到了失败。但本文作者从安娜本身的性格特点入手来分析她的死因 ,进而得出结论 :一手把安娜推向死亡深渊的不是别人 ,正是她自己  相似文献   

9.
儒家理想人格对老舍的影响──老舍文化人格论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理想人格对老舍的影响──老舍文化人格论之二郭锡健注重自我人格的塑造,是老舍一生孜孜以求的。1937年,他在《大时代与写家》中写道:“伟大文艺中必有一颗伟大的心,必有一个伟大的人格。”“有了人格作根,我们的笔才会生花。”①这是老舍对伟大文艺的向往,...  相似文献   

10.
11.
走市场经济道路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历史选择,市场经济说到底是一个市场问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对垄断行业进行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2.
关于屈原之死的问题,虽不曾引起广泛而激烈的争鸣,但也有几种不同的意见.詹安泰同志说: “由于阶级性质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他(屈原)……处处碰壁,跟着就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乃至于自杀.”郭维森同志说:“屈原的自杀,表现了他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高洁的品格至死不悔的精神,同时也是对楚国黑暗政治的一种抗议”.马茂元同志在《楚辞选》中说:“屈原的自杀,一方面表现绝望的悲哀,但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他的死来振奋楚国的人心,最后一次刺激顷襄王的觉悟.”詹说和郭说,都没抓住屈原之死的实质,其结论难以准确地说明屈原之死的原因和意  相似文献   

13.
马尔库斯·安敦尼(约公元前82——30年)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著名的恺撒党人。恺撒(约公元前100─44年)被刺身亡后,安敦尼成为恺撒派的主要领导人,后来,他在与恺撒的养子屋大维(公元前63-公元14年)争夺独裁统治权的斗争中战败,自尽身亡。关于安敦尼失  相似文献   

14.
必然与选择,唯物史观的应有之义郑世冰众所周知,唯物史观从其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立场出发,强调人类社会同样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客观物质原因,有其自身内在的客观规律。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才第一次把关于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15.
刚柔相济的生命形态──老舍文化人格论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刚柔相济的生命形态──老舍文化人格论之一郭锡健研究老舍的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当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掀起狂涛巨澜时,像郭沫若、巴金这样出身于封建剥削家庭的青年都倍受鼓舞,或组织社团,热情创作,或被《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宣传新思想...  相似文献   

16.
老舍与中国生存文化的现代化──再论老舍对市民生态的表现李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老舍向来以他创作的“市民特征”而著称。在小说及戏剧创作中,老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市民生存图画,他对这一阶层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体验之深刻、表现之广泛以及批评之严肃,在...  相似文献   

17.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第12子朱柏被封为湘王,就藩荆州,后自杀身亡。朱柏选择以自焚这种方式来了结与建文帝的恩怨,可能与他的道教信仰有关。朱柏之死,对明初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自唐以来,代代诗人、小说家与戏剧家就本于史实传闻,驰骋丰富想象,将历史人物杨贵妃再创造成为文学形象,使之光彩夺目、妇孺皆知。但对在马嵬兵哗情势下,玄宗是主动还是被迫赐死杨贵妃,杨贵妃之死是罪有应得还是有功于时等,历来说法不一。本文就此分别作了全面具体的评述  相似文献   

20.
古有“文死谏,武死战”之说,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武死战多,而文死谏者甚少,仅有寥寥数人.中国古代王朝中,文死谏者,居多,诸如钱唐、方孝孺、海瑞等人,皆置生死于不顾,直言进谏,更,置亲戚宗族于水火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