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后金政权能够在短时间内跃兴,主要原因是其政治权力基础属于智慧与武力兼备类型。在后金政权和清朝崛起的过程中,政治智慧和政治谋略所发挥的作用往往大于武力,增强了武力和扩大了武力使用的空间及效能。而政治智慧和政治谋略与武力的巧妙结合所形成的政治艺术,又全面地整合了各种政治和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政治权力的功效,成功地避免了政治权力行使过程中的错误和失衡现象。上述政治权力基础类型使后金政权在较短的时间内富集了丰富的政治和社会资源,迅速提高了政治权力网络的组织化程度,奠定了清朝定鼎中原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赵炜 《学术论坛》2006,(1):63-67
超乎寻常的政治文明是传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社会政治生态的特质表现在强大的创制立法的政治能力、完善的政治理论体系及其成功的意识形态化,还表现在家族以一种伦理的力量有效地自我运转而构成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基质,以及以刑维德的治理手段对于政治文明的固化作用,所谓“宽猛相济,政是以和”。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社会中,政治文明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而和谐社会的维系不仅需要道德的和谐与经济生活中的互惠互利,还需要有包容并能反映道德和谐性和互惠互利性原则的政治文明.社会和谐是政治文明的社会基础,政治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保障,是评价社会和谐的重要尺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一是实现最广泛的制度普及,二是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三是追求进步的价值选择,四是体现有机统一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4.
江总书记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鲜明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并把“以德治国”作为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江总书记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同是社会主义国家治国的方略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法制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两者虽属不同的范畴,但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现代国家固然需要强调依法治国,但同时也强调以德治国。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行为,而德治则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内在和自律意识,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法治和德治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从元太祖十三年(1218)蒙古赴高丽征讨契丹叛军,到中统元年(1260)元世祖忽必烈继位,是大蒙古国政权与高丽互动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高丽对于蒙古政权屈服与抵抗并存,经过蒙古的征伐,高丽出现了归附蒙古政权的趋势。元世祖忽必烈继位以后,改变了对高丽武力征讨为主的政策,通过对高丽怀柔、政治胁迫以及武力威慑相结合的手段,使高丽纳入元朝的藩属体系,元朝统治高丽的制度体系建构完成。这个体系是蒙古统治者政治军事扩张政策和高丽追求国家生存努力综合作用的结果,表现在高丽以臣服和成为元朝藩属为代价,保住了其政权的生存,元朝则通过控制高丽国王任命、高丽世子入质、元丽通婚等手段控制高丽政权。这种制度成为元朝中后期元丽互动的主要政治规范。  相似文献   

6.
政治道德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汶 《理论界》2005,(10):44-45
政治道德有效与否直接关系到以德治国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成败,它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政治道德有效性是一种价值属性,是政治道德功能的实现能满足社会的目的和要求。政治道德有效性的实现的表现是多样化的,政治道德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是多层次的。影响政治道德有效性的因素主要有政治道德要素、政治结构、环境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现代政治文明:价值旨归与模式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娟 《学术论坛》2006,42(9):47-50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更替,政治文明也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传统到现代的演进历程。如果以17世纪“光荣革命”后宪政制度在英国开始确立为发端的话,现代政治文明已经有300多年的发展历史。这个过程是现代政治文明不断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总的来看,以宪政民主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文明具有主权在民、依法治国、开放秩序、权利本位等主要特点;遵奉正义、宽容、人本为价值圭臬;朝着大众化、协商式、治理型的政治模式不断进化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关于"以德治国"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思想具有成熟而丰富的内涵,对其应作全面深刻的理解,德治在国家治理中是一个系统工程,无论是在法治领域,还是政治、经济等其它社会领域,都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而且,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理性,表达并设定一定社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它们引导着社会发展方面,规定着社会发展目标.这些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深深渗透在政治、法律和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在政治领域、法律领域以及经济领域都有相应的德治体现.  相似文献   

9.
道德中心主义与政治进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道德中心主义在政治方面最突出的表现是用道德代替政治,使政治道德化;在看待道德与法律对于治理国家的意义上,夸大伦理道德的作用,贬斥法律特别是刑罚的意义。道德中心主义还主张“人治”。现代社会政治最基本的特征是高度民主和严格的法治。长期以来,道德中心主义始终是阻碍中国社会向这两个方面前进的主要绊脚石。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现代政治文明建设是一项多层面的系统工程。本文提出应从政治理念现代化、政治目标民主化、政治活动公开化、政治管理法治化、政治决策科学化、政治运转高效化、政治手段信息化、政治形象廉洁化和政治文化世俗化等九个层面全面推进我国的现代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张燚 《理论界》2009,(9):47-48
本文主要是探讨社会资本在治理中的作用及其局限性.社会资本的特性是信任,它有利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公民社会和有机的公共生活的建构和发展,进而有利于治理目标的实现;但社会资本的"信任半径",也决定了其治理价值是有局限的.社会资本的治理价值,有利于弥补其他手段的不足.也使其成为治理的手段成为可能;而社会资本的治理缺陷,则需要其他手段来弥补,也使其成为治理的手段成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政权下乡:现代国家对乡土社会的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现代国家的建构是一个政治权力自下而上集中和自上而下渗透的双向过程.由不同层级的国家机构构成的政权组织体系则是实现权力集中和渗透的必要条件,由此开始了"政权下乡"的过程.传统社会实行"县官治县,乡绅治乡",国家治理是"无根的统治".20世纪下半期,由于底层经济社会的变革,使国家政权在乡土社会扎根.但国家政权对乡土社会的渗透也面临基层官员自我利益扩张造成政治阻隔等新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2016,(7)
目前对道德治理存在着手段性解释、对象性解释和统一性解释。基于统一性解释并从现代治理理论视域来理解,道德治理就是社会多主体在国家治理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化解社会伦理道德问题,以促进社会与个体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若要深刻理解道德治理的内涵,还应在道德治理与以德治国、道德建设、法律治理、道德教育与道德赏罚等的比较中来把握。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是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剧烈变革的时代 ,孙中山描绘了以三民主义改造中国、推进社会变革的蓝图 ,并为之实现而奋斗一生。但孙中山始终未能夺取全国政权 ,而夺取全国政权则是先进阶级推进社会变革的前提和保证。孙中山之所以未能夺取全国政权 ,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始终如一地坚持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原则、“从来不曾有过真正的革命军”和长期没有使武力与农民相结合 ,而这些主观因素既导源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又同孙中山本人的思维模式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最优秀成果.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特质,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优势.中国当代政治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要在充分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政治文明成果、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国的实际和文化传统,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构筑有中国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社会资本是目前国内外探讨的两个前沿性理论问题,其中政治与文明的结合是现代民族国家发展的价值诉求,而社会与资本的结合是现代公民社会运转的必然,二者是考察当下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两个视角。文章试图利用国家-社会-公民的分析框架来考察政治文明与社会资本的结构性关系,认为政治文明与社会资本在国家与社会互动关系中是动态依存的,而二者依存的动力机制是提升公民资格,其中主要在于提高公民意识、增强公共精神、培植公民品德,因此,政治文明、社会资本和公民资格的有机结合是理顺现代国家、公民社会和公民个体三层次关系的介质,也是推动其全面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明、宪政与违宪审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治文明意味着现代政治的文明化 ,这种文明的政治是政治的人文关怀与宪法和法律理性秩序的统一。现代政治文明首先是宪法文明 ,更是宪政文明。宪政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宪法治理下的政治秩序。要实现从宪法文明到宪政文明的历史进步 ,关键是宪法的权威 ,而宪法审查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即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衡原则和宪法审查权独立原则  相似文献   

18.
文章侧重从中国传统政治道德建设研究的角度,结合目前学界有关传统政治道德研究的不足之处,讨论了推进研究的主要操作路径及其理据。指出全面正确把握和认识中国传统政治道德建设理论,展现政治道德对政治文明的现实建构的价值底蕴,有助于推进当代社会政治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目标和要求,道德治理能力的提高意在其中。道德治理可以从目的论角度和手段论角度两个方面来理解,承担"扬善"和"抑恶"两个方面的社会职能。当前社会治理的主要功能是"抑恶",但从根本和长远来看,道德治理意在"扬善",完善人的自我发展。借鉴现代社会治理的特点和要求来分析,道德治理能力现代化应体现在:道德治理的主体多元,道德规范的法律化、制度化,道德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道德治理的灵魂作用。  相似文献   

20.
儒家通过"天地道义"来揭示人的道德权利,再以道德权利为基础推导出人的政治权利,通过"贤能政治"实现自然权利、道德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有机统一,所以中国传统实行"德政民主、贤能政治"的社会治理模式.近现代西方的政治理论源于自然权利思想,根据自然状态下的人性"恶"和自然权利平等,由此形成西方法制与民主的国家治理模式,由于权利的核心是"利",西方以"利"立国,而传统中国则以义治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