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二千二百年前的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阶级斗争激烈搏斗的时代,是奴隶主贵族复辟奴隶制和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的斗争进入决战阶段的时代。就在这个时代里,在文艺舞台上出现了一部光辉的作品——《离骚》。《离骚》是当时楚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屈原这样一个法家人物政治思想观点的表露。今天,我们用马列主义的观点分析一下《离骚》和屈原,给它一个恰当的评价,这对于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离骚》产生的历史背景,阐明了长诗始写于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问世在楚怀王三十年(前299)这一论点,并根据屈原当时的年龄和他在楚国的处境,对照《离骚》,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一个作家;《离骚》的产生,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熟。《离骚》写主人公及其“美政”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它从精神和方法两个方面,典型地体现了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对传统观念的蔑视;对充满神话色彩的想象和夸张的运用,对比兴手法的创造性的发展等。《离骚》又体现出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主人公的性格发展上,诗人保持了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离骚》是我国第一首抒情长诗。它不仅以深沉炽烈的诗情、奇特丰富的想象、瑰丽清新的辞藻,开拓了浪漫主义诗歌发展的道路,而且以其美的形象,——执著于理想的高洁人格,在我国星汉灿烂的古文苑里闪耀着不灭的光辉。《离骚》作为屈原最成熟的代表作。这首诗正是从诗人特定的生活角度,真实地反映了战国后期楚国的社会历史。屈原一生经历了从怀王到襄王的两个时期,这正是楚国由强转弱的时代。怀王昏懦无能,任用佞臣,排斥贤  相似文献   

4.
被后世人称颂为天下才子的屈原,写下了震古烁今,历史上最为有名的宏伟壮丽诗篇——《离骚》。主要内容是表现诗人蒙冤被疏以后蕴藏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实现理想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离骚》中诗人提出美政的实质——"举贤授能"、"修明法度"。屈原希望楚国弃旧图新,开创一个圣明时代。同时描绘了神游太空的宏大场面,展现了一个极奇富有神秘色彩的幻想的世界。《离骚》对中国古代诗歌的伟大开拓和诗人在中国诗史上的伟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诗歌史上,两首篇幅最长、思想性艺术性都很超绝的长诗,都是悲剧诗。这两篇悲剧长诗,一篇是东汉末年产生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篇是公元前三、四世纪之交出现在我国诗坛上的第一个诗人屈原所写的抒情诗《离骚》。一屈原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悲剧。他所生活的楚怀王、楚襄王时代的楚国,也是一幕从强盛到衰亡的悲剧,而《离骚》正是通过对诗人自己命运和遭遇的描写,把这种现实悲剧表  相似文献   

6.
关于屈原诗篇在创作方法上的根本特点,各家文学史和有关论著几乎一无例外地都把它归结为浪漫主义。的确,浪漫主义在屈原的光辉诗篇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对文学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事实上单止浪漫主义远远不能概括屈原全部创作的特点。统观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可以看出,无论在创作方法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不是整齐划一的,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如浪漫主义可以概括  相似文献   

7.
《离骚》是一首涵量极其丰富的长篇抒情诗。曾国藩与友人论文说过:“万山旁薄,必有主峰。”《离骚》建构的主峰是什么?本文认为:屈原实现美政的崇高理想,已绝望于楚国,自然把眼光投向别国;然而他对宗国的深厚感情又使他难以去国,这一矛盾冲突把屈原推向了极端烦乱和痛苦的深渊,也构成了《离骚》的主峰。全诗便围绕这一主峰而展开、而进行、而终结  相似文献   

8.
《屈骚探幽》(赵逸夫著,甘肃人民出版社,lops年5月出版》是一部从文艺学、美学和阐释学角度研究屈原代表作《离骚》的力作,“全书分三编,上编解决《离骚》的创作环境、背景及内容、艺术鉴赏等方面的一些问题。中编论《离骚》创作中对以前诗歌和楚国民歌在形式、情调、风格、表现手段等方面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探讨了楚国的音乐、美术、舞蹈及文风对屈原抒情诗特别是对《离骚》的影响。下编对《离骚》作了新注新译,有些需要重点加以辨析考证的问题,另为《辨证》,列于《新注》之后。”《见《前言》,从总体上说本书前两编属宏观研究…  相似文献   

9.
楚辞派初探     
楚辞派,又可称“屈骚派”。最先注意这个文学流派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列传》里指出,楚大夫屈原创作了以《离骚》为首的一批作品,倾诉自己为国事而生发的“忧愁幽思”,嗣后便有宋玉、唐勒、景差等楚国文人,“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写出了类似风格的作品,见称于世。继司马迁之后,刘向编辑《楚辞》和班固序《离骚》时,把这一流派的成员扩展到了西汉,认为贾谊、枚乘、淮南小山、司马相如、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扬雄等,皆宗法屈原,“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他们的意见,获得了后人的认可,如王逸的《楚辞章句叙》说,不仅楚人以屈原作品相教传,到汉武帝时刘安作《离骚经章  相似文献   

10.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主名的伟大诗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给这伟大诗人作传记,记叙其一生的事迹,对其人格、成就给以最高评价的人. 可以断言:如果司马迁不写《屈原列传》,后世就不会知道在战国时期楚国还有过屈原这个人.从王逸、刘勰、朱熹到郭沫若,人们一致认为《离骚》是《诗经》以后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辉煌空前诗作.他们所以有这样同一的认识,就是由于研究屈原在知人论世方面所依据的第一手资料,都是司马迁的《屈原传》,毫无例外.  相似文献   

11.
传统诗学中的比不应被理解为通常的比喻,比是主体对象化的一个重要艺术途径,而屈子不少篇章实为比体艺术的标竿。就今存作品来看,屈作比体艺术肇始于《橘颂》,至《离骚》蔚为大观,至《招魂》、《九歌》登峰造极;起初主体对象化而生成的能指缺乏独立性和整一性,其后能指独立性大大增强,最终可在很大程度上自主展开,而不为主体拘囿,屈子的诗歌艺术也因此达到极高的境界。《诗经》兴多比少,屈作比多兴少,关键就在主体对象化的程度不同。屈子的比体艺术凸显了对有意味的形式的营求,蕴含着独特的游戏意味。  相似文献   

12.
蒙古族作家苏赫巴鲁的文艺创作不但数量巨大,艺术体式涵盖范围广阔,而且成就也甚高。其文艺创作不但具有鲜明的民俗意味,而且对于丰富当代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与华文文艺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自《楚辞》产生以来,历代学者对其风格有过许多表述。对《楚辞》风格的种种表述有一个共同的源头,那就是以司马迁、班固和王逸为代表的汉代学者对《离骚》的总体风格的论述。司马迁以"兼"确认《离骚》的总体风格。班固以"弘博丽雅"定位《离骚》的总体风格。王逸以"博远"概括《离骚》的总体风格。以世界诗学为参照系对这些学说进行辨析,有助于我们认识《离骚》的总体风格,也有助于认识《楚辞》和整个诗骚传统,从而推动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鲁迅是能稔熟地运用各种现代小说艺术手段的中国现代作家。在他的小说中成功的运用悲剧艺术、喜剧艺术、意识流、象征等艺术手段,表现现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表达他启蒙的文学主张。他运用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艺术手段,展示了传统文化支配下中国人无法逃遁的悲剧命运,对改造"国民性"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相似文献   

15.
不论从何种角度讲,"文化大革命"作为当代中国的一种历史记忆,都是应当面对的。就当代中国文学而言,虽然对于这段历史有着诸多的叙述,但是,这其间仍然存在着进行历史艺术叙事的空间,需要作家用自己的艺术创造,去建构起更为逼近历史状态的叙事形态。当代文学大家贾平凹的长篇新作《古炉》,对此做出了自己的生命记忆的历史叙事。其间涉及到了诸多引发人们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对话的形式,解析着这部作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离骚》与意识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到"意识流",人们总是把它与小说创作联系在一起.其实"意识流"与诗歌有着更密切的渊源关系.我国最早最长的抒情诗<离骚>就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诗歌.<离骚>中的意识流手法表现为意识过程的全知叙述或者内心独白;意识流的婉转起伏和瞬息万变;波澜壮阔的心理激流展示了诗人丰富复杂的心路历程.潜入到<离骚>意识流世界的深层,我们会发现另一番神奇瑰丽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依据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孙犁新时期的主要散文作品及有关材料,阐述了孙犁新时期的散文创作真诚、平淡、理趣的主要审美特征。这些审美特征,既是我国传统审美要求的体现,也是作家人格修养的体现,它们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成了作家整个文化人格的外化,艺术化。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是杰出的写意小说家,他融合了我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与诗歌的艺术精神,建构了用传奇写“意”以创造与诗画意境同构但又具有小说特质的意境的艺术模式,《聊斋志异》中的写意小说超越了前代小说“局部性”地创造意境的水平,通篇“整体性”地创造了意境,将我国古代的写意小说推向了顶峰。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弗洛伊德文艺创作的本质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如白日梦一样的与现实对立的幻象,是一种潜抑愿望的达成。指出艺术作品达到了作家与读者潜意识的双向性满足,潜意识的艺术探索在当代中国文学创作尤其是女性作家的创作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两栖创作于小说与影视文学的张弦在小说界所产生的影响似乎要大于影视界。其实,深入研读张弦的全部作品,作为小说家的张弦在影视剧创作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不逊于小说。文章以张弦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其坎坷的人生经历为背景,以其各时期的编剧作品为主线,阶段性地分析剧作的主题揭示与创作倾向,从中窥探张弦影视剧作的内核构成及其在创作过程中对艺术的追求与探索,了解剧作所取得的成绩及在当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而全面了解张弦的思想及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