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的民族关系与民族融合问题,近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对于这一时期民族大融合出现的历史原因、各民族融合的具体经历以及民族大融合对我国历史的深远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撰写出许多很有见地的论著。近年来,笔者在研读有关史籍和近人论著时,总感到在魏晋南北朝北方民族融合的研究上意犹未尽,有几个从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史实中引出的理论问题,一直萦绕于怀。 一、从魏晋南北朝北方的民族融合看斯大林的“民族”定义  相似文献   

2.
阴山岩刻,作为一种古老的语言,通过图画符号形式表达古人类的文化、生活、信仰等,是再现古代人类历史和生活历程的直接依据。自古以来,阴山地区就因其重要的地理和战略位置成为中国北方民族战争和民族融合的舞台,同时也是北方各民族生活的中心和摇篮。对其进行多视角的研究,不仅能够全面地认识阴山岩刻的历史,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河套文化的历史,对传承和弘扬河套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为河套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重要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3.
女真族所建政权下的金朝文学具有多民族特征。在金国境内,汉民族虽非主体民族,却是文坛主流;女真虽为主体民族,却是文坛偏师;女真、渤海文学共同与汉民族文学构成鼎足、相辅之势;契丹族、奚族文学呈弱势。多民族文学的互动、互补,丰富了当时中国北方文学的历史景观,成为金朝文学的突出特色之一。这些现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多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民族融合、民族文化融合对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所建王朝文学的发展及其特征的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汉民族代表的中心文化与北方民族边缘文化的双向交流、优势互补,是形成多民族文学格局的历史机缘;凡主体性和民族气质、个性特征强烈、鲜明,且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善于吸取、学习异质文化之长的民族,其文学就繁荣发达。以往认为金朝文学只是北方民族政权下的汉族作家创作的观点难以准确反映其文学的完整体貌和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太原作为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北方重镇,一直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城市。在南北朝这个特殊时期,更是成为汉人与鲜卑、拓跋等少数民族相互交融的重要地区。鲜卑人娄睿的墓葬出现在太原这座汉人聚居的城市,而且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壁画与陪葬品都具有鲜卑与汉族、西域胡族等多种民族文化特色相交融的特点,由此可见,太原在这个时期成为了民族大熔炉。  相似文献   

5.
众生平等的思想是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佛教在世界广为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北朝时期既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阶段,也是北方各个民族融合的关键时期,两者在此时发生了交集。由于北方各民族基本上都接受和或多或少的信仰佛教,所以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也就有可能成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相互理解和借鉴的桥梁,在共同的宗教团体和宗教生活下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国家意识,促进了当时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6.
辽朝的民族迁徙及其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辽朝的民族迁徙,包括了汉族、渤海人口向契丹族聚居地区,契丹族人口向北方、西北地区和向渤海故地、中原地区的流动。这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间的对流迁徙,尽管是伴随着辽朝对周边的征服战争和巩固统治的需要而进行的,但在客观上却对辽朝统治下的广大北方地区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族、渤海人口迁入契丹地区,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契丹族人口向北方、西北的迁徙,为推动农业经济带的北移和巩固边防做出了贡献;契丹族人口向中原的迁徙则使其置身于相对发达的封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环境之中,加速了契丹族历史发展的进程。辽朝的民族迁徙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7.
辽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历史时期,它对开发塞北边陲、加强北方与中原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加速民族融合、促进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都起过很大的作用,有过不朽的历史功勋.公元907年契丹在古临潢——今赤峰地区建立大契丹国(也称大辽或大蕃),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朝局面,揭开了契丹民族发展史上壮丽的一幕.在立国后的二百余年间,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对北方民族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大同作为辽金王朝的陪都西京,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是辽金王朝的重要军事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北方的军事重镇。作为辽金王朝的重要政治和文化中心,西京大同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也是契丹和女真民族封建化的历史以及是中国中古时代民族融合进程的反映。  相似文献   

9.
中国北方是一个人文地理概念,在木同的历史时期,其范围也不尽一致,先秦时代的北方主要指秦汉长城沿线地带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北方的重心是燕辽地区,这里是新石器革命的发源地之一。燕山和辽河孕育的中国北方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成分之一。一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闭锁的大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导致中国西北、东北、西南边疆出现严重危机,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学者,开始潜心于边疆历史文化的研究。本世记20年代以后,一批受辛亥革命影响的中国学者,痛心于深重的民族危机,期望通过对边…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融合中观念意识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民族融合中观念意识的转变王红自东汉末年以后,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羯、氏、羌等民族不断迁入塞内,与内地的汉族等民族杂居相处,本民族的让会与经济因此得到较快的发展,逐渐与中原民族混同为一,而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民族大融合。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我国现阶段不宜提“促进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遵循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我国现阶段不可能"促进民族融合";尊重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历史上不可能有"民族融合";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的现状,我国现阶段不宜提"促进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12.
忽必烈薛禅可汗从至元四年到至元廿二年(公元1267-1285年),历时18年营建元大都,使其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执政期间,忽必烈薛禅以非凡的胆略正确处理了历史上凡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地区后所遇到的三大矛盾,即民族、宗教和游牧与农耕文化的矛盾,使元大都在初、中期出现了民族融合、宗教自由、文化发达、商业繁荣、国际贸易活跃的局面,给中华文明输入了新的血液。元大都的城市建设和宫殿建设水平凝聚了中国各族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伟大创造力,对中华民族的建筑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万里长城为界线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是历史上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过渡地带。经济、文化的交流是长城带民族关系的核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的大背景下,深入挖掘长城带所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是童恩正依据考古材料,提出的一条从中国东北到西南的地理文化带。长期以来,对半月形文化带的意义与价值,学界虽有所涉及,但总体上缺乏将其置于中国历史及民族活动框架中,系统考察其与历史上民族活动的内在关联性。事实上,半月形文化带不但被历史时期民族活动所充分印证,且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进程中起了关键性连接作用。半月形文化带不仅为我们认识中国文明起源开辟了新视野,同时北方游牧民族在该地带上的承袭性和文化融合以及所呈现的对农耕区域的包裹性,均构成了中国历史的重要特点。半月形文化带有助于我们摆脱把长城作为农、牧线性分割的认知和多从单一民族视角认识北方民族与华夏农耕民族关系的窠臼,更多看到北方民族在中国历史中的交融连接及文化整体性,从而为我们深入认识理解历史上游牧民族同农耕民族之间的互动整合以及中华民族历史脉络提供了一个新的整体性视野和思路。半月形文化带蕴含着中国历史、考古、民族、地理、语言、生态和人类学的丰富内涵,堪称理解中国民族和历史脉络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北朝时期少数民族贵族的汉文化修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继十六国之后的北方少数民族贵族接受汉文化的程度及汉文化修养明显加强。汉文化修养的提高使北方胡汉大族在文化上渐趋一致。南方汉族政权统治者也因此改变了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传统看法。在此基础上民族融合最后形成。民族融合的形成,对其后历史影响至深,其中最主要的是观念的改变和政策的调整。观念的改变,使传统的“贵中华,贱夷狄”的偏见遭到否定;政策的调整,使隋唐时期尤其是唐朝少数民族贵族在上层统治集团占据重要地位。当时接受汉文化是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的普遍现象,除十六国时期延续下来的民族外,增加了北朝统治民族鲜卑拓跋氏、宇文氏、高句丽等。  相似文献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迁徙主要表现为两大趋势:一是各少数民族纷纷从边疆向中原内迁,二是汉民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向四方辐射,掀起了北方人民南迁的高潮。这样的民族大迁徙和大流动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而且引起了各民族的文化变迁,使中国的经济中心发生南移,为隋唐的繁荣昌盛奠定了雄厚的物质与文化基础,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民族冲突与民族恐怖袭击事件近年来在我国边疆地区频繁发生,民族融合成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民族社会工作作为民族工作方式创新,民族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的重要内容,强调以民族为本的创新民族融合理念、整合取向的综融式民族融合方法、上下一体化的民族融合路径、三社联动与项目制的民族融合机制。在传统民族工作失灵的情况下,民族社会工作因其解决民族融合问题具有先天亲缘性关系与后天亲和性优势,成为解决民族融合问题的主要方法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辽金元北方民族文化的发展是民族融合的结果,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北方民族接受中原汉文化的结果。基于此,从辽金元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入手,分析和研究了北方民族的汉文创作的过程、发展特点和文化内涵,对其后世研究民族文学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广袤无垠的北方大草原是众多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习武狩猎,形成了深厚的民族传统。元朝建立,民族融合,各少数民族作家(包括出生在内地的少数民族作家)进行诗歌创作时,具有鲜明的"草原情结"。一方面,体现了他们眷恋草原、热爱草原的民族地域情怀,另一方面,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20.
民族融合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关于民族的历史过程的学说。在我国,由于民族融合与现实联系十分紧密,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从而长期以来成为理论研究的一个禁区。随着学术环境的改善,学术界关于民族融合问题的讨论逐渐增多,并不断深化,基本接近于恢复民族融合理论的真实面目。民族融合理论研究的深入,对于全面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发展的现状和民族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关于民族融合理论的探讨中,《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发挥了阵地的作用。它在1988年第2期、第4期、1989年第1期先后连续发表了一组(4篇)有关民族融合理论的文章,如蔡运国同志的《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