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甲午战前清政府驻外使节回国后的命运与结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午之前驻外使节经历了国外历练,他们成为了中国早期最具新知识、新思想的官僚群体。但回到国内,在政治上却基本上没有能发挥作用。原因一是他们普遍早逝;二是他们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治势力;三是最根本的他们在当时的社会里是孤立的一群,是被国内正统看作为社会与文化的异己分子。正是这个特定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这批早期驻外使节回国后的悲剧性命运与结局。  相似文献   

2.
1900年,俄国利用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全面入侵东北,激化了与日本的矛盾,从而引发了1904年的日俄战争。为了维护东北主权,清政府利用日俄矛盾,进行中俄交涉,使俄国承诺撤军。在日俄战争爆发后,清政府鉴于未来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性,采取了中立的外交政策。随着战争的发展,当出现日俄两国分割东北势力范围的倾向时,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未能做出及时调整。战争结束后的日俄和谈中,中国作为战争的最大受害国,却被排斥于和谈之外,最终无奈地接受日俄重新划分东北势力范围的现实。  相似文献   

3.
清政府以“华夷秩序”的封闭与斥异性为主导的外交思想造就其在对朝问题的处理上固守着传统思维,运用着僵化、保守的“以夷制夷”外交政策。而日本在德川幕府中后期“日本至上”的外张性指导下的外交思想,在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洗礼之后,走上了“脱亚入欧”的道路,展开了血腥的对外扩张战略。中日甲午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4.
国内农民战争的冲击使绿营兵制几近崩溃。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决心整顿绿营,其整军措施有二:一是补充兵额,充实编制;二是实力整顿,提高战力。总之以维持绿营经制军地位于不坠为归宿。然而绿营的强化在相当程度上并非“上(朝廷)下(督抚)同欲”之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转变为“裁兵以练兵,节饷以裕饷”的整军路径,部分绿营军队虽然提高了待遇,改善了装备,却是通过裁减兵额而实现的,实际上是绿营内部资源的腾挪和挹注。清政府整顿绿营的行动最终演化成一场裁兵潮。  相似文献   

5.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也步入对外扩张之途。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便把侵略魔爪伸向我国神圣领土台湾与清朝存在着封建“宗藩”关系的琉球和朝鲜。这样,中日关系日趋紧张,交涉日渐频繁,李鸿章既然是中日交涉中的主要人物,剖析其对日态度的变化,对评价李鸿章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6.
甲午战争以前晚清政府派遣留学生赴欧美留学 ,开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留学生的选派、管理和录用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逐步调整 ,并在执行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剖析这一时期留学政策的得失有助于了解整个晚清留学政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7.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甲午战后,清政府面对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为维系反动统治,在人民反帝救亡运动推动下,被迫对洋务派推行的经济政策实行调整和转变。这些政策的调整和转变虽有反动的目的,客观上却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今天在我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时候,研究和总结这一历史过程,对于全面揭示甲午战后中国资本主义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汲取历史上经济改革的经验教训,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代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逐渐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各项改革措施使日本在短时期内,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力增强的日本开始对外实施扩张战略,并首先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台湾和中国的藩属国--琉球、朝鲜.在这种背景下,中日之间的矛盾大爆发,从而在清政府内部产生了要求征讨、惩治日本的"征日论".  相似文献   

9.
甲午战前李鸿章对日本侵略野心估计不足,不立足于战守而一味依赖列强调停,外交策略幼稚单一,结果陷入全面被动;而日本则能够准确判断形势,灵活运用外交策略,最终在战前避免了列强的干涉,取得了有利的战机,掌握了与清政府作战的主动权。中日双方战前的外交直接影响到甲午战争的成败。  相似文献   

10.
论近代中国甲午战前的教案与反洋教斗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教案、反洋教斗争到本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其间经历了四十年,无论从其斗争目的或动力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近代教案、反洋教斗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产生,它的斗争锋芒主要指向外国教会势力,所以它的发展历程不能不随近代社会矛盾的变化而变化。中国近代反洋教斗争是中国近代民族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民族运动高潮,近代反洋教斗争同样也  相似文献   

11.
封建社会末期,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已经有着缓慢的发展。但是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以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特点,带给中国农民什么后果以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什么影响,这是当前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教学和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甲午战前的中国近代经济民族主义具有典型的反应性和防卫性特征,官方所推行的国家主义经济战略极大地阻碍了民间资本的发展。虽然晚清中国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政治问题,但早期经济民族主义的诉求仍主要限于经济方面,而忽略了政治取向,体现了古代民族主义与近代民族主义的双重性,在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80年代中叶俄国重返远东国际舞台,推行了谨慎向朝鲜渗透、以中国为潜在对手逐步破坏清政府对朝鲜宗主权的远东外交政策,1894—1895年日本发动了侵略朝鲜和中国的甲午战争,在甲午战争期间,俄国的远东外交政策经历了由尝试单独调停中日矛盾到静观其变、寻求与英国共同调停,再到最终选择联清的转变。考察俄国因应甲午战争调整远东外交政策的过程,进而探析其原因,可以了解甲午战争对东北亚国际政局的深远影响以及中俄第一次秘密结盟的背景,并对甲午战争进行再反思。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后期以来 ,一场以新材料、微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精密机械、人工智能、网络技术、空间科学、海洋科学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 ,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昭示着知识社会信息时代的来临 ;与此同时 ,中国也因改革开放而进入了经济社会政治发展的全面“转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渐成潮流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所有这一切 ,都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中国将愈来愈深地加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 ,愈来愈多地参与国际社会事物 ,愈来愈好地发挥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际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在美国外交政策的历史上,地缘政治的最大果实意外地于1989年落入了布什的腰包。仅仅为对6个月,东欧的共产主义政权就崩溃了。新成立的东欧各国政府都宣称恪守民主政治,实行市场经济,而且苏联也开始从欧洲撤军。这一切都是西方在不费一枪一弹的情况下出现的。  相似文献   

16.
国际背景下的中国教师专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化教师教育的迅速发展把教师专业化推向教育改革的前沿。由于我国教师学历低、教学能力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教师素质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教师资格和聘任制度不规范等因素制约着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为了加快我国教师专业化进程,应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对于清王朝的打击和影响,已有不少论著进行了研究,不过其着重点多在叙述当时发生的一些变化。本文拟就清朝政府方面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时,为了维护摇摇欲坠的统治,在财政、军事和外交上采取了哪些对策和措施,以及这些对策和措施产生了哪些后果,作一点探讨,以此求得更深入地从长远的历史过程中考察太平天国的兴起和清朝政府逐步衰亡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落伍的清王朝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仍然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封建社会内部的商品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对外经济交往的规模逐渐  相似文献   

19.
余玮 《山西老年》2014,(3):25-25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歌曲从作词、谱曲、发表,到唱响全国,时间很短。歌词仅有43个字,却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最强音,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曾鼓舞过无数中华儿女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那铿锵的歌声已经成为那段历史的浓缩和象征。时光荏苒,弹指已过去60多年,志愿军战歌的歌声把无数人带到那难忘的峥嵘岁月,带回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很少有人知道,这首战歌的曲子是著名作曲家周巍峙半小时内边哼唱边在大腿上敲打出来的,而歌词原本是"出征誓词",  相似文献   

20.
美国外交政策的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认为很多人忽视美国外交政策的传统。但实质上 ,美国有一个成功的国际关系史 ,执行了精明的外交政策 ;美国推行积极的外交政策有其深刻的国内根源 ;美国在历史上也不断地卷入战争 ;同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及拉丁美洲诸国的关系也很曲折 ;因而历史地看外交政策一直是美国政治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