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天华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天华(1875—1905年)字星台,别号思黄,湖南新化县人。他幼年生活贫苦,十五岁开始读书,后随其父到新化县城谋生,不久考入提倡新学的新化学堂。这时,正值以康、梁等人为代表的改良派掀起的维新运动在湖南广为兴起之际。陈天华在这股新学之风的吹拂下,受益不浅,“慨然欲任天下事”。1903年,他被新化学堂资送去日本留学,开始走上民主革命道路。1904年,他同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组织华兴会。1905年  相似文献   

2.
吴仰湘 《船山学刊》2005,(2):44-49,43
皮锡瑞(1850-1908)字鹿门,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人.他14岁考取秀才,24岁获选拔贡,43岁中式举人,但四次会试不中,遂绝意功名仕进,专心于讲学和著述,曾长期主讲南昌经训书院.他还早有经世大志,主张通达古今之变来经世救时,1898年出任南学会学长,1902年创办善化小学堂,此后相继在湖南高等学堂、湖南师范馆、湖南中路师范学堂、长沙府中学堂等处授课,并兼任善化小学堂监督、湖南高等学堂代理监督、湖南省学务公所图书课长、湖南省图书馆纂修等职.  相似文献   

3.
“读书人”一词源于何时,恕我孤陋寡闻,尚未得其详。“读书人”一词的含义,也要在此向有道者讨教。不过,据我的了解,读书人无论是在学堂还是在私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真的读书,并且不会因环境与条件的变化或优劣而放弃读书。读书的目的或有不同,但苏泰的头悬梁、锥刺骨是读书,车胤的囊萤照书是读书,匡衡的凿壁偷光也是读书,韩愈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是读书。总之,士林总总,千奇百怪,各有风采。不知从何时,读书的味道变了,读书人也发生了变化。读书可为稻粱谋,读书…  相似文献   

4.
潘菽自传     
我是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现名潘菽,在家原名潘有年,出外读书曾用名潘淑,字水叔(水菽)。一八九七年七月十三日生于江苏省宜兴县陆平村。一九二○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门(后改称系)。次年留美。一九二三年获印第安那大学硕士学位。一九二六年获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一九二七年回国后在第四中山大学任教。这所大学后称江苏大学,不久又改名为中央大学。我一直在中央大学理学院心理  相似文献   

5.
我第一次知道艾思奇同志的名字,是在一九四九年。当时我还是个青年,正在常州师范学校读书。那时,许多要求进步的青年学生争读《大众哲学》,我也是其中之一。大家从《大众哲学》这本书和思奇同志写的其它文章里,不仅得到了许多哲学知识和其它知识,而且受到深刻的政治教育。我没有读到师范毕业,于一九四九年冬天便参加了革命工作。在革命斗争中,我进一步体会到《大众哲学》中所讲的哲学道理的重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一九五四年春,组织上把我从中央公安部门调到中央马列学院哲学教研室工作。真是  相似文献   

6.
佛堂夜读     
王冕七岁时,因为家里贫穷不能供他读书,父亲叫他帮人家放牛,以补贴家用。一天,王冕从学堂路过,被里面的琅琅读书声所吸引,就把牛拴住,偷偷趴在窗子外面听老师讲课,直到放学了才恋恋不舍地离开。此后,王冕天天把牛拴在山坡上,在学堂外面听课。  相似文献   

7.
我是求新造船厂修造车间的一个四级钳工,小时候由于家里贫困,断断续续总共只念了四年书,小学还没有毕业,一九四八年春天,便进入当时的中法求新造船厂(现在的求新造船厂)当钳工学徒。一九五一年抗美援朝,我自动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复员后,一九五七年六月份又回到自己的母厂。我学哲学起初是不自觉的。一九五二年以前,我虽然一贯爱好读书,但是已记不起有没有看过哲学书,只记得一九五二年在东北时,一天“东北日报”刊登了毛主席的哲学名著“矛盾论”,一个同志问我:“周宝林你书看过很多,这一篇文章你看过没有?”我摇摇头,他说:“这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于是我们两人就一起读完这篇文章,从此后,  相似文献   

8.
○韩老师,您是国内著名的德国哲学学者,在德国哲学尤其是康德研究以及政治哲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现在回首当时来路,我很想知道您最初为什么选择走上研究德国哲学的学术道路?●我年轻的时候有许多爱好,偏于喜欢读书,喜欢思考。我1976年高中毕业下乡在杭州近郊。那时候感觉个人前途茫然,于是有空就读书,主要是历史和文学,像《中国通史》、《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史》、海涅的著作等等。半年后当了民办教师,并在本区的文化馆当业余创作员。1977年考大学的时候,第一个志愿是江南一所大学的新闻系,北大哲学系是第三志愿。当时录取程序与…  相似文献   

9.
吴文藻自传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我于1901年4月12日(农历2月24日)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夏港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父亲吴焕若在镇上与人合伙开小米店.父亲童年失学,后来也没有念过什么书,因而家中没有什么藏书.我五岁时,便由我二姐陪我到乡下的一所蒙学堂上学.后升江阴城里的礼延学堂高小.毕业时名列第一,获“三优”奖  相似文献   

10.
佛堂夜读     
王冕7岁时,因为家里贫穷不能上学读书,父亲便叫他在家里放牛。 一天,王冕从学堂路过,被里面的琅琅读书声给吸引住了。他就把牛拴住,偷偷趴在窗外听老师讲课,直到放学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哲学大家、新儒家的开创者熊十力年轻时,以“狂人、怪人”著称。 他才思敏捷,思维独特,14岁就在学堂上对老师口出狂言:“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相似文献   

12.
<正> 最近出版的《广东省概况》第22页,断定邓世昌先于1855年.山东威海刘公岛北洋水师纪念馆,注明邓世昌十二岁考入福建船政学堂.这与前说基本相符,因邓世昌入学堂时间为1867年,推其生年即是1855年.上述两说,可能来自《番禺县续志》(以下简称《续志》)有关邓世昌的记载,因为《续志》记载邓世昌牺牲时“年四十”,中国过去习惯以虚岁来计算年龄.若1894年邓世昌为40岁.推其生年则为1855年.  相似文献   

13.
1986年11月20日上午,广东省六十多位哲学界人士欢聚一堂,隆重举行为我省七十岁以上高龄的哲学家、老教授祝寿,并庆祝《现代哲学》创刊一周年。这批被祝寿的老哲学家共有十四位,年龄最大的已达八十八岁。出席祝寿会的老哲学家有八位,他们是:李日华(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哲史教授)、史丹(华南工学院自然辩证法教授)、陈玉森(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哲史教授)、林伦彦(华南师范大学皙学所中哲史教授)、李又华(广东省高教局中哲史、印度佛学教授)、杨沛荪(中山大学哲学系逻辑学教授)、丁宝兰(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哲史教授)。老哲学家聂菊荪、何思贤、杜雷、周辉、龙世雄、毛雍如等六位因病或因事未能出席。盛会由广东哲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嵘教授主持。广东省社科联主席、省哲学学会会长张江明代表省社科联和广东哲学界向十四位寿星们祝  相似文献   

14.
刘大白传略     
<正> 刘大白在“五四”初期,便投入新文化运动,是新诗的倡导者之一。他既是一个文学史家和文艺批评家,又是一位文学家和音韵学者,著作很多。这样一位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具有多方面才华和成就的学者,我们无论如何不能遗忘。刘大白于1880年10月2日出生在浙江会稽县(今绍兴)平水村一家读书人的家里。大白原姓金,名庆棪,孛伯贞,号清斋。从三岁起,就由祖父教他读书识字。六岁时从孙旿堂先生读书。祖父管教严格,大白九岁时就学做诗。后师承陈莲远先生习试帖律赋之类。他求学勤奋,于旧学功底扎实,曾膺拔贡入京揭选。时适逢父丧,遂罢。后曾任绍兴师范学堂及山会小学堂教员。课余研究数学,考释算学名词,有其独到之处。著有《未见书室算稿》数种  相似文献   

15.
求真之路     
我是一个中国人 ,学的却是外国哲学 ,这里头总让人觉得有点儿蹊跷。记得 70年代末我报考研究生的时候 ,许多同事和熟人都来问我 :你怎么搞了这么一个专业 ?有人表示“理解”说 ,冷门嘛 ,成功率高。我当时只是笑笑 ,无法作出解释。其实那时我自学西方哲学(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包括在西方哲学中的话———这应当是常识 )已有十年工夫了 ,至于我为什么走上哲学这条道路 ,我已在“我怎么学起哲学来”一文 (载《新批判主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 )中谈过了。在本文中 ,我主要想谈谈我的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我们这一代人是从“文革”那…  相似文献   

16.
两个“四同”的人 胡适与陶行知是徽州同乡。胡适出生于上海,故乡在绩溪上庄村,1895年2月随母从台湾回到家乡,受9年家乡私塾教育,直到1904年离开上庄去上海上学读书。陶行知出生于歙县城西黄潭源村,1906年入徽州崇一学堂,在家乡度过青少年时光,1908年17岁才离开家乡去浙江杭州入广济医学堂。歙县和绩溪县在清末均属徽州府,上庄村与黄潭源村相距不到50公里。  相似文献   

17.
冯友兰师(1895-1990)字芝生。出生于河南省唐河县祁仪镇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他的故居座落在唐河之畔的高台上。沃土千里,一望无际,清澈的唐河蜿蜒而逝。旖旎的风光,中原的水土抚育着他,度过了他的幼年时代。1911年他进入开封中州公学中学班。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门。1919年获公费留学,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哲学。毕业后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回国,至开封中州大学(现名河南大学)任哲学系主任、文科主任。1928年清华学堂改为清华大学,芝生师来清华任教授。翌年,成立哲学系,任该系主任。1931年,任文学院长兼哲…  相似文献   

18.
我的读书法     
<正> 我从五岁发蒙读《三字经》,到现在已读书五十年了,略晓读书之法,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也还在不断走弯路中继续探索。我的粗浅体会是:读书必须得法,但无一定之法;前辈的经验必须吸取,但又要从自己的实践中得来;读书之法法无穷,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所以,这里讲的读书法,不可能是万灵的。古人认为:“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这就是他们的读书法,虽然不无道理,却流弊不小。  相似文献   

19.
忆读书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读四岁时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相似文献   

20.
陆游论读书     
陆游爱书,读书,著书。在他漫长的八十六年的创作生涯中,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读书的宝贵经验和教训。他的生命和书分不开,他的事业同样和书分不开。据我不完全的统计,在一部八十五卷的《剑南诗稿》中,仅以“读书”名题者即有五十七题(有的同题下有好几首诗)。“独喜遗缟不我欺”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任何一个民族的文明史,都与书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