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对主义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运用尚处在这样一种阶段:作为打破各种中心主义和独断论、唯我论的一种必须采用的暂时性策略。但相对主义又必须超越,因为相对主义事实上可以导出种种变体,以至重新回到之前的研究轨道上,或走到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上来。因此,在比较研究中如何超越相对主义应当提上日程。而厄尔.迈纳提出的“总体诗学”即是对超越相对主义的一种有力尝试。  相似文献   

2.
《比较诗学》以"基础文类形成了原创诗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基础文类"将三个主要部分联系在一起,每部分内容的前后安排又环环相扣,逻辑结构十分严密。另外,它从书名到研究途径、从概念的界定到具体的论述都呈现出一种温和宽容、客观、谦恭的开放姿态。《比较诗学》这两方面的特点给我国当前比较诗学理论以有益的启示:一、"比较"是比较者与两个被比较者三维视界的交融,反思比较者视界是确立可比性的具体途径;二,相对主义不应是选择判断的标准,而应是研究中所持的态度,这就是"公正、慈爱、完整性"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相对主义"新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贺来 《人文杂志》2000,(3):23-26
相对主义是一种拒斥确定性的学说.在新旧哲学交替的关头,相对主义往往把人们从以往理论教条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新旧哲学的中介与桥梁.但相对主义存在着走向虚无的危险、超越绝对与相对的对立是克服相对主义的前提.  相似文献   

4.
比较美学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跨时间、跨特质的美学研究.跨越性是比较美学的根本属性.比较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跨越性的美学现象,但这些美学现象同时必须具备可比性.可比性是比较美学的学理基点,它是比较美学的平行研究、影响研究和错位研究得以有效实施,从而在学理上探获美学内在规律的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5.
刘介民 《学术研究》2004,(6):123-128
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是 :意象的渊源与形成 ,超越时空的意象差异 ,意象的组合和形式 ,以及意象作为文艺作品生命的细胞 ,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媛 《学术界》2012,(12):87-94,285
从2010年开始,中国比较政治学界共召开了四届"比较政治学论坛"。这四届论坛都展现着学者的世界眼光,贯穿着学者们对比较政治学的科学态度,体现出了比较政治学学者们的本土关怀。在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中,学科话语和方法论话语成为一种重要强化机制,关注国外经验成为一种主要路径。但对中国经验的反思性探索依然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7.
现代西方诠释学与科学哲学走向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诠释学通常被视为人本主义哲学思潮中的一种 ,而科学哲学则属于科学主义哲学思潮中的重要流派。人们往往更多地注意两者之间的差别和对立 ,但实际上两者在内容上仍有相通之处 ,逻辑走向上也基本一致。从内容来看 ,西方诠释学和科学哲学分别以不同的话语探讨了人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 ;从走向来看 ,它们都经历了研究重心从注重理解和解释的客观性向强化理解和解释的主观性转移的进程 ,并因此一度陷入相对主义 ,其后又试图跳出相对主义泥坑 ,表现出向客观性的某种回归。  相似文献   

8.
中西比较:处境分析与方法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隐性比较"和"显性比较" 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中西哲学比较可以分为"隐性比较"和"显性比较"两种基本类型.在西方哲学成为话语霸权的背景下,作为知识基础和价值底线的隐性中西哲学比较,中国哲学界都在用,从梁启超1902年第一篇介绍康德的批判哲学(他称之为"检点哲学")并以佛教的概念、观念诠解康德开始,到1919年胡适用西方哲学的方法撰写第一部<中国哲学史大纲>,再到冯友兰早年两卷本的<中国哲学史>和晚年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一直到目前中国哲学界(狭义的,指专事于中国本土哲学研究)从业人员所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分析方法、结构叙事,乃至最底层的观念支撑,都属于中西哲学比较的范围.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上看,关于中西文化之争不外乎两种基本立场:传统本位论与全盘西化论。两者对立的本质是文化观的对立即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进化主义的对立。这种两极对峙的观念体现了两种关于现代化的错误观念,而新的现代化观念是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统一,是一种文化综合意识,我们称之为文化进步主义。我们只有在文化进步主义的高视点上,才能理解现代化的真正含义,才能超越传统本位论和全盘西化论的两极对立,超越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进化主义的两极对立。  相似文献   

10.
杨乃乔认为,比较文学的学科边界凭借语际与跨界两个维度的优势迅速向外扩张,最终比较视域与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全球史观相呼应,成为比较文学研究者的身份标志。曹洪洋认为,"跨学科"是比较文学视域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其对比较文学的身份认同必将继续做出重要贡献。姜哲认为,在中国语言文学的语境之下,"世界文学"的研究必然以"比较文学"为前提,即"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出场,必须是将其自身呈现于历史的、审美的和科际的关系系统中的出场。郭西安认为,比较视域概念是理解比较文学后设学科特性与研究定位的枢机;从视域到比较视域的推进,也在很大程度上标识出传统人文研究向后人文研究过渡的理念特征。梁丹丹认为,中西方文学的互动对话是一种含有比较文学互文性质的典范文本,这一文本是研究主体在中西方文化精神的汇通与融合中生成与创造出的新的诠释意义的文本,即比较文学所倡导的"第三种诗学"。  相似文献   

11.
一直以来,鲁迅与中国当代作家的比较研究受到学界的极大忽视,近年来这一现象虽有所改观,但总体研究仍显不足.从有限的研究成果来看,鲁迅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比较研究已逐渐由回应当前事件的"应制之作"发展为自由写作研究的"随意之作";由重点集中于高晓声、余华等少数作家扩展到金庸、莫言、余秋雨、张承志等更多作家;由单一的小说研究发展为包括散文、杂文在内的全方位比较,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者以积极严谨的姿态投身到这一角度的比较研究之中,使鲁迅传统不断得到当下的回应,使"活"的鲁迅精神永远镌刻在当代文学的历史画卷之中.  相似文献   

12.
肖三  吕航 《天府新论》2008,(5):123-125
基于俄国近现代革命的历史仔细研究俄国二月革命便会发现,它与中国辛亥革命在许多细节上存在不少惊人相似之处.对于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让人们认识到中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中俄建设社会主义却是一种对未知的探索.只有以一种准备"艰难探索"的心态进行社会主义的建设,才能避免急功近利带来的错误,进而以一种和谐、开放的心态在"两制"并行的时代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价值相对主义是当今社会的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取向.通过对形而上学所承诺的终极价值的分析可知,它的出现与形而上学的终结有着思想上的渊源.从现实的角度看,市场经济中物化逻辑对人的统治造成了物对人的奴役,人以物为标准必然导致价值相对主义.价值相对主义表现为个体之间的价值多元性,但社会在意识形态上需要价值总体性,个体与社会的分野正是价值相对主义产生的实质,价值相对主义的扬弃必须以这两方面的统一为前提.  相似文献   

14.
比较美学与美学比较不同.比较美学的重点是美学,而美学比较的重点则是比较.比较美学重在求同,美学比较则重在求异.严格来说,我国学界的比较美学著作只是美学比较,而不是比较美学.又因为美学比较仅限于中西比较,所以称之为中西美学比较则更为合适.比较美学要走向深化,必须走出中西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寻找更多的他者,从美学比较走向比较美学,这不仅是比较美学的内在学理要求,而且也是全球化的呼唤.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研究中我们是不能否认比较法的价值的。比较法有助于人们发现问题 ,澄清历史事件的多个侧面。在对事件发生原因进行解释或对所做解释进行批判时 ,比较法是不可或缺的。在历史研究中进行比较有助于避免出现偏狭的“氛围”。但比较历史学家仍然并不多见。历史研究中许多倍受珍视的原则———参考原始资料 ,考虑事件发生背景 ,以及事件发展全过程 ,有时都和比较法发生冲突。最近一种新的跨国研究的方法———纠葛历史研究法(histoirecrois啨e)———以一种崭新而有趣的方式来挑战比较历史研究学者。但比较历史研究(histoirecompar啨e)和纠葛历史研究是彼此需要且能够和平共处的。  相似文献   

16.
当代西方对正义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流派.当代西方正义观实现了从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向规范理论的复归,从功利主义向"社会契约"论的回归.社群主义正义论对自由主义传统进行了反思和超越.当代西方正义理论是为西方民主社会发展提供道德判断根据,主要研究分配的正义问题,是想超越传统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为分配的正义提供更加广泛和合理的基础.当代西方正义理论日益呈现出政治哲学和具体社会科学相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往往被称作是神秘的或神秘主义的。其中隐藏着一个没有说出来的尺度 ,即唯有西方哲学才是“好的”、“正常的”。这显然是一个西方中心论的意识形态神话。那么 ,是不是对于各式各样的“哲学”就丧失了做出优劣判断的标准和可能了呢 ?问题仅仅在于做出这种判断的唯一凭据不应该出自某种偏好 ,而应该出自哲学本身。究竟谁是谁非 ,并不完全是一个相对主义的问题 ,其中包含着必须正视的差别 ,即究竟哪一种主张对于哲学而言具有真实性。分析哲学的建设性意义是科学的而非哲学的。把它扩展到哲学 ,乃是一种错置和误用。这正是分析哲学历史命运的悲剧性所在 ,也是分析哲学的偏见之源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三辨——兼论美学的先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杏 《东南学术》2006,(5):144-148
朱光潜引心理学入文艺理论只是更换了视野,抑或也还引出了新的难题?他理解的"心灵"是经验的,抑或是先验的?其文艺心理学的人文悲情是"悲"在注定不能实现,抑或是"悲"在起点有误?本文通过对以上三个相关问题进行逐层深入的辨析后指出:朱光潜引心理学入文艺理论后遇到的一道无从规避的难题是,他必须在经验与先验之间的足够大的张力中,在超越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问题上另辟蹊径,但他对此却始终不曾有所意识.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其文艺心理学无论是在艺术起源还是在艺术理想上都缺乏一种终极依据.对审美这一人生向度上的虚灵之真际的否认,则使他最终没能找到走出民族文化困境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庄子"心斋"、"坐忘"思想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学内容。"心斋"、"坐忘"思想与超个人心理学有着内在的联系,两者都关注人的自我超越问题、"知"的问题、修养的问题和"心"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比较研究将有助于中国文化心理学和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九福 《江汉论坛》2007,1(6):72-75
中西传统政治信任具有不同的特点:西方认为掌权者信任公民是一种义务,掌权者还有证明自己可以被信任的义务,而没有要求公民信任他们的权利,中国则相反;西方的政治信任调节机制以法律为主,中国则是以道德为主;西方形成了不信任的制度化机制,从中培育出信任,中国以信任掌权者为主,结果总在极端的信任与不信任两极之间摇摆.通过中西政治信任的比较,可以发现中西政治信任各有优劣.为更好地推进中国和谐社会的政治信任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超越传统的政治信任模式,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建设新型的政治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