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近查江西大余(古为南安府大庾县)赤石《叶氏联修宗谱》,发现黄庭坚《题赠叶氏世家》诗二首、《赠叶梦得》诗一首。又查有关黄庭坚的诗文集和宋诗集,均未发现有记载,经考证,确系黄庭坚散佚的诗文。  相似文献   

2.
“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这是黄庭坚为王安石鸣不平之语。历史却喜欢嘲弄人们,谁想到这句诗竟成了黄庭坚自身写照的谶语。宋、明以降,黄庭坚“诗文之显晦”,正所谓“人与运会合操之也。”(德馨《山谷全书·序》)但古之评家,仅从文学着眼,评其工拙、功过。而建国以后的三十年间,舆论几乎一律地否定其人,其诗,这是左的思潮在古典文学领域的一种反映。总结一下历史的教训,实事求是地把颠倒了的是非颠倒过来,或将有益于黄庭坚研究的现在与未来。  相似文献   

3.
郑永晓 《南都学坛》2006,26(3):59-63
黄庭坚诗文在宋代的传播与刊刻是有关黄庭坚与江西诗派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对解释黄庭坚在宋代的巨大影响和后来江西诗派的确立极为重要。黄庭坚投师于苏轼之前,在诗坛上已颇有声名。成为苏门弟子后,更加速了黄诗的传播过程。南宋以后,黄庭坚诗文集的编纂与注释基本完成,各种刻本流行开来。在黄庭坚文集的编纂、刊刻过程中,家族、姻亲等起了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4.
黄庭坚的散文是黄庭坚文学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他的许多重要的诗文理论和文艺思想大都散见于散文作品中.谈艺说文,评诗论画,是其散文创作的主调,但也不无反映社会现实之作;洁净简放,纵横疏朗,是其艺术风格的特征,但更有饱含深情而发出的激愤之旨、缠绵之音.  相似文献   

5.
金元时期黄庭坚诗歌的主要传播方式有:文学传习活动、诗学著作、诗歌选本、黄集重刊、书法作品等,前四种是集本传播,为文学隔代传播的主要方式,后一种则是单篇传播,是黄庭坚作为诗人兼书法家的诗作在后世传播中独具的特色。其中,有着较强地域性传播特征的文学传习活动和《瀛奎律髓》这样颇具影响力的诗歌选本,对黄庭坚诗歌在金元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黄(營)的<山谷年谱>在黄庭坚诗文定本的生成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广泛利用"真迹(墨迹)"、"石刻(石本)"等作者亲笔原稿或类似材料,对黄庭坚诗文进行编年、整理和注释,前接任渊<山谷内集注>的注本结构,更加重视新发掘文本和家藏真迹材料.它又为后来史容的<山谷外集注>、史季温的<山谷别集诗注>提供了新的重要基础.以此为框架,<山谷外集注>利用真迹检讨黄庭坚诗文本异同,将之整理成简洁中立的文学表现;<山谷别集诗注>则尽可能收集包括诗的本文、题、序跋等各种异文和集本中被遗漏的文本,使黄庭坚一些建立在同一基础上的诗文以包括不同字句的文本或伴以不同的诗题而得到传承.黄(營)、任渊、史容、史季温等注释者以积极校勘、参录和采录等文献学态度,通过充分利用密切关系作者及作诗现场的文本所得到的成果,向后世展现了黄庭坚诗文本的多样性,也为我们了解宋代诗文本是如何生成、接受和传承的具体状况提供了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7.
有一些关于宋代文学的专著和文章,谈到宋初诗文复古运动,常认为柳开、王禹■曾力矫西昆体“浮靡柔弱”之弊。(见《文学遗产》1987年第3期《黄庭坚诗艺发微》)这种说法是毫无根据的。柳开倡导古文反对“时文”是在天宝六年(973)举进士的前后,王  相似文献   

8.
五山时代前期的元朝与日本,虽然在政治和军事上处于对峙状态,但民间的商业贸易、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因而造就了元日文学交流活动的盛况。具体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学交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其一,东渡元僧在日本的诗歌唱和、文章应酬等活动,直接刺激了五山文学的发展;其二,受东渡元僧的接引,日本僧人纷纷入元游学,在中国的游历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有诗文集传世的入元日僧多达12家,尤以雪村友梅、此山妙在、别源圆旨为杰出代表;其三,日本南北朝时期翻刻的元人诗文集至少有15种,翻刻数量之多、传播速度之快、刊刻质量之精,都是中日文学交流史上的奇迹。  相似文献   

9.
陈师道与曾巩、苏轼、黄庭坚交往过程中,与他们建立了深厚而密切的情谊,但同中有异,分别形成了三种不同的情感类型.陈师道之于曾巩更多的是敬师如仪之情,于苏轼更多的是仰慕之情,于黄庭坚更多的是志趣相投.文章钩沉相关史料,分析了陈师道与曾、苏、黄三人不同情感类型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陈师道的文学倾向和文学特点.陈师道文学曾巩,故其文风简重典雅、法度谨严;诗学黄庭坚,却能自成一家,与黄庭坚并称.  相似文献   

10.
题画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它滥觞于六朝,成熟于唐代,大盛于宋、元。在有宋一代,苏轼与黄庭坚的题画诗数量最多(苏轼有题画诗一百二十余首,黄庭坚有题画诗八十余首),成就最高,最有代表性。他们都是中国古代题画诗的大家,是题画诗创作的有力推动者。黄庭坚的题画诗继承并发展了杜甫题画诗的思想精神与艺术手法,又有着他自己的鲜明的艺术个性。研究他的题画诗,可以从一个侧面窥见山谷诗歌的思想特色与艺术特色、他的美学观,也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题画诗的发展,于中国的  相似文献   

11.
《黄庭坚全集》一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于2000年12月出版,四川大学古籍所刘琳教授、李勇先、王蓉贵副研究员整理校点。黄庭坚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在宋代就与苏轼并驾齐驱,号称“苏黄”,同时又是宋代江西诗派的开创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黄庭坚一生著述丰富。整理本《黄庭坚全集》集合黄庭坚现存的全部著作,精加整理。《黄庭坚全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填补空白:黄庭坚在中国文学和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黄庭坚的著作迄今未进行系统的整理,学术界引以为憾。《黄庭坚全集》第一次对黄庭坚著作…  相似文献   

12.
黄庭坚为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学家,被尊为“江西诗派”的开派祖师;其诗、其文、其词、其书、其画、其论,对宋一代及宋以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评估黄庭坚,评估黄庭坚的创作与理论,评估“江西诗派”,理当客观、公允和实事求是。可是,多年来,咱们没有这样做.那个左的思潮,左的观念,左的批评,叫黄庭坚无辜非难;研黄工作也显得过于冷寂了。现在,新的形势造成了强大的思想冲击波,有必要也有可能开拓黄庭坚研究的思维空间与思维方式。因此,我们热盼全国的研黄高手,与我们一道,重新认识、重新评价黄庭坚,写出有新的思考、新的见解、叫人耐读的好文章来.  相似文献   

13.
招隐诗在西晋异军突起,众多诗人涉足其间,降至晋宋又悄然衰歇,其原因一直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而又向来为人忽视的问题。文学题材的递嬗,其中必有深刻的社会文化动因和文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规约。招隐诗诗题与诗文内容的悖离、游仙诗内容上的受容以及山水诗的滋兴是招隐诗衰歇的直接原因,这一题材的递嬗也预示了晋宋诗歌的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14.
作为苏门文人,李之仪与黄庭坚之间交游较为频繁,关系甚为亲密.他们相识早,且有同朝为官的经历,彼此之间诗文唱和,相互欣赏.李之仪还注意搜集黄庭坚的作品,并为之作了一些题跋,从中表现出对黄庭坚人品以及书法艺术的钦佩之情.  相似文献   

15.
隋唐宋金元时期,尽管儒家道德美学覆盖了整个诗文美学领域,但仍有一条形式主义倾向的美学线索在延续和发展。江西诗派的形式美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黄庭坚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说开其端,吕本中的活法论继其踵,杨万里的意味及余意、余味说承其绪,姜夔的法度论及余意、余味说封其后。他们以与诗歌内容相联系的方式,探讨了诗歌获取审美意味的形式规律和技巧,为形式诗学做出了一份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黄庭坚是北宋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文学主张尤其是法度的重视对当时的文人以及江西诗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人对此也有不少的评论.此文从黄庭坚后期所作<与王观复书一>出发,分析文中透露出的信息,以此考察黄庭坚的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17.
与追求真实、非社会一样,以悲为美,歌唱悲美也是日本文学的三大传统之一。它的形成与白氏诗文尤其白氏《长恨歌》关系密切,而白氏《长恨歌》同时还是联结郁达夫文学与日本文学的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的黄庭坚诗歌研究,其成绩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即:黄诗材料的整理、选译,黄庭坚生平、思想研究,黄庭坚诗歌艺术特色研究及黄庭坚诗论研究。日本学者的黄庭坚诗歌研究对我国古典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与借鉴意义,也为我们审视自身的研究观念和研究手段提供了反省之鉴。  相似文献   

19.
禁烟名臣黄爵滋是一位诗文名家,同时作为京城诗会的热心组织者,被视为道光间京师诗坛的风雅盟主。出于政治身份和平生文学抱负,他论诗主张言之有物,言有关系,对性灵派浮靡轻艳的流弊痛心疾首,希望联合一批同道共同整肃诗坛。他通过作序和编纂选集,表彰那些志同道合的寒素诗人,宣传共同的诗歌观念和艺术主张,在身边团结了一批嘉道诗坛的重要诗人。他同时也是个重视古典传统,对前代诗歌有广泛阅读的诗人,其《读山谷诗评》对黄庭坚诗的细致评点,是对清初以来黄庭坚诗歌经典化历程的重要反思,值得诗学史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桂林石刻发展的第一个繁盛期,其中南宋孝宗朝桂林石刻文学最为兴盛.励精图治的宋孝宗、务实能干的广西地方官员共同营造了桂林石刻文学发展的良好环境.张孝祥、范成大、张栻等名家在桂林创作的石刻诗文取得了非常高的艺术成就,使得当时的桂林石刻作品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