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试论儒学与现代管理温金慧(北京邮电大学管理与人文学院)儒学是由孔子开创的。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思想与治国从政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包含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而优则仕”的从政管理人才。孔子讲政事,就是指从事国家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孔子执政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影响深远,若能吸取其民主性精华,并发扬光大,必将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政者,正也”、“政在选臣”、“富之”“教之”等思想都是孔子提出的治国方略。尽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级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但由于其中包含有很多的合理因素,至今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依“礼”重“德”治国思想 ,包括“为国以礼”和“为政以德”两个重要治国方略 ,二者有其政治含义和思想内涵。孔子依“礼”重“德”治国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 :“礼”“德”相辅 ,“导”“齐”相济 ;“德”“礼”为先 ,辅以“政”“刑”;依“礼”重“教”,以“德”化民。  相似文献   

4.
孔子执政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影响深远,若能吸取其民主性精华,并发扬光大,必将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政者,正也”、“政在选臣”、“富之”“教之”等思想都是孔子提出的治国方略。尽管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级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但由于其中包含有很多的合理因素,至今仍然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不仅有丰富而深刻的教育思想,而且有不少相当精湛的管理思想。其所以如此,是与他的思想认识和实践经验分不开的。在思想上,孔子初步认识到教育与政治的依存关系。他认为“为政在人”(《礼记·中庸》),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可以通过培养人才来为政治服务。因此,他把执教当作从政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主张通过教育把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传播到民众中去,从而对政治发生影响,在他看来,“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为此,他在教育活功和游说活动中,经常回答学生和人主的“为政”问题,从而产生了他的管理思想。在实践上,孔子一生虽然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但他在青年时期和“知命”之年也从政过  相似文献   

6.
人治,做为一种政治法律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一般认为,人治是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来的。什么是人治呢?根据孔子及其后学的有关言论,所谓人治,就是强调统治者个人在治理国家中的先决作用,即“为政在人。”孔子首先强调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圣贤明君的作用。他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简言之,人存政举,人去政息。要想治理好国家,只能寄希望于“有道明君”。其次,孔子强调统治集团中其他个人的作用,主张“尚贤”。孔子追颂“大同”时代的第一条颂词就  相似文献   

7.
论孔子之"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是儒家创始人,是我国古代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他周游列国,目的是为了宣传自己的学说,让诸侯国的国君接受他的治国策略,即接受他所谓的"政".孔子有关谈"政"的言论很多,内容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等,本文主要从某些方面对孔子"政"之内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8.
“重德轻刑”是孔子法律思想的宗旨,也是他治国方式的指导原则。研究孔子“重德轻刑”的德刑的关系,是全面认识孔子法律思想前提。文章以孔子“重德轻刑”法律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德刑关系的全面探析,以求进一步厘清孔子法律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老子的经济管理思想董学章老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其哲学思想和治国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他的治国思想,曾被封建时代的许多帝王和政治家所采纳,且取得积极的社会效果。其实,所谓治国思想也就是国家管理思想,而经济管理则是国家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家许多政治主张的创造者和开拓者,他有其自成体系的治国方略并且一生都在推行。他创立的以“仁、礼、德”为核心的政治思想被后世所信奉和推崇。通过解读《论语》来对孔子政治思想进行宏观的把握与微观的分析,得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为人以仁”“为国以礼”“为政以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孔子思想中,从政治国的理想人选是“圣人”,处世为人的楷模也是“圣人”。他们自奉刻苦,贡献重大,故深得民心,不以强权而拥有天下。之后,任用贤人,“博施于民”,“修己以安百姓”,致政绩辉煌,礼仪完美,称颂古今。唯此系遥远的古代史事,孔子得闻而未躬逢其盛。因此,孔子感叹地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紧接着表示:“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述而)能够亲眼看到“君子”从政治国就满足了。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的善因论和对治生之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司马迁的国民经济管理思想——善因论“善因”论是一种和“轻重”论不同的宏观经济管理思想,它反对封建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过多干预和控制,它的基本主张是放任。在司马迁之前,就有不少人主张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生活采取放任的态度。孔孟等儒家经济思想中就有放任的因素。①孔子就讲过“因”。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②意思是说老百姓在哪里能够得到利,就听任他们在那里求利。孟子主张“关,讥而不征”。③货物过关卡,只检查一下,连税也不征收。这当然也是一种放任思想。汉初的黄老之学更是较典型的放任主义。“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④汉初几十年实行的经济政策都具  相似文献   

13.
《易传》是孔子编纂整理和解读《易经》思想的重要文献,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帛书《二三子》作为马王堆汉墓出土《易传》中的一种,其体现出的治国理政思想以为政以德为首要根本,其措施表现为仁政爱民和尚贤用能。这些思想和理念成为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后儒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我们今天治国理政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用人问题,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强弱兴衰的大问题。治国安邦靠人才,成就事业也离不开人才。这个道理,历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包括封建社会的一些帝王将相在内,都在不同程度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孔子认为治理国家要靠人才。他说:“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无),则其政息。”(《中庸》)但是,人才是难得的:“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治国之臣)十人’”。对此,孔子说道:“才难,(人才不易得)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论语·泰伯》以下凡引《论语》只注篇名)孔子认为卫灵公无道,而没有亡国,是因为他任用了“仲叔圉治宾客,祝(鱼它)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宪问》)人才的重要,于此可见。  相似文献   

15.
高尚的道德品质是企业家必备的素质之一。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说过:“一位经营者,不需要是万能的,但却要是位品格高尚的人,因为后者往往更能吸引人才。”①美国企业管理家劳伦斯·M·米勒也认为:“领导者必须行得正,有操守,才能获得属下的信赖,并愿意为其效力。”②企业家应该具备哪些道德品质?又怎样养成这些品德呢?孔子的人格思想能给我们不少启迪。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学”。“仁学”,就是“人学”。孔子深入研究人的问题,提出了他的人格思想。他的人格思想主要包括理想人格(即君子人格)要素和理想人格的修养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国儒家传统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国家政治活动家和社会管理实践家.据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及长,尝为委氏史”,管理仓库;“尝为司职吏”,主管畜牧.其后“为中都宰”,主持一县政务,仅“一年”,便政绩卓著,成为“四方皆则之”的榜样.于是便由“中都宰”升为主管工程的“司空”,再升为掌管刑罚的“大司寇”,直至“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即同时代理宰相职务.而且,“与闻国政三月”,便在社会管理的许多方面做出显著成绩.他由下层而中层而上层,卓有成效地从事过多方面的社动管理实践,并且从中总结出反映社会管理实践活动的某些本质和规律的极其丰富的管理思想.因而孔子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管理思想家.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乐教是他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设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音乐居第二位。孔子在《礼记·经解》中曾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可以看出他提出乐教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宽广善良的品德。虽然他的乐教思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理论,但他却能够认识到音乐的社会功能及音乐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乐教在孔子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乐教与礼教、诗教的相互结合,达到真善美的谐和统一,进而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正确全面地分析孔子的乐教思想,对今天学校艺术教育乃至提高全民族文化艺术素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子认为,“不善之政”是造成人世间的痛苦与不幸的根源,他在批判德治、法治、智治及兵治的基础上,以水喻道,提出了“善”的理念,并阐述了“政善治”的主张。将“道统万物”的思想贯彻于国家治理中,形成了“以道治国”的思想。又遵循“道法自然”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构建了“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设计了“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蓝图。  相似文献   

19.
《论语》叙述了孔子的教学观。通过探讨《论语》中孔子说的“学”与“习”的内涵,引出孔子的教学目标问题,明确孔子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当时社会上需要的管理人才的论点。孔子的教学目标包括“治国安邦”的政治抱负。他在教授学生技艺的同时,更注重学生道德的培养,体现了“予一以贯之”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积极的“救世论”者,面对春秋末年“礼崩乐坏”、“社视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行政“失序”与“失范”状态,其炙热“济世情怀”和执著的“恋政情结”,促使他在借鉴以往德政礼治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之上,提出并努力践行了正“名”复“礼”思想.他要求为政者内常修为政之德,外恒守治国之“礼”,同时把有德有才之士选拔为仕,让他们在领导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凭借自己强大的道德感召力量去为政治国.试图通过正“名”复“礼”的途径去厘正君臣、人伦关系,规范为政者的言行、维护社会秩序、恢复西周盛世时的行政伦理秩序,从而达到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