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提起四合院。30多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都不以为然,不就是北京胡同里那些低矮破烂的平房大杂院么,有啥好的,不拆留着干啥?其实北京四合院可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朵奇葩,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曾有过经久不衰的辉煌历史。只是从50年代以来,新式建筑的大规模兴起,四合院才走向了衰落。然而住过四合院,特别是居住过60年代初期以前四合院的人,提起四合院,无不为之感叹,离开的会常常思念,一种怀旧思绪油然而生。 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色的民宅,它是由东西南北四面形成一个口字形状的庭院。标准的四合院有着严格的布局,门楼、影壁、外院、内院、垂花门、正房、厢房、廊子等,井然有序。北京四合院强烈地体现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尊卑有序的理念,讲究对称、自成天地。这不仅表现在院落的大小、房屋的高低、门楼的型制等等外部设施上,而且表现在内部的功能和使用上。 北京的四合院有大、中、小之分。大四合院以王府、高官和富豪私宅为代  相似文献   

2.
李明 《北京纪事》2010,(9):108-109
这位四合院里降生,胡同里长大,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街坊们都亲切地叫他“三爷”,因为他上边还有两个哥哥。艺术圈里的朋友们都称他明智先生(这可是他的学名)。提起他的人物画,功力可不浅。自幼爱买小人书(就是连环画)边看边学画人物,上学时,也喜欢观察老师和同学的动态,课间时也画上几笔,70年代还到艺术院校进修过。近些年,他因身体不佳,静下心来追忆自己青少年时代四合院的生活,以及日常身边的事儿、老胡同中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3.
春节是咱们的传统节日,年年岁岁,每个人都曾拥有过不同年代的每一个春节。自幼在北京城长大的我,留在记忆里最深的,仍然是20世纪50年代童年时在四合院里过春节的日子,那浓浓的、满是胡同里年味儿的时光……  相似文献   

4.
黄邦寨 《社区》2005,(14):59-59
我已经完全失去了曾经生活过的北京记忆,这是一件很心痛的事。我来讲一个故事陈述这个痛。我参与保护过一处四合院,是西城区梦端胡同45号。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四合院。之所以没有成为大杂院,是因为有高干家属住在里面,得以幸存。我本来不知道这个四合院,有一天,高干家属七转八弯找到我求救,说这个四合院要被拆了。漂亮的四合院里长有一株不知年代的丁香树,树身粗壮枝繁叶茂。这树生长极慢的,长到这么粗壮需要几百年。长了这么多年的丁香树都要毁掉,怎不心痛!我给市领导写了一封信,希望领导能够干预这件事情。领导马上写了一封信给金融街开发…  相似文献   

5.
杨文利 《中华魂》2012,(6):51-52
槐树古朴典雅,吉祥昌瑞。人们一提起古都风貌,总是说起“古槐、紫藤、四合院”,可见古槐与北京有着多么密切的联系。在北京现存的古落叶树种中,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槐数量最多,而古槐中又以国槐的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6.
论京味小说     
京味小说实际是北京市井味小说,其京味在于以独特的京味语言描绘出北京的文化景观、文化风俗和文化性格。京味小说萌生于清末民初的北京报人白话小说;20世纪20年代以来,老舍从文化景观、文化风俗和文化性格诸方面对北京四合院文化进行了深刻揭示,标志着京味小说的真正诞生。20世纪80年代初,第二代的邓友梅、刘心武、陈建功等继承发展了老舍的四合院文学;80年代中后期以来,第三代的王朔等以大院文化视角描写北京市井生活,开辟了京味小说的新生面。  相似文献   

7.
关于北京传统四合院保护与利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四合院的保护与利用,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北京旧城改造工作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北京传统四合院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保护北京传统四合院对于当前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决实际工作中难于判别、难于操作的问题,应通过开展综合研究建立一套传统四合院的评判标准,注意使保护传统四合院的工作为北京城市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罗薇 《社区》2008,(20):50-5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界精英搬进了北京的四合院。现代社会的匆忙与四合院的闲适在这一方小小的院落里。又将演绎出怎样的现代生活。 南池子港商中意的风水宝地 南池子街区紧邻故宫东墙,曾经是皇城的一部分。曾经作为官署和库房用地。如今,港商陈锦鹏在北京的家——一座有着精美砖雕院墙的独门独院就坐落在南池子大街东侧。他是最早一批来北京买四合院的港商之一。  相似文献   

9.
刘建民 《北京纪事》2014,(1):99-100
正时下年轻人结婚,名车豪宅、婚纱钻戒、高档饭店,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婚礼的红包也跟着通货膨胀一路水涨船高。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轻人的婚礼却是另一番景象。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大跃进时期。从小在老北京四合院长大,亲身经历了四合院里的百姓生活,也见证了四合院里街坊邻居家的子女男婚女嫁、喜结良缘的婚礼轶事。虽然时光已过去了40多年,但发生在四合院里的婚礼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难以忘怀。我记得我们院儿里第一家举行婚礼的是外院儿孟大婶家的大儿子。他在一个机关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李晨 《山西老年》2012,(3):23-23
北京南城虎坊桥东路北有一处名人故居,清朝著名才子纪晓岚曾在这里居住。它是一所两进四合院,东侧紧邻的中西式四层卷棚顶楼房即晋阳饭庄。纪晓岚去世后,其后人将宅子售出。上个世纪20年代,北洋政府议员刘少白曾居住该处。时称“刘公馆”。  相似文献   

11.
郭萍 《社区》2002,(18):63-64
一提起纽约,多数人都会联想起自由女神、帝国大厦、华尔街、百老汇等观光名胜。不过,就像游览了北京天安门广场、故宫、颐和园以后,最好去看看四合院才算品味了真正的老北京一样,在纽约的日子里,我也试图去发现它的“四合院”。苏荷(SOHO)的建筑——钢铁时代的形象记录 苏荷距离游人如织的世界贸易中心不远,但是风格却迥然不同。苏荷的魅力是它的建筑:四五层或是六七层的楼房上,到处是铸铁的装饰物。有的镶  相似文献   

12.
在众多传统民居中,北京四合院是典型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思想的体现,因此解析北京四合院的空间构思,为探求理想的居住环境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传统民居中,北京四合院是典型的代表,是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思想的体现,因此解析北京四合院的空间构思,为探求理想的居住环境有一定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乔生 《北京纪事》2015,(12):106-107
八道湾十一号是一所三进的四合院,坐落在北京西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周作人和社会活动家周建人--人们称为“周氏三兄弟”或“周氏兄弟”曾在这里住过。  相似文献   

15.
北京四合院经历了百年沧桑,至今仍然是老城区主要的居住形式之一。北京四合院院落布局有序,居住不仅是建筑空间的围合,还是传统的延续。对四合院的发展及内涵和建筑特色简要介绍,通过对四合院空间与西方建筑模式语言进行分析,期望能够将传统四合院空间模式现代化、实用化,使其成为由传统建筑向现代表达的一种途径,同时也成为一种蕴含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创作思考方式。  相似文献   

16.
钓书     
马卫 《社区》2010,(32):13-13
你一定听说过钓鱼,可你听说过钓书吗? 这已是20多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就读崇一中.和其他三名同学被分到一座小小的四合院内居住。四合院的几间房,一间是教师住,一间是实验室,一间是图书馆,一间堆放杂物.我们4人——李治承、尤奇贵、章少才和我,就住在杂物房和图书馆拐角的一间偏屋内。  相似文献   

17.
北京的四合院永远有说不完的故事.数百年来,皇宫紫禁城、王府大宅门、百姓小院落,一座座大大小小的四合院里演绎的悲欢离合,不仅共同写就了北京的历史,也塑造了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气质.  相似文献   

18.
Wendy 《北京纪事》2014,(11):68-71
豆角胡同是北京的一条老胡同,离南锣鼓巷不远。南锣鼓巷火了,知道豆角胡同的人却不多。穿过一条条弯曲的胡同,有不少人打听豆角胡同是去找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那是刘芳的家,也是她和丈夫开的一家啤酒屋。刘芳和卡尔是北京城里最早开始做手工鲜酿啤酒的,刚开始他们没有想过要开店,完全是凭着对鲜酿啤酒的喜爱自己做着玩的。  相似文献   

19.
前不久到北京出差,一位朋友硬拉我去看一座四合院,他说别看你是个饭店老总,但我领你看的这个“饭店”,别说你没见过,就连北京人也不知道。客厅里有毛泽东的画像和古巴的雪茄 到了北京东四一带,他敲开一座四合院的门,大门在身后刚关上,感觉四周一下子就静了。阳光洒满院子,使枣红色的门廊,杏黄色的窗帘,点缀在窗台、地上的绿色植物,都更加鲜亮。 围着院子的四间房子都没吊顶,高高的屋顶露出粗大的圆木,木头上涂过清漆,泛出黑褐色的光泽。墙壁四白到底,简朴干净。地上铺的小块瓷砖,一看就有年头了。 家俱一律是旧的。屏风、…  相似文献   

20.
四合院作为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是有保存价值的;作为民居已经过时,且不符合中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四合院那个时代形成的以封闭保守为特征的城市建设思维,称之为四合院思维,却是需要破除的.对于北京城市建设来说,更是急迫需要解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