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当前学术背景和学术条件下,中国写人学的构建应当遵从下列基本理路:首先,应当以关注内部研究的“叙事学”为镜鉴体,在重新研读并挖掘中国古代经典文本写人精髓的基础上,着力解答好“如何写”等一系列揭示文学创作内在规律的问题;其次,中国“写人学”的建构应当运用文化意义上的“大修辞学”方法论,特别是积极应用戏剧主义批评的角色理论、女性主义批评以及后现代修辞批评的符号学、精神分析等理论方法,来冲撞传统写人研究的条框;再次,在话语源上,中国“写人学”既要立足于传统画论的“形神相对论”等话语体系,又着力推出“绘态”、“传情”、“构图”等其他画论范畴,并注意对这些写人论话语进行现代阐释,从而保障其本土化和重新性。 相似文献
2.
刘郁琪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2):98-103
1960年代方才兴起的西方叙事学,迄今为止走过了形式叙事学和语境叙事学两个阶段或者说两种形态。但从文论发展的历史和其逻辑来看,这并未穷尽叙事学发展的全部空间。至少还存在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叙事学范式:人学叙事学。人学叙事学作为叙事学和人学的结合,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门与形式叙事学、语境叙事学鼎足而立的独立的叙事学学科。这一学科的建立,不仅会极大地改变现有叙事学的版图,而且对文学理论在更大范围内的综合具有难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向德忠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和”是中国传统人学的重要范畴,它涵盖了关于人的产生、生存发展机制和人的理想状态的规定和理解。人本于天地阴阳精气之“和”;人的存在发展有赖于天地之“和”之奉;人的生命存在的理论状态是“和”。“和”的实质是社会人生的理想境界;从人学的视角对“和”作了审视,并分别就人的存在、发展和理想追求进行了概括和阐述 相似文献
4.
褚凤琴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73-76
中国英语是跨文化交流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是架构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桥梁,是海外了解中国的最佳渠道.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用价值,是中国联系世界必不可少的媒介,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助于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体现个人和民族认同感,并能抵制文化霸权,从而实现平等交际.从跨文化交际角度来说,中国英语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海上钢琴师》独特的叙事方式、叙事手法的分析说明,从而使我们能够从影片中深刻体会到现代文明为人类美好的理想所带来的灾难,进而彰显永恒的美永存心间,美好的生活离我们只有几步而已!期待人们改变生活,重新来过。 相似文献
6.
衡彩霞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
人是自己的实际存在,即自己的实际生活。作为实存的人是既成性和创造性、社会性和个性、现实性和可能性的统一。人学作为人实际存在的逻辑抽象,要揭示“整体的人的完整图景”,就必须全面把握人的实存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人学的基本内容由人的存在本质论、存在形态论、存在发展论构成 相似文献
7.
张学成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08-109
面对守旧崇洋的学术流弊,李桂奎先生的《中国小说写人学》是一部难得的学术创新之作。该书借鉴了西方有关社会角色以及性别角色理论和叙事学研究的经验,通过还原古代小说评点理论,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写人规程和方法,从而建构起中国化、原创性的写人理论体系,学术理路精辟。同时,该书行文用语比较精致,无论篇章结构的设置,还是论述语言的的运用,都非常讲究,可读性强。 相似文献
8.
叶峻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
古代哲学理论中就有天人关系的论述 ,有“大宇宙”、“小天地”之说等。马克思主义人天观是讲人和环境、人和宇宙相互关系的理论形态。宇宙学中的人天之谜还需要人们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9.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4-109
在叙事话语中包含着一种闭合机制,它由情节闭合和叙述形式的闭合两方面构成。情节的闭合在于,因果机制使事件不依赖于外部现实而在情节整体中获得意义;叙述的闭合在于,叙述行为的层级化使进入文本的话语形成内部的对话性,从而造成了自身指涉的封闭效果。叙事的闭合机制把叙事文本变成一个意义充实的封闭体,造成了一种自身完满的假象,这是叙事学理论中结构主义意识形态产生的客观基础。 相似文献
10.
曾丽贞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26-128
本文从美国知名学者、《跨文化传播》的作者之一萨默瓦归纳的跨文化交际的三个方面,即语言过程(包括语言及思维模式)、非语言过程(包括非语言行为、时间观念和对于空间的使用)、观点(包括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组织)出发,对中西方酒文化进行一系列对比,从酒在不同文化中的意义、作用以及人们在饮酒活动中的语言、行为和准则进行了研究。然后进一步探究导致这些差异产生的相关文化因素,诸如价值观、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11.
王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21-129
与西方的以时间为中心不同,中国叙事传统呈现出鲜明的空间逻辑特性。独特的画图和读图的视觉思维方式,形成了中国传统叙事文本呈现方式和批评方式的空间逻辑特点;中国学者对中国古代叙事特性的空间发现以及对中国古代空间诗学的建构,已经昭示出空间之于中国叙事学的建构性力量;空间叙事诗学的确立,为中国叙事学的空间逻辑提供了佐证和理论支持。这些事实显示一种与西方叙事学以时间为逻辑基点迥然不同的中国叙事学的构型:从承认时间逻辑存在的前提下,空间叙事,可能是建构中国叙事学的一个重要逻辑基点。 相似文献
12.
王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3):137-145
在西方文论本土化进程中,从最初的译介、理论应用和实践到理论创新,叙事学本土化最为重要的成就,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提出了多维度的中国叙事学的学科方向,其中赵毅衡提出的广义叙述学甚至第一次建构出其诗学框架,意味着叙事诗学理论进入一个全新境界。其二,中国学者提出了新的叙事学方法论,其中赵毅衡提出形式文化批评论主张深入文化深层探讨叙事形式问题;申丹提出的读者细读法可以解决叙事学在文本阐释的有效性问题;其三,中国传统叙事思想的整理初见成效,中国传统叙事思想在赵炎秋和董乃斌等的努力下呈现出整体的历史样貌;其四,中国叙事学的空间意识个性已经发现,杨义对中国叙事学的早期构想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3.
“语文选点突破法”存在已久,却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今天,语文教学改革应该在“文章学”、“美学”、“叙述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科学有效的“语文选点突破模式”,以求出色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4.
黄柏青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2(3):48-51
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史著作的写作学术积累丰厚,但因为多种原因也导致其写作的六种主要局限。对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史著作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清理、总结和反思,有利于寻求中国美学和中国美学史写作的新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5.
郭豫适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23(1):118-122
研究妇女问题既具有学术价值,同时也具有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女性问题研究》以中国古代小说为基础材料,对中国古代女性的不幸命运和涉及女性的诸多问题,进行了相当全面、深入的评述和研讨,具有以史为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谢荣娥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9(6):105-107
许多学者从民俗学的角度对汉字字形进行解说,为汉字学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但其中也存在一些臆断之说。不能将某种预定的民俗文化强加给字形,而需要从汉字内部入手,考察单音节语素物化与物化回归的全过程,运用汉字发生发展的相关理论来阐释。 相似文献
17.
唯物辩证法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统一的理论,要求我国西部开发既要追求以经济效益为主,又不能忽视社会发展中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这是我国西部大开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赵建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6):887-890
赋形与写意是中国艺术结构的重要构制特点。赋形偏重于绘形,写意着眼于感悟。在具体的艺术构制过程中,赋形与写意的比重往往规定着作品风格、面貌的呈现。而当艺术家自觉运用这一原则时,赋形与写意就成为中国艺术结构审美理想的某种凸显。 相似文献
19.
柳倩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5):57-61
本文结合刘勰著作《文心雕龙》“为文之用心”的中心意图重新解读《养气》篇,在此基础上,就《养气》篇的研究中关于《养气》篇在《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养气”的功能及作用、“气”概念的理解等三个方面的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质疑,并确立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萧君和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9(1):61-66
中华学能满足作为中华民族复兴精神前提的认识自己、自觉自己的需要 ;中华学的研究宗旨、中华学的实质、特征、研究原则、功能作用都要求它给中华民族复兴提供有力的支持。因而 ,中华学能够促进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