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杂篇》的《天下》和《寓言》中,称庄子的言说方式为“言、寓言、重言”,但这两篇文章对这“三言”的解释有很大不同,笔者已在《说庄子悖论》[1]一文中作了详细辨析。并进而认为,不能简单地从文体风格层面去把握庄子的言说方式,必须联系庄子的哲学思想,在“正在说不可说”这个哲学悻论的基础上去理解.本文意在以《寓言》将为本,重释庄子的言说方式。为了行文方便,先释“重言”。《天下》云,“以重言为真”[2]。郭象未注此句,而在《寓言》的“重言十六”云,“世之所重,则十言而七见信.”成立英疏云,“重言,长老乡间尊…  相似文献   

2.
庄子"三言"密不可分,同汇于卮言。卮言在语言艺术表现上骈散结合,语汇丰富,简洁蕴藉。卮言与寓言、重言一起完整地表达了庄子逍遥、齐物、无为、坐忘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刘生良 《中州学刊》2012,(1):157-160
《庄子》自谓其行文体例是由"寓言"、"重言"、"卮言"组成的"三言"体。所谓"寓言"泛指"藉外论之"的寄寓之言,"重言"特指假托"耆艾"的借重之言,"卮言"专指作者因事推衍的议论之言,它们各有其具体功用和使用缘由。细考"三言"产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是因为天下沉迷混浊。在此环境中,既不能用庄重、实在的言词来谈论,又不能不自然而然地稍加推衍、点拨、引导、阐发。因此,《庄子》用"寓言"来广泛地暗示事理,开阔思路,扩大影响("以寓言为广"),用"重言"来使人信以为真,乐于接受("以重言为真"),用"卮言"来推衍、点化、引申、发挥("以卮言为曼衍");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庄子》独特的文体。《庄子》的"三言",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所包容和交叉的关系。就意旨而言似应以"卮言"为主,就文体而言则当以"寓言"为主,并可以"寓言"代表"三言",简称《庄子》为"寓言体"。  相似文献   

4.
《庄子·内篇》寓言表现庄周哲学思想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寓言的大量使用是<庄子>的重要特色,亦为庄周表现其哲学思想的重要手段,通常被研究者认为是庄周本人之作的<庄子·内篇>寓言以描述式、对话式、描述与对话结合式等三种方式表现了庄周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5.
庄子“卮言”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寓言篇云:“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一般注家都认为它旨在说明庄子一书的文体。其中寓言解释为“寄托寓言的言论”,重言指“借重先哲时贤的言论”。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但是注到了卮言,就出了些麻烦。凡关于卮言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说:《庄子》一书“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确,在当时,雄居百家之首;而对后世,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在写作手法上,更具独特的创造性。对此,我们应该作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1《庄子》写作手法,在其《杂篇·寓言》中,也作有这样几点简单说明:即“寓言十九,藉外论之。”“重言十七,所以己言也。”“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穷年。”这就是说,“寓言”十分之九,是假托;“重言”即庄语,才直接论述其观点;“卮言”即零星之言,就任其自然贯穿全书。这  相似文献   

7.
《庄子》哲学的诗性光辉,突出体现在《庄子》“寓言”、“重言”、“卮言”的诗化表达方式上,“三言”当是走进《庄子》思想世界的钥匙.“三言”的诗化表达使得《庄子》深不可测的哲学意蕴得到了象征的显现,特别是“卮言”应当是庄子有别于先秦诸子的极为独特的语言密码,从中我们也能够透视出庄子独有的以“天地精神”审视一切的情怀.“寓言”和“重言”大都是带有一定主观意识的言论.“卮言”则是天地之言,无任何主观意识的语言,犹如代天地立言,不偏不倚,没有任何立场和成见.  相似文献   

8.
《庄子》一书多寓言、重言和厄言,“以厄言为漫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庄子·天下》以下均注篇名),凝聚了荆楚文化里浓厚的神话气息,庄子以象征的笔法点化了自然界的山水禽羽,在生命中饱蘸了田原山川的灵秀。(这同代表中原文化系统的儒学仅以人格安放于山水中间的人本思想正好异趣)在他的濠梁之辩里,蝴蝶梦中无不浸润了这种浪漫仙羽的神韵气赋。 寓言使横际于自然和人之间的隔阂冰释了,人的个体生命融于宇宙生命之中,浑然同体,浩然同流。质言之,这已然就是道家  相似文献   

9.
活动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哲学家庄子,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位大宗师。《庄子》三十三篇,原本是哲学著作,却被历代文学家奉为瑰宝。特别是在表达抽象的哲学思想时,它采用了“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庄子·寓言》这种奇特的方式。在《庄子》的某些文章里,寓言一个一个接踵而来,几乎看不到成段的议论,寓言开篇,寓言结尾,寓言读完了,文章也结束了。这样的文章,在哲学家眼里,它是精采的哲学论文;而在文学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卮言与先秦祝酒辞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庄子》一书有两篇论文提到卮言,分别是《寓言》和《天下》.该书作者把卮言概括为《庄子》这部著作语言表述的基本特点之一,和重言、寓言相提并论.卮言是《庄子》书中首先出现的重要术语,在后代经常被袭用,成为对自己著作的谦词,如:《艺苑卮言》、《诸子卮言》、《经学卮言》等.对于重言、寓言,《庄子》一书及古今学者都有比较明确的解释,看法趋于一致.至于卮言究竟指的是什么,学术界至今尚未得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没有达成共识,有必要进一步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1.
《庄子》“卮言”考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边家珍 《文史哲》2002,(3):94-97
《庄子》中的“卮言”,是合乎“环中”、“道枢”之言,即合道之言。所谓“寓言”、“重言”,均可统领于“卮言”;“寓言”、“重言”是为“卮言”服务的。“卮言”在语言形态上可以分为悟道之言、体道之言和“言无言”三个层面,成为庄子及其学派的基本言说方式。“卮言”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产物,它包含着对言、意、道关系的认识,又与庄子的体道方式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2.
《庄子》寓言和《伊索寓言》是中西方寓言文学的杰出代表。两部寓言均未使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方式来论证说理,而是诉诸形象、故事等来阐释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经验教训。试图以马丁等人的评价理论为指导,以《庄子》寓言和《伊索寓言》为文本语料,对比探讨两部寓言作品中动植物和非生物形象的评价意义及其实现评价功能语言资源的异同和理据,领悟庄子和伊索对现实社会人与事的态度评价,从而启迪人类思想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3.
徐玥 《南方论刊》2006,(1):61-62
《庄子》寓言既有先秦诸子寓言的共性,如意图上都是为宣扬自己哲学观点而作的哲理寓言,形式上大多故事与教训浑然一体,教训的主观色彩较淡;也有自己的个性,如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等。下面笔者就其构思、题材、表现形式、语言艺术等方面,对《庄子》寓言如何表现其哲学思想作一粗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试论庄子对先秦立言观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言是先秦时期“三不朽”之一。基于对道的体认,庄子对先秦立言观进行了批判,反对以言立道。为突破“道不可言”的困局,庄子创造性地提出并使用了三言,即寓言、重言、卮言。寓言是借他人、他物所说的话,重言是使人信服的庄重之言、耆艾之言,卮言是如酒一般让人品味又使人神往的载道之言。三言是《庄子》三种最基本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构成其艺术特征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李秩汇 《船山学刊》2013,(2):117-122
印度擅长寓言譬喻,《庄子》是中国寓言早熟的奇葩,二者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尊足、轮、珠和客尘烦恼常常出现在印度的寓言譬喻中,《庄子》中也同样出现了这些物象;印度直接促成了动物寓言的发展,《庄子》中也具有丰富的动物寓言;印度文学和《庄子》都以镜和水来比喻心性;"梦"是印度的常用譬喻意象,《庄子》则揭开了中国梦文学的历史;未亲历过海洋的庄子却与印度人一样常将"海"纳入自己的寓言譬喻中。不容置疑《庄子》与印度的寓言譬喻存在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庄子》是否真受印度的影响,有待历史性的证明。  相似文献   

16.
《庄》、《孟》、《韩》寓言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寓言形成并取得高度成就的时期,《庄子》、《孟子》、《韩非子》的寓言就是这一高度成就的代表。他们的寓言是当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的产物,都服务于他们的哲学思想和社会理想,直接为说理服务,寓言作为智慧的一种表说形式,它于文化土壤有关.由于庄子、孟子、韩非子三人各自具有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文化渊源,以及不同个性特征,因而在他们的寓言中,就各自在其不同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在先秦说理散文中,《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从思想内容看,《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从题材来源看,《庄子》寓言题材比较广泛,来自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从组织形式看,《庄子》寓言夹杂文中,没有独立地位;《韩非子》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独立的寓言群落体制。从形象塑造看,《庄子》寓言既有人物,又有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而《韩非子》寓言绝大多数是人物。就人物形象说,《庄子》寓言多为下层民众,《韩非子》寓言多为上层人士。  相似文献   

18.
《瓦尔登湖》和《庄子》分别是梭罗和庄子的代表作。二者在自然观、人生观、政治观,甚至文学表现手法上都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都使用了含义玄奥的寓言,他们崇尚天人合一,要求回归自然;反对人为物欲,追求精神独立;主张无为而治,渴求个人自由。通过《瓦尔登湖》与《庄子》的比较研究,可见酷爱东方哲学的梭罗深受《庄子》道家思想的影响,《庄子》哲学思想成为梭罗思想的源泉和文学创作的题材。  相似文献   

19.
本文考察了远古的雷神崇拜和《庄子》哲学中以雷喻“道”的特点。古文字学及远古神话研究,证明雷神崇拜的存在,证明雷神形象体现一种威猛狠厉的力量。《庄子》寓言继承了以往雷神形象的意蕴,同时又包蕴传达出更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以雷喻道。庄子寓言继承和发展了远古神话同时吸收和继承了《周易》中关于雷的哲学思想,成为阐释其基本哲学范畴、叙述其“大道”运动变化的“元结构”  相似文献   

20.
关于《庄子》的文学类型,当今学界多以"浪漫"视之,或谓其部分篇章属于现实型文学。然而,进一步考察则会发现,《庄子》总体上属于象征型文学。《庄子》采用"藉外论之"的"寓言"形式来寓理寄意,其"寓言"即是以象征方式表达意理。《庄子》中的寓言在整部著作中占9/10,从而形成了寓言体象征文学的独特风格。因此,《庄子》不仅分属浪漫型文学和现实型文学,更应统属于象征型文学。庄子是中国象征文学无可争议的第一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