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2 毫秒
1.
在大西北,我走了38个哨所之后,深切地感到,只有到过这里,才知道什么是艰苦什么是奉献。当我即将落笔的时候,我想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向战斗在西北边疆的武警官兵,致以崇高的敬礼!  相似文献   

2.
韩晗 《中国民族》2013,(1):78-78
关于这个问题,我决定先从“天价切糕”说起,事情的来龙去脉想必大家都知道,这里我也不再赘述。这件事情最终有了一个彼此相对安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1994~2003年之间,我几乎每年都要在川西的阿坝州及北川等地住上一两个月,在此进行结合人类学与历史学的羌族田野调查。这次汶川大地震的灾区,汶川、北川、茂县、松潘等地,都是我过去曾多次造访的地方。这里,有我许多的朋友与回忆。因此,这两天我四处联系打探灾情,忧心如焚。于此之时,我只能提供一些自己所知的讯息,让人们多知道一些本地的情况,希望藉此能有助于救灾。  相似文献   

4.
山庄故事     
我仔细地进行过打量:这里没有天安门城楼那样雄伟;这里也不象颐和园那样气派;但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许多事情…… “避暑山庄”。我站在这四个笔触干净质朴的大字门下,仿佛看见了那遥远、遥远的大清王朝。 “热河行宫”是避暑山庄的初名。园子建到第8年,康熙皇帝御书“避暑山庄”四字的匾额,加之“热河”当时又改叫“承德”,就这样后来改名承德避暑山庄。  相似文献   

5.
卜凤刚是我弟弟,他的事迹发表以后,使我受到很大的震动和教育。弟弟参军离开家乡三十六年了,我们只知道他当过战斗英雄,对于自己的事迹,弟弟却没向我们透露半个字。弟弟参军后总共只回过五次家乡,每次都是只住三两天就匆匆忙忙往回走。记得最后一次是年三十走的。当时全家挽留他过  相似文献   

6.
满族和我     
我的前半生是在民族屈辱中度过的。我生于民国八年(1929年),正值满族受歧视的时候。从懂事起,便知道自己是个不光彩的满族镶黄旗人。十二岁时父亲死了,加上我出身平民,没有家谱,所以对自己的家世知道很少。但从北京德胜门外牤牛桥立的祖坟看,我们家是“老北京”了。  相似文献   

7.
鸿雁(散文)     
我的家乡大理是四季分明的。记得儿时,每当冬去春来的时候,天空里总是会听到一声声高吭而飘渺的雁唳,抬头看时,只见一行雁序,或作“一”字,或作“人”字,缓缓地从蓝天里飞过,逐渐消失在遥远的天边……这以后,草绿了,花红了,鸟叫了。打儿时起,就知道雁是给春天报信的,看见它,就会想起柔软的草地、风筝、叶笛……我于是在儿时就爱上了雁。我来僾尼山工作已经好久了,好象一次  相似文献   

8.
工作中,我常同青少年接触。当他们知道我是一个民族工作干部以后,常常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例如:我国有多少民族?他们都居住在什么地方?有哪些风俗习惯?等等。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愿望,  相似文献   

9.
管祥麟 《民族论坛》2003,(11):21-22
一、发现帽合山崖壁画座落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桐木镇西北8公里处的帽合山西南面的崖壁上,这里为大瑶山北麓,荒山野岭,没有人烟,是一处至今还未被外界了解的远古摩崖壁画。2002年夏末,一个偶然的机会,距崖画两公里的泰山村一位长者说:“你知道吗?东边帽合山的石崖上画有人像,我们这儿的人都说那是‘佛地’。”出于职业的敏感,我随即在当地请了向导前往探寻,准备弄个水落石出。帽合山为东西走向,是周围群山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山峰,孤峰突起,形状特异,因形似“高筒帽”而得名。我在向导阿宏的带领下,扯着齐腰深的杂草灌木丛东行,往鲜…  相似文献   

10.
有一次在我家,面对一张30年前的老照片,一个记者与县里的干部在辨认照片上收养的孩子是谁、是什么民族时,我对他们说:"在我这里不分民族,他们都是我的孩子!"1957年,我嫁给了从部队转业回来在县公安局工作的维吾尔族小伙子阿比包,我们一家7口人过上了虽清贫但快乐的日子。1970年,我们的邻居牙合甫夫妇相继去世,撇下3个半大小子:19岁的老大吐尔达洪、17岁的库尔班和14岁的托乎提。同样失去过父母的我,知道这3个孩子的孤单和无助的滋味,我对善良的丈夫说:"咱们总不能眼睁睁看着这3个孩子没人管吧?"  相似文献   

11.
陈杰 《民族论坛》2009,(10):8-9
记得中学时代无比憧憬大学生活,而当踏上大学之路时,面对繁杂的社会,面对陌生的人群我知道将有着更多的狂风与骇浪等着自己去迎接。然而,一年的时光让我发现预科给予了我太多的幸福和欢愉。在这里,我告别了飞扬跋扈年少轻狂的往日,在这里我编织着自己浅蓝色的梦,抒写着自己如水的青春。  相似文献   

12.
重进苗山     
每逢走进苗山,我总是喜欢在老房东二婶家落脚。今天,我又来到苗山,自然,我是向着二婶家走去。一年多的日子不见,二婶越发福了。看她那满面红光,就知道她日子过得有甜头。二婶见我,突然一怔,然后十分兴奋地说:“云仔呀!是你回来啦!一年多来可望你得很哩!”说着连忙放下手里的簸箕,帮我取下背上的被包,招呼我休息、喝茶,还连忙从厨房里端出来一碗冒着热气的红茹粥塞到我手里,对我说:“走这样远的山路,一定饿坏了,快吃一碗填填肚。”我一边喝着粥,一边回答她问我的问题,真像慈母关怀远归的儿子一样。忽然她停了停又笑着对我说:“云仔呀!这回可折磨你啦。令夜恐怕又要在这里搭个临时铺罗!”说着她用手指了指我第一次睡地铺的地方。我调皮地回答说:“那里都行,只要是在二婶家,挂钩也得。”但我转念一想:“我的老  相似文献   

13.
尝闻“有病请医生”。但是,在贵州的苗、布依、水等民族的语言中,就没有“医生”这个词汇,而是“有病找药吃”。“找药吃”,其含意有二:一是说,这里到处可以找到药;二是,这些少数民族中知道药和会用药、制药的人多。实际也正是如此。人们都知道贵州的山多、林多、药也多;这里的各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  相似文献   

14.
青年朋友都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民族.因为与汉族相比,他们的人数较少,总共有6,700多万,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7%,所以,习惯上称他们为少数民族.这里不存在任何贬义.不知道你们能不能说出这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下面,我按人口多少给大家说说.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15个.他们是:壮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  相似文献   

15.
这里所说的中间地带,就是豆满江彼岸的间岛东北的绥芬河流域。从间岛方面越过窝集即密林地带,就到了绥芬河上游,从此地往下有都骨、尼麻车、南突兀狄哈等族,即森林居民居住的地方。他们当然都是狩猎民,但因地处亚洲季风的最北端,尚可进行农耕。以下,为了便利起见,用“有农狩猎民”称呼他们。《李朝实录》对他们的情况有若干记载。这些记载是明朝弘治初年偶尔被其掳去的朝鲜文人和以后到这里讨伐的朝鲜军人所传。首先来看都骨族的生活情况。关于他们的居住情况《李朝实录》记载称:“其作室之  相似文献   

16.
龙帕行     
一个氏族公社的部落里, 突然响起二十世纪的马达——这里讲的是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 绝不是一个怪诞的神话。在祖国遥远、遥远的西南边陲, 有一个基诺人的寨子叫“龙帕”, 九十九层山林把它与世隔绝, 一抬头,顶上的青天只有簸箕大。这里的人不知道山外还有个世界, 山外的世界也忘记了它, 于是,一个世界已经在探索外层空间, 另一个,还在集体采食着无花果、青蛙。  相似文献   

17.
情牵朗木寺     
终于到朗木寺了。你不是我,你自然不知道我对朗木寺的感情。我用不着你对我说郎木寺有天也许会老,老得失去今天他所吸引我的一切。但是我坚信倘若有一天我会了无牵挂,那么,我要选择孤独终老的地方一定是朗木寺。朗木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论风景,不及中甸;论趣味,不及朗德;论风情,不及泸沽湖。姐夫说他像个中世纪的村落。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如此地眷恋他,我想我是在知道朗木寺之前就爱上他的,因为我知道他同样是在知道我以前就爱上了我。初到朗木终于踏上了朗木的土地,晚上自然宿到八斤的旅棚里。妈妈在电话里听说我跟三个陌生男人睡一个房…  相似文献   

18.
1771年的“土尔扈特大逃亡”,是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有许多著作对这一事件做了记述。但,卡尔梅克人返回准噶尔的历史、尤其是其返回准噶尔的原因、俄国与清帝国对“土尔扈特大逃亡”的政策以及土尔扈特人以后的命运等都没有得到阐述。这里,我们仅就手头资料来探讨“土尔扈特大逃亡”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有关保护、开发西部人文资源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今天到这里来不是作学术报告,而是想结识一些艺术家的朋友,上个月的8号曲院长到我家,邀请我到这里来同大家见面,后来身体出了一点小毛病,在医院住了半个月,现在已经恢复了,所以,我来了却这个心愿.今天来开会的新老两个文化部长都是我的朋友,一个是我的老乡(孙家正部长),一个是我50年前交的朋友(周巍峙老部长).  相似文献   

20.
谁都知道,“天府之国”的四川有自流盐井,但你知道是谁开凿了第一口盐井吗?他就是古代彝胞梅泽。据史书记载,原先四川自贡、富顺一带本是不毛之地,汉武帝在此建立南中郡,梅泽生活的晋代又改称犍为郡。这里吃盐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