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祛魅是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创作上的一个重要特征。罗斯通过描写犹太青年的反叛行为,揭示了犹太人心理层面上的祛魅,表达了犹太人对犹太传统的复杂情感。罗斯采用揭示、嘲讽、戏谑、颠覆、解构等作为其文学祛魅的方式;既祛犹太传统与犹太主流话语之魅,又祛美国主流文化价值之魅,是罗斯文学祛魅之特点;而还原人真实、本来的面目,实现人的彻底解放与自由,是罗斯文学祛魅之目的。罗斯的创作彰显了其人道主义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2.
《豪门春秋》是美国现代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发表于1905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后纽约上层社会为主要背景,描述了一位年轻女子——丽莉·巴特的种种遭遇。犹太富商西姆·罗西德虽然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但由于其身份和民族的特殊性,在小说中却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这三个角度出发来探讨罗西德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当时的境遇,并将其与同为犹太民族的、处于16世纪末的另一个文学人物夏洛克作一比较。西姆·罗西德是继夏洛克后又一个犹太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3.
从辛格与犹太文化传统的渊源出发,对辛格小说的源流与特色、主题与主题模式、叙述手法、人物塑造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和论述。同时强调指出辛格的小说看似平实、简单,但其中大多具有一种强烈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含有一些深深积淀在犹太文化传统中的东西。这些东西不仅能激发犹太民族读者的心灵感应,而且可以在世界上许多民族的读者的意识中引起反响与共鸣。  相似文献   

4.
士族·文化·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日渐边缘化,士族"经明行修"的文化教养遂转化为玄学的"风度"及对文艺的爱好,使之成为士族的行为模式。士族要维系文化世家的地位,就必须随着文化之演变而演变,而文化以士族为载体,就必然打上士族的印记,其中文学又与文化作同构运动,由是形成士族、文化、文学三者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5.
不应忽视的文学形式--美国犹太诗歌鸟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美国犹太文学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小说领域,学术界对犹太文学的评论也大多集中在小说方面.实际上,犹太诗歌作为美国犹太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圣经>时代),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犹太诗人,而且在艺术和思想上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从早期的意第绪语文学传统,到20世纪的实验诗歌、社会责任诗歌、神秘主义诗歌及叙事诗;从客观主义、现代主义到学院派和前卫派,尽管其风格不同、手法各异,但所表现的主题和关注的焦点始终与犹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现实与未来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哈利&#183;波特》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流行,其意义已远非一部文学作品的内涵可以诠释。它所呈现的是古老的西方巫师文化与现代美国流行文化的奇妙混合;也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与现代商业营销手段在互联网时代全球一体化背景下的完美结合。文中试图从文学、文化、商业及心理等诸多方面解析这一奇特现象,从而揭示当代此类通俗小说流行的深层根源。  相似文献   

7.
1522-1545年,马丁·路德为推动宗教改革,致力于《圣经》的翻译工作。他的《圣经》德译本同时揭开了德语发展史上新的一页,马丁·路德也因此被称为伟大的翻译家。在《圣经》翻译中他汇聚丰富的德语词汇,尽可能排除方言土语的影响,切实可行地树立了一种统一、普遍而稳定的通行全德的民族共同书写语言,为日后现代德语的形成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美国犹太文学延续了犹太教的宗教文化精神,因而犹太性是其文学创作的思考核心。然而,作为一个没有家园的民族,美国犹太作家在美国多元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尤其是受文学全球化因素的影响,将其文学创作的主旨在宗教、社会和政治层面上逐渐由展示犹太民族的犹太性向反映整个人类的普世性转化,进而形成了美国犹太文学创作中的多维思考。基于上述原因,美国犹太文学中出现了三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和一大批世界级的文学大师,为美国文学、世界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市场经济内涵着丰富的文化特性,因此,对市场经济的文化特征的研究就成为研究市场经济的热点之一。文章剖析了市场经济与传统文化之间关系,指出二者之间既互利互动,又有存在矛盾冲突,并比较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0.
作为文化符号中的一个超级能指,历史与文学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历史小说”是“史性”与“诗性”的交织融合,不同的历史观深刻影响着“历史”进入“小说”的过程;“怎样现代”与“如何文学”,即小说家对于历史题材的“深度艺术加工”,则最终决定着“历史小说”的成败。  相似文献   

11.
0世纪中国文学的源流、传统问题 ,似乎已有了文学史的定论。但是 ,过往的认识 :一是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再现考察其演变 ;一是从文学本身的表现中寻求文学本质或规律。近代中国文学自觉与不自觉地走进了政治的系统中寻求生路 ,她不同于简单化的“政治”概念 ,很大程度是政治的心理诉求和文学精神现象的互动认知。新文学源流应该是 ,“文学救国”与“文学革命”所表现的特殊文化语境中的整合现象 ,是文学载体与历史转型交织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试图通过对贝娄的《洪堡的礼物》,马拉默德的《基辅怨》和《店员》,辛格的《卢布林的魔术师》四部小说的典型人物的分析,将美国犹太文学纳入犹太移民与宏观的移民世界及微观的美国社会的文化接触这一特定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分析犹太身份着眼于阐述美国犹太文学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与张爱玲神话现象所表现出的文学命运的相似性有着文化选择的必然性与共同性二人坚持以自我所认同的文学性原则来传达时代精神,不愿被某种共性的文化规约强行遮蔽.这种个性追求具体表现为"传奇不奇"的人性写作立场.沈、张文学实践的意义在于以个人的潜在形式证明了新文学运动启蒙传统的薪火尚传和良性发展的可能性,这种意义的存在同时也反照出以往文学史写作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海外华人学者李欧梵善于在占有和使用包括印刷文化和都市生活公共空间等广义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一些中国命题,这些命题既采用了西方20世纪文学、社会学研究较新的理论视角,又立足于中国的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在雷蒙德·威廉斯“乡村”、“城市”以及“大都市”等理论范畴及空间批评理论的启发下,李欧梵以“现代性”为基点发掘中国现代文学批评中的空间维度,揭示了“新文学”传统中以乡村为核心的空间叙事对城市文学的压制。  相似文献   

15.
在以启蒙、革命、民主与科学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语境下,五四知识界对浪漫主义的译介,偏重于"革命"的英国(拜伦)浪漫主义,而遮蔽指向民族传统与神秘主义的德国浪漫主义。译介的缺失造成了文学史建构对德国浪漫主义影响的忽略,但德国浪漫主义所滥觞的文学母题与文体实验,却通过其后续的现代主义文学批评与创作以暗流的形式影响着五四文学。以《野草》为个案,通过分辨鲁迅创作中的德国浪漫主义影响,可以追溯五四浪漫主义的另一面:指向内心与传统的德国根源。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隐逸文学,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存在,上承古代隐逸文化传统,下接当下文学风尚。它承载了多重的文化意义,为文学样态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向度和研究可能。隐逸派作为现代文学的典型存在,与佛教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中国现代隐逸文学研究为隐逸文化和隐逸文学的丰富性提供了多种可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分析出发 ,认为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西方化实践都是失败的。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 ,根基不应从西方拿来 ,也不应从民族传统中继承 ,而应在独立面对中国社会“现代化” ,产生独创的艺术表现图式的基础上产生。就此 ,笔者既不赞同民族化主张 ,也不同意西方化观点 ,中国文学应该走“世界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由鲁迅《狂人日记》所开创的中国现代小说传统是观念的传统而非方法论的传统。其本质是否定的现实主义而非“批判的现实主义”,这带来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政治时尚化:由启蒙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追随中国现代文化和政治革命的步伐,由否定的一极走向肯定的一极,政治化的情绪表达代替了文学化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性的理性表达。  相似文献   

19.
香港诗人梁秉钧的诗歌写作呈现出越界的特质,一是文体的越界实验,二是文化身份的越界,此种特质与香港文学的香港性息息相关。对香港性的认知是研究香港文学的基本起点,但仅仅是一个起点,真正要从文学上把握香港文学,必须将其置于现代汉语文学或现代汉语诗学的背景之下。或者换一种说法,必须将香港以及台湾甚至包括部分海外的汉语文学经验有机地纳入,才能建构完整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分析出发 ,认为 2 0世纪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西方化实践基本上是不成功的。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 ,根基不应从西方拿来 ,也不应从民族传统中继承 ,而应在独立面对中国社会“现代化” ,产生独创的艺术表现图式的基础上产生。就此 ,笔者既不赞同民族化主张 ,也不同意西方化观点 ,中国文学应该走“世界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