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调查,农科院校的女大学生就业率比男生低28.2个百分点;相对于男生而言,就业面狭窄;月收入也明显低于男生.原因是:在大学扩招后女生的比例逐年提高,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增加比例远超过国民收入增加的比例;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农科院校的女大学生有80%都来自农村,大部分缺少相关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背景.要通过扩大农科院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加强就业生指导教育、增强实践动手能力以及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来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相似文献   

2.
毕业教育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和尽快实现社会角色转换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新的就业体制的全面实施 ,以及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进一步多样化 ,在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开展毕业教育已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如何结合大学生特点和社会需要在毕业生中开展毕业教育 ,深入做好教育指导工作 ,促进毕业生及时、顺利、充分就业已现实地摆在广大毕业生就业工作者面前。为此 ,本文从当前农科院校的自身特点入手 ,对开展毕业教育的途径进行了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试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着重分析了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面临的现实困难和制约因素,如现行的农业经营模式从根本上制约农科大学生就业,影响农科类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农科类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农业院校出现“就业难、招生难”的“两难”局面;农业战线的现实状况和传统的择业观念影响学生择业;农科毕业生本身竞争能力和竞争意识相对较差,造成就业困难等,提出农业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应加强对农科大学生的就业观教育,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开设就业指导课,科学系统地规范就业指导课的设置;建立和完善以学校为主体的具有农科特色的就业市场,为农科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平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农科大学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类专业本科生为对象,对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意愿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发现,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政府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就业和创业,不仅有利于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也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影响农科类专业大学生服务基层意愿的主要因素包括个人、家庭和政府政策因素,因为一部分农科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大、就业信心不足和就业期望不符实际,以及大学生家人态度、家庭所处经济区位的影响,家人支持与否对农科大学生毕业后选择服务农村基层的主要因素.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应该加强正确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强化学校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教育,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大学生返乡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用人单位、大学生员工、大学毕业生以及高校教师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态度差异的调查发现,这四个群体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态度存在多方面的不对称:用人单位更重视工作态度、领悟力等软素质,而毕业生则更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家庭背景等硬素质;相对于用人单位,毕业生和高校教师都不够重视领悟力、可塑性、社交礼仪、面试表现、性格等素质。只有缩小用人单位与大学毕业生之间的素质供求差异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6.
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分析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稳步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对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调查,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变化的原因,以及搞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和做好这些工作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7.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稳步发展的重要问题.通过对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调查,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变化的原因,以及搞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需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和做好这些工作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高校的逐年扩招 ,大学生就业困难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而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则因其专业的特殊性以及社会对农科院校的偏见 ,就业变得更加困难。文章分析了当前农科大学生就业的特点 ,就业存在的问题 ,并就如何加强农科大学生就业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大学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对上海某高校2009届在校本专科大学毕业班学班学生的抽样调查,发现毕业生在就业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存在着断裂与脱节的现象。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和用人单位建立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共同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加强一体化就业指导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说明了我国2009年大学生就业率较高的原因。通过对金融危机给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带来挑战和机遇的思考,提出了全方位、系统化的就业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紧张,如何实现高效就业不仅仅是每个大学毕业生关注的问题,同时也对职业指导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当前我国职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工作现状以及其不足之处,探讨了提高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质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呈递增趋势,但我国的就业形势艰难,使他们的就业难度加大,从而出现困惑焦虑心理、自卑心理等问题。归纳起来,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在认知心理维度、情绪心理维度和社会心理维度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学校、大学生和社会,都应共同做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等教育刚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就遭遇到就业难的问题.作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院校培养模式雷同,造成大学毕业生同质竞争和结构性剩余等因素有关,但关键问题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难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出发,分析就业能力低的原因,探讨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4.
自从高考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这种状况下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时暴露出的心理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笔者作为毕业班的辅导员,通过身边一个个真切的案例,并通过与学生聊天、问卷调查等形式,就大学生出现哪些心理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其形成原因,并结合当前和实地情况探索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实现顺利就业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目前大学毕业生数量及其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就业选择地区和专业差异较大,就业单位对毕业学校、身份和性别歧视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与高等学校就业率虚高相悖,存在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结构性矛盾.究其原因是政府在扩招政策制定、就业模式调整、就业引导和相关政策扶持等方面缺少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效果远低于预期;用人单位在用人标准、招聘程序和工资待遇等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低、虚高就业率和大学生能力差是主要问题,直接导致大学生在面对用人单位时的被动局面.因此,高等学校破除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需要综合措施,政府是改善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局的主导力量,制定科学务实的就业方针政策,用人单位尽快完善大学毕业生相关工作,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平台;高等学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系统地分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存在问题、面临的形势和发展趋势。根据建立以人才市场为导向、毕业生自主择业新的就业机制的要求 ,从政府、用人单位和高校三个层面上提出构建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制度和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各地方高校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从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毕业生自身四个行为主体方面探讨了有效提升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状况和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阐述了目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现状和重要意义,分析了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阐明了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必要性,提出了若干促进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途径和办法。这对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实现社会更好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只有在政府、学校、大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20.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认为目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观念、心理上的原因及社会制度、经济上的原因。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毕业生应转变就业观念 ,主动适应市场就业竞争 ;社会各方面要努力营造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 ;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