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新解读《安娜·卡列尼娜》的文本和分析列夫·托尔斯泰的家庭生活 ,不难看出婚姻爱情主题才是《安娜·卡列尼娜》的众多主题中的基本主题 ,列夫·托尔斯泰的婚姻爱情观和这一婚姻爱情主题具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近代欧洲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一系列反抗黑暗社会,要求个性解放、独立自主的新人,其中不乏妇女新人的形象。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的《安娜、卡列尼娜》(1873—1877)中的安娜和挪威戏剧家易卜生(1828—1906)的《玩偶之家》(1879)中的娜拉都是这些新人形象中的典型。作为同时代  相似文献   

3.
以往人们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在同情安娜、赞美安娜的同时 ,往往将批判矛头指向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伏伦斯基 ,仔细研读作品 ,作者认为安娜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外 ,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文章试从性格方面对安娜的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4.
雷成德教授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创作过程概要》新近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此之前,译著者已在1980年到1983年先后翻译出版了《<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过程》和《<复活>的创作过程》,这样,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3部名著的创作过程已经雷成德教授之手而置于中国广大读者面前了。这确是文学界一项功德无量的盛举,它填  相似文献   

5.
从女性文学的角度看,<安娜·卡列尼娜>探讨了女性意识与女性角色的既对立又依存的关系.女性角色是社会习俗决定的,是附属于男性的,女性意识必须经由女性角色产生.安娜借助于伏伦斯基的爱情,重新认识了自我和周围的一切,她的女性意识开始萌发.由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上的不平等地位,安娜与伏伦斯基缺少真正的对话,使得安娜无法协调自己矛盾的双重身份被迫自杀,这造成了女性意识的失落.托尔斯泰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女性地位,而是寻找社会和谐稳定的方式,所以,他从"爱的宗教"出发安排主人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6.
列夫&#183;托尔斯泰笔下女主人公安娜作为一个极富女性魅力、又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特征的悲剧女性形象,一直以来备受各国评论家的关注。文章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道德秩序和她独特的个性入手,分析其叛逆性格特征的产生、发展以及最后形成的原因,认为是当时历史时代的变革促成了安娜对爱情,对自由追求,是时代的潮流将安娜推向了反判的道路,逐步地走向个性的解放。  相似文献   

7.
安娜·卡列尼娜爱情悲剧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托尔斯泰总是冷峻地审视着人生、人性及其与社会的联系和冲突,他着力发掘左右人物行动的精神力量,在灵肉拼搏中去观照人心深层的千变万化,孜孜不倦地探寻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中的社会历史意蕴。托尔斯泰一生又在严酷地拷问和剖析自己的灵魂,并推已及人,将此扩展为认识普遍的人性和寻找人生理想归宿的途径。因此,他笔下的主从公大都具有难以企及的心理深度和思想容量,同时也带着深深的作者精神探索印记和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安娜·卡列尼娜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艺术形象。她的爱情悲剧蕴含着托尔斯泰对社会、人性及二者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思考,也寄托着他自身的精神困惑和意愿。  相似文献   

8.
托尔斯泰在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两个经典形象安娜与吉提,寄寓了作者对家庭与婚姻的思考和追问.安娜与吉提无论是在对待爱情、对待丈夫的亲人、对待孩子方面,还是在对待丈夫的事业、家务劳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这种差异表明女性只有像吉提那样,承担起自己为妻为母的责任,遵守社会的公序良俗,社会才会安定,家庭才会和谐,个人才会幸福;如果像安娜那样,只求张扬享乐的权利而不承担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其结果就只能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9.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因塑造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安娜而使小说获得了永久性的魅力。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论及安娜的爱情悲剧时,往往从社会原因,如贵族上流社会对她的排斥,迫害等方面作探究,却忽略了对人物自身性格的剖析与挖堀。本文试从人物性格方面对其悲剧命运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安娜·卡列尼娜》完成于托尔斯泰“创作力量最旺盛的时期”[1] 。在小说创作的 19世纪 70年代 ,俄国农奴制改革已经完成 ,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作品中 ,作者从贵族婚姻和家庭关系这个角度 ,描写了 19世纪 70年代俄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同时塑造了一个具有个性解放色彩的贵族妇女形象。女主人公安娜 ,美丽、聪慧而又热情 ,受到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为了追求爱情与幸福 ,不惜背叛自己的丈夫和所属的上流社会 ,表现了她不肯屈服的叛逆性格和真诚热情的内心世界。然而 ,安娜美丽的外表、反抗的性格、对爱情执著的追求并不能改变她走…  相似文献   

11.
忠实于现实,把生活的真实面貌及其发展趋势如实地加以艺术再现,是现实主义艺术最重要的原则。列夫·托尔斯泰在他的优秀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描述,表现了作者的现实主义艺术观。渥伦斯奇同安娜旅居意大利时曾一度醉心于绘画,他为安娜精心地绘制了一幅身穿意大利服饰的肖像,“这幅肖像,他和所有看  相似文献   

12.
安娜的爱情悲剧折射出现代女性面对爱情、婚姻时的迷茫与矛盾。从现代女性的视角来看,无法逾越的七年之痒以及疯狂的爱情背后自我的迷失是造成安娜婚姻失败、爱情幻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对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的题辞“伸冤在我 ,我必报应”做了全面论述。第一部分追溯题辞的来源 ,提出作家托尔斯泰宗教道德的渊源 ;第二部分论述了题辞对整部小说的切入 ;第三部分论述了托尔斯泰后期创作批判热情与宗教道德观念的同时提升。  相似文献   

14.
在现当代中外文学中,许多作家总是于爱情婚姻的主题中积极探求妇女个性解放之路,这种个性解放大都带有浓厚的悲剧性质,而这种悲剧又往往发生在家庭内,有的未走出家门之前被扼杀,有的虽走出了家庭,但仍以失败告终。前者可以以曹禹笔下的繁漪为代表,后者以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为代表。托尔斯泰作为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也正是描写爱情悲剧的圣手,他以他那冷峻而又不露声色的眼光来审视人生、人性及其联系与冲突,着力发掘主宰人物的精神力量,在血与泪、灵与肉的搏斗中去观照人物深层的千变万化。因此,他笔下的主人公大都有难…  相似文献   

15.
王占强 《社区》2012,(16):22
"性感"是个外来词,据说最早来自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情人对女主人公安娜的赞美之词,后在我国著名译作家周扬文学功底的精彩演绎下大放异彩。"性感"的人,就如同"性感"这个词一样,充满了魅力、  相似文献   

16.
<正> 安娜是列夫·托尔斯泰笔下一个迷人的女性形象,自作品问世一百多年来,安娜悲剧的原因成了人们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读者和评论家们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拟就这一论题也发表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同行和外国文学爱好者。笔者认为,安娜悲剧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个人性格、社会压力及作者的宗教观等促成了安娜的悲剧,形成了产生安娜悲剧的内在和外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托尔斯泰的论著中,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有一种流传已久的看法:托尔斯泰一方面同情安娜对于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另一方面又因为安娜背弃了神圣的家庭义务而谴责她,最后残酷地惩罚了她。这里不一一列举五、六十年代我国报刊上的有关论文和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高校教材,就拿最近一篇研究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的论文来看,上述看法作为一个重要的论点,表达得极其完整、明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劳伦斯<虹>与奥斯汀<傲慢与偏见>中不同婚姻类型的分析,对劳伦斯<虹>与奥斯汀<傲慢与偏见>婚姻观的进行了比较:他们婚姻观的异同,他们对理想爱情和婚姻的追求和憧憬.理想的婚姻应该是精神到肉体融合的感情.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以心理描写大师著称。他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以成功的心理描写,刻画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和特殊心理,准确、细腻、生动,有着独特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是一个为争取爱情自由而勇敢地向传统的封建礼教、世俗观念挑战的叛逆女性。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不惜牺牲生命来向黑暗的社会抗争,这充分体现了她的勇敢、诚实、不受羁绊的个性。安娜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里,父母很早就离她而去,她被姑母收养。当她还是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二十岁的赫赫有名的大官僚卡列宁。他们的结合,在当时上流社会看来,是一桩非常美满的婚姻,丈夫身居高位,妻子年轻貌美。然而对安娜来说,却早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