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284-285
后现代作为现代性问题的一种回应方式已成为学界的一种共识。就现代性问题的实质而言,它是人性之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失衡,表现为对理性的过分崇拜。后现代批判以理性为特征的现代性.走向非理性,其结果不但没有解决现代性问题,相反却使现代性的感觉主义发展到极致。后现代与现代性最终殊途同归,归于人类感官享受的满足。 相似文献
2.
非理性主义和后现代思潮的兴起及其对传统理性主义的质疑,为人们正确地认识自身的理性精神奠定了基础,正是在扬弃了非理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基础上,人类的理性精神走向了成熟。而成熟的理性精神又是人类合理地把持自身、走出重重困境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与后现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查德·沃林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9,(3)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总体成就 ,是针对公正、正义和平等这些民主规范的。其要害在于假定理性的事业无法从内部得到拯救 ,必须整个抛弃。这使得他成为后现代思想的“教父”。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研究科学哲学领域里后现代思想的起源及其基于理性的反思计划,指出后现代科学哲学所固有的现代性本质,同时提出后现代科学哲学是在科学与历史、科学与其他文化关系上对现代科学哲学的精致扩展,其目的仍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今时代的科学这一主题。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3-76
二次世界大战后,关于现代性及其结果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现代性的局限是什么?二、现代性之后的社会应当是怎样?因界定现代性的代表性特征本身就是多维的,故问题一的答案具有暧昧性。对于问题二,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倾向于用后现代性或后现代主义来指称现代性之后的社会思潮。后现代性体现了对现代性及其根源的批判,但并不完全意味着一种启蒙理性的终结,而是一种希望能够废弃理性所产生的等级制和统一化,从而实现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相和解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李亚凝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9(4):52-57
由于高科技证据材料所具有的特点,其容易造成在实体方面认识论常规错误的发生,以及程序方面剥夺被追诉人程序权利的危险,有鉴于此,应当在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之外建立证据"可反驳性"的新属性,以防止上述危险进入刑事诉讼程序。 相似文献
7.
徐岿然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5(1):64-67
本文分析了后现代哲学的内在矛盾 :它从实践运动变化发展的绝对抽象出发 ,批判了现代主体理性的形而上学 ,而在其自身的逻辑框架中 ,又认同于一种先验的历史价值信念 ,构建了一种非实践的抽象的历史理性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8.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法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玉玲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65-69
非法证据即违法取得的证据。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指违反法定程序、以非法方法获得的证据,不具有证据能力,不能为法庭采纳。非法证据是否具有证据能力以及非法证据排除原则是否应当确立,集中体现了刑事诉讼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这两大价值目标之间的冲突与协调。在世界各国人权保障思潮高涨的时代背景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确立对于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防止国家权力过度扩张给公民权利造成侵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专业的确信与后现代视角下的社会工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和清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9-12
本文通过对现代社会工作专业假设的解构,提出对专业主义的四个质疑。在后现代视角下社会工作专业似乎有了一线生机和活力,这就是在社会工作专业建构中对本土化、地方性知识、“互为主体”状态、生命意义重构的重视和强调。 相似文献
10.
困境与张力:鲍曼后现代语境下的道德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思鹏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6):92-95
齐格蒙特·鲍曼被称为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研究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的理论家之一。鲍曼以批判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性的伦理困境,揭示出理性的普遍实践恰恰造成了非理性的伦理后果;并从后现代视角对道德现象进行了展望,进而提出构建一种体现"道德向个人回归"的后现代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麻锦亮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1):50-53
从理论上说,法律形式主义所要求的法律自治应包括公法自律与私法自治两个方面,在理论上仍有必要大声疾呼私法优位和私法自治,应该正确认识<德国民法典>在本位选择上向近代民法"回归"的"保守"立场.当代中国应该摈弃制定"后现代"民法典的思路.我们既不能违背民法的基本精神,也不能脱离我国的现实国情,为民法典而制定民法典.另外,民法典作为市民社会的宪章要求,应尽可能地体现私法的形式理性,以自治规范为其核心. 相似文献
12.
李卓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6):141-144
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法的核心内容,也是民事司法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本文以法理学视角审视了新的民事证据规则在法律渊源、法律移植、法律价值三个层面的利与弊,并做出法理学的客观评价,拓宽了对证据制度研究的角度,深化了民事司法改革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董文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2):27-29
分析了后现代思潮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对“现代性”、“后现代”与后现代史学进行了具体研究,并对后现代史学的主要特点作了新的研判。 相似文献
14.
谌宏伟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3):21-25
在德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的民事证据理论上,将鉴定人视为证据方法存在不妥之处。鉴定本质上是法官在鉴定人之辅助下,以被鉴定之物为证据方法、原则上须依当事人申请而启动的证据调查之职权行为。鉴定结论为证据资料。我国学界对司法鉴定之性质的界定有欠准确,因而导致民事司法鉴定外延泛化、混同鉴定之独立性与中立性、对鉴定结论之性质认识错误以及忽视鉴定实施过程中对当事人的程序权利保障等缺陷。 相似文献
15.
卢春雷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193-195
"后现代哲学"已成为了当代十分流行的一个话题.对于它的语义在尼采、弗洛伊德和海德格尔等人的思想中就已显现.以利奥塔为代表的后现代哲学继承和发展了尼采等人的思想,对西方传统哲学中的理性、主体进行了尖锐的批判,指出理性是种霸权,主体根本就是形而上学的虚构和假设.后现代哲学作为一种新的态度、新的思维方式对人们的思维开拓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证据是整个刑事诉讼的核心,刑事诉讼的过程都是围绕着刑事证据来进行的.但归根结底,证据不过是信息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审查与判断过程,也就是信息的传递、变换与处理的过程.司法人员对刑事证据的收集、保全、审查与判断证据是一个主客观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证据和案件事实都是客观存在的,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存在的,而司法人员的主观认识能否如实地反映客观, 相似文献
17.
对“意义世界”的一个考察——从现代西方哲学史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继民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0(3):58-63
我们习惯于用“实用”的眼光看待世界,然而世界的根底在于“意义”,若世界缺乏“意义”、“价值”,则势必蜕变为寂寞的物质“废墟”。事实上,西方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者均对“意义世界”进行追思、定位,然而二者均由于过度强调自身的合理性而最终走向极端。如何给世界定位,还人类一“意义”、“价值”之世界仍旧是哲学工作者不可回避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现代和后现代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阿尔布莱希特·维尔默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1999,(3)
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存在着一个复杂的辩证关系。后现代主义其实是审美现代主义的继续 ,它继承了现代主义艺术对理性的质疑和批判立场 ,张扬个性、开放、矛盾、混乱和无意义 ,是对理性至上倾向的反拨 ,一次释放出现代性为获得自身解放而积蓄的潜能。透过这个辩证关系 ,可以发现 ,后现代的“冲动”本质上对个人和共同自决、理性和历史的重新思考 ,是一种“理性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9.
张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5-90
卡夫卡研究几乎穷尽了西方各种理论,从理性与非理性之关系观望卡夫卡的思想视阈和文本世界无疑又是一种新的尝试。卡夫卡在创作中呈现出的是一个无底的棋盘: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感觉、表象与精神、梦境与真实在不确定性中显示出可调和性。此外,面对卡夫卡充满空位与悖谬的文本,纯粹的文化批判将远离他创作的本质内涵与精神诗意。 相似文献
20.
王虹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4(2):73-78
当代社会 ,后现代主义思想在对传统及现代主义构造的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彻底怀疑和颠覆中 ,逐渐完成着对时代精神内核的改造。从电影《英雄》中 ,我们感受到艺术在商业现实性和文化历史性间徘徊的艰难处境和文化转型时期带来的思想阵痛。透过围绕它的争论 ,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文化思想同后现代文化理念的激烈碰撞 ,在非理性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语境中两种文化审美意识的冲突。《英雄》既固守传统文化思想 ,又期望通过后现代表现手法传达出“和平”的现代理念 ,这就决定了它在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尴尬状态。但不管怎么说 ,其探索、追求上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