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在司空图的诗论中,王维以澄淡精致,格在其中、趣味澄敻为特征的意境创造艺术与审美内涵得到了首次标举。司空图的创见奠定了后世对王维诗歌艺术特征的基本体认。韵味说在后世的接受中有玄虚化的倾向,相应对王维诗歌艺术的理解也存在偏差。味、格并存而更重味才是司空图韵味说的理论内核,也是司空图体认王维诗歌的基本态度。  相似文献   

2.
司空图以其《二十四诗品》为主干的诗歌美学理论,可以说几乎涉及到诗歌美学的各个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审美心理的论述。但由于《诗品》在思维方式上,具有抽象的哲学思维与类比性形象思维相结合的特点,在表达上采用以诗论诗的方式,又夹杂着二些哲学概念,增加了理解的难度。近年来,许多论著多从艺术哲学对司空图的诗歌美学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而往往忽略其关于审美心理的论述。我们认为,司空图从哲理高度,对诗歌艺术美进行深层的思考,对诗歌艺术美创造和欣赏的心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唐代晚期的美学思想中,能够自成一家之说,形成较有系统的理论,而且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和美学思想发生过很大影响的,是司空图的韵味说及其审美理论。“醇美”与“全美”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指出:“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他明确地提出了“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的命题,把明辨诗味作为诗歌创作和欣赏的一个重要原则:诗人必须具有在自己可创造的艺术意境中  相似文献   

4.
王夫之对唐人“意境”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人王昌龄、皎然、司空图.提出了最富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意境”理论.但思想朦胧,体系也不完备。后人或以理为诗,或以禅喻诗,皆不得唐人“意境”理论要领。唯有王夫之抓住了唐人“意境”理论的精髓,用“情景”理论完善和发展了唐人的“意境”理论,并根据对唐代以前的古诗、唐人诗歌而主要是盛唐诗歌的精深研究.借助唐代前后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创立了以“情景”范畴为核心的诗学体系,使唐人“意境”理论具有了完备的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唐代殷的“兴象”说、皎然的“诗境”说和司空图的“味外”之旨诸说的考察和分析阐明 :唐代提出的“意境”论从一开始就给读者留下了积极参与的艺术空间 ,它既不是单纯的“作者本体论” ,也不是单纯的“文本本体论” ,意境本体实际上还有读者的参与 ,换句话就是说 ,意境本体是由作者、作品和读者共同构成的。因此 ,唐代理论家提出的“意境”论实际上是一个标志读者的文学接受进入文学本体的审美范畴 ,这也就是唐代“意境”论所包含的接受美学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象外之家”是司空图诗美理论的核。概念,它第一次以浑融的姿态展示了中国诗歌意境的独特风采。“象外之象”的出发点是创造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审美意象.而其诗美的真正发生则存在于审美主客体的关系之中。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在高度凝炼的艺术表现形式中的交流碰撞、沟通融合,才是“象外之象”诗美生成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二十四诗品》是盛唐诗歌各种美学风格的概括和总结,体现了司空图对诗歌艺术多样化的审美追求,是盛唐诗人的审美理想在诗学理论上的集中反映,它所描绘的二十四种诗歌风貌,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诗歌的意境创造,对唐以后的美学和诗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二十四诗品》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在理论上已经步入成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王向峰《云斋守望》中的近体诗歌为研究对象,力图在鉴赏的同时发掘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质和美学追求。他的五、七言体律诗能自由往来于理性和感性、思妙与辞美、严谨与自由、理论和诗情之间,既是诗人“情真”所至的表达,也是诗人想象和哲思两兼的审美之悟,尤是诗人自觉艺术的追求,诗人在人文和自然风物之中创生了独特的审美意境,形成了以“情”、“境”、“悟”为突出特质的美学特色和审美情怀。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司空图的生平与诗作,对他的诗论中的核心观点“三外说”即“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和“象外之象”中所包含的佛、禅、道思想进行分析,认为司空图的“三外说”既是对前人创作实践及诗歌理论的总结发展,也是佛禅道思想影响的结果,司空图体察到文学创作过程与佛禅道哲学思维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注重启示与象喻、追求言外之意,因而将佛禅道内省的功夫引入诗论中,作为诗歌创作构思的重要环节,把玄学言意之争和道家修身养性的观点与佛教对法、相的感悟和禅宗的心性修炼方法结合起来,对诗人如何处理言意关系,如何感悟自然,如何选取意象创造意境等提出了一系列原则  相似文献   

10.
“兴”和意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民族特色。“兴”和意境都是物对。动的感发和心与物的契合、相融而呈现在作品中的美。作为审美对象,诗歌“兴”的出现似乎先于意境,但诗歌意境滥筋于“兴”。但随着历史的演进,文艺创作的发展,诗歌“兴”和意境的创造逐渐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和特色,“兴”和意境终于增变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芙学中的两个耀眼醒目的范畴。本文拟从‘兴”与意境同源而分流的角度,对它们审美结构及其审美特性的异同作简单比较。一、诗歌意境独特的审美结构及其审美特性。在文艺美学中,意境是一个标志艺术本体的审美…  相似文献   

11.
徐桂萍 《南都学坛》2011,31(4):131-132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至高的艺术境界。在艺术高校教授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找出文学与艺术的密切关联点,努力将文学与艺术融会贯通,启发学生从相关的艺术视角切入,在艺术的想象中加深对古典诗歌意境美的深入理解。使他们在汲取我国古典诗歌精髓的同时,历练审美视野,激发创新潜能,提升艺术感悟,变得更纯净、更聪明、对人生更有信心,时刻向真善美靠近。这样,才能使古典诗歌意境教学的美学价值在艺术高校的课堂上更充分地发挥它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唐末诗人与诗论家司空图推重王维诗歌,其有关意见在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澄澹精致"是司空图对王诗的核心认识,但这一评价与王诗的艺术特点存在距离,折射了司空图自身诗学观念的晚唐趣味。司空图以"韵味"论诗,改变了盛唐、中唐诗论以"境"、"象"论诗的理论侧重,弱化了对物象做天真自然表现的理论追求,强化了诗人主观体验对诗歌意境形成的意义,反映了晚唐诗歌重人工、尚锻炼的诗风变化;其"韵味论"诗学相对于盛唐、中唐"境象论"诗学的变化,是其右丞诗解读中晚唐趣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运用四言诗的形式,站在哲学、美学的高度,以形象、精练的诗化语言及中国式的哲学语言的融合,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意境范型和美学风格,具有权大的包容性和涵盖力。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之所以耐读、耐思、耐诠——耐人寻味,关键在于他能自觉地将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引入并指导自己的诗论,从而使其《二十四诗品》具有了形而上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司空图以“意境”为核心的诗歌理论,将中国古代诗论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司空图诗论中的“道”意境杨芙蓉司空图(公元837年-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山西永济县)人,是生活在晚唐时期的诗人和诗论家,以诗论著名。仕途历经坎坷,司空图又临“风波一摇荡,天地几翻覆”(《秋思》)的时代。他无力挽狂澜之能,只好隐居在老家王官...  相似文献   

16.
近十多年来,意境理论一直是美学家、文论家研究的热点。研究者们一直大力推崇司空图、王国维等人的意境说,却对王昌龄的诗歌意境理论有所忽略。虽然王昌龄的这一理论零碎散乱,不成体系,但细一探究,却有许多有价值、给人启发的东西。他继承了刘勰的“意象说”,开启了皎然的取“境”说,使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研究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可以这样说,他是一位继往开来,承上启下的理论家。本文试着对此作一简单的梳理。  相似文献   

17.
“意境说”是古代文论家根据我国文学创作经验和特有的民族审美传统而提出的一个美学概念。 意境这个词本是佛教术语,它原指某种悟道的境地。后来被人们移植到文艺创作和诗歌评论上来,成为品评诗歌优劣高下的一个重要原则。意境的概念比较宽泛,界说也很纷纭。但对这一概念最常见的解释是: 意,偏重于作家的主观;境,则侧重于现实的客观。意境是主客观的统一,即作家的主观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还没有人对“意境”一说进行系统论述,但是女诗人们已经开始自发地使用触景生情、移情入境等方法创造诗歌意境,达到物我情融、虚实相间之效。就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诗作,阐释意境在诗歌创作中的审美作用,赏析当世女性诗歌的意境创造方法与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意境新探     
意境是我国古典诗论就形象思维表现而提出的一个艺术概念,是诗的重要审美范畴。意境说从皎然到王国维,已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但并未达到完美的境地,还有待于作更深入的剖析探索,以期进一步发展丰富它,使其与新诗创作实践并驾齐驱。一、意境是什么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论及意境。可是意境究竟是什么呢?对此却很难回答。在古代诗论中,无论是处在皎然、司空图对意境认识的感性阶段,还是处在王国维对意境认识的理性阶段,都未能给意境作出明确的规范性的定义;在当代诗论中,有些人对意境作了各种各样  相似文献   

20.
意境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是情与景、意与境、主观情致与客观自然的交融统一。重视情景交融、意境统一,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作为意境理论的标识和核心,情景交融集中体现了艺术意境的审美特质,是中国古代文学家艺术家孜孜以求的审美理想的境界。它的深层结构中凝聚和积淀着我们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模式,即“天人合一”观念。因而,情景交融不只是意境的一般特征,也不只是一般的“中国古典美学的范畴”,它深刻地揭示了意境的民族心理内涵,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民族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