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佛道二教在唐代的盛行,在一些传统节日中唐人欢庆活动的宗教色彩更加浓厚,而宗教节日的活动也在向世俗化发展。唐人在传统的和宗教的节日习俗中的公共宗教活动展现了唐代城市居民宗教生活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
传统节日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因素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文化因素。文章探讨了节日文化中的宗教信仰因素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价值,认为在旅游开发中要恰当运用节日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利益关系处于重大调整时期,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不断显现并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如何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重大课题。我国是宗教多元化国家,宗教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对于规范伦理道德、调适社会心理、促进文化建设与传播、稳定社会秩序等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方针,适应新形势下的宗教工作要求,以促进宗教关系和谐作为抓手,发挥宗教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增添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论宗教问题的现实意义陈秋月,周原宗教既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文化现象.也是私有制下阶级统治的工具.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运用马列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努力揭示中国宗教神学问题。在中国宗教特色、宗教矛盾、宗教工作方针等方面,提...  相似文献   

5.
论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倾向及其审美创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宗教艺术发展史看,宗教的神圣与现实的世俗性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宗教艺术中,神圣与世俗的矛盾常通过艺术的描写达到谐调一致。宗教艺术的世俗化体现了人类快乐的基本木能及其对欲望的追求;民间的世俗意识也深深影响到宗教艺术的世俗化,如宗教艺术与民间节日、风俗的相结合,宗教故事在民间产生的变异等等,使宗教艺术得到“俗”的改造;宗教艺术的审美造造也仍然采用世俗的方式来进行,世俗化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宗教艺术美学效果与宗教效果的创造。  相似文献   

6.
明朝宗教包括传统的佛教、道教以及新传来的伊斯兰教、天主教及新兴的罗教等民间秘密宗教,其传播流衍特点包括:最高统治者采取既提倡和保护又整顿和限制的宗教政策,而以整顿和限制为主;各种宗教多元并存,而以佛教、道教为主;宗教融合思想和现象普遍;传统宗教衰落,新传来及新兴宗教蓬勃发展;各种宗教进一步世俗化,成为庶民的佛教、道教。明朝宗教处于从古代向近代的新旧交替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7.
明晚期女性热衷宗教节日旅游的原因有四:一是在宗教信仰中寻求精神寄托;二是为了更好地履行传统理念赋予妇女的家庭职责;三是受到群体交往的吸引;四是对游山玩水的娱乐渴望。作为日常生活的反映,明晚期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当时女性外出参加宗教节日旅游活动的描述。  相似文献   

8.
节日是一种传统的民俗事象。中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粥节等等,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宗教文化的影响,包括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影响,从而赋予中国节庆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魅力。  相似文献   

9.
蒙元时期丘氏师徒秉持着修持、弘法、济世的宗教理想和信念,经草原丝绸之路前往成吉思汗的行宫,“北蹈野狐岭”之后,所见皆非“中原之风”。这是他们在宗教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体验把域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文化景观同中原进行比较,从而形成的具有宗教文学属性的景观认知。这些认知是他们宗教信仰、宗教体验、宗教情感的真实表达,也是其践行宗教理想和树立宗教典范的策略,由此形成的文本掀起了游记书写之风潮,为域外地理、名物、丝路等考证提供了依据,也为后世探究西域和中亚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土人情等方面留下宝贵文献资料,其展现出的域外地理认知能力和所达到的境界,见证了这一时期地理学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喜马拉雅山区分布着信仰不一、文化各异的大小数十个民族,其共同地域生态催生并整合出山地民族宗教文化的相似性特征(如宗教认知中强烈的山地空间感,与山地环境相关联的神圣观念,热身色彩的仪式活动),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环喜马拉雅宗教文化圈。喜马拉雅山区范围内的地域性差异导致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分布。主要表现为原始宗教(万物有灵信仰等)、体系化宗教(藏传佛教等)及介于二者之间的过渡型宗教(如萨满教、本教)等三种类型的宗教生态分布。  相似文献   

11.
秦国帅 《理论界》2010,(8):107-109
宗教市场论自上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反响巨大,诸宗教研究者都试图用这一理论解释各种宗教现象,成果丰硕。本文亦用这一理论对全真道兴起及兴盛的原因、儒者入全真道现象及全真道由民间信仰到国家承认的宗教转换过程等早期全真道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2.
个体化与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理财 《江汉论坛》2014,(3):135-139
当代中国农村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发展是乡村社会个体化的一种反应。乡村社会个体化为农村宗教发展创造了极好的机会和条件,一些农民通过皈依宗教在信徒之间重新建构一种互助、合作关系,宗教的团体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村公共生活的消解和缺失。这些被新兴宗教所吸引的农民往往是被市场经济边缘化的群体,与之相反,那些不信教的农民往往可以借助市场化机制来解决他们生活和生产上的互组、合作问题,他们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乡村社会个体化还导致了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在各种新兴宗教的竞争之中,基督教因为提供了更好的"信仰产品"而在宗教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成为当下农村宗教发展不可小觑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严复对中西宗教所展开的考察涉及宗教起源、中国有无宗教、儒学能否看成宗教、宗教与政治关系、宗教与学术关系、宗教教化理念和结果等方面。严复关于中西宗教异同优劣的比较研究,对于如何把握宗教定义、怎样理解儒学是宗教、什么是完善的宗教、中国宗教改革之方向、宗教比较研究中应注意的困难等重大问题,皆有启拔之效。  相似文献   

14.
宗教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一种文化现象,并始终对人类文明进程发挥着独特的影响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毕生关注着宗教现象。在历经前期探索基础上,恩格斯晚年更是对宗教问题给予了极大兴趣,撰写了一系列理论著作,从多个维度剖析了复杂的宗教现象:从意识形态角度论述宗教特质;基于辩证思维彰显宗教功能的双重性;立足唯物史观视野剖析宗教的历史形态变迁及其未来的自然消亡等。此外,恩格斯还对具体宗教现象或宗教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近代科学诞生时期宗教与科学张力关系以及早期基督教起源问题等,在具体历史情境中展现成熟宗教理论的解释力,并透视出其晚年宗教研究的历史底蕴。可以说,晚年恩格斯宗教理论具有总结意味的系统化、理论化,也对我们把握当下宗教现象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新利 《文史哲》2012,(5):122-131
"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研究的对象是世界宗教相互之间及其与区域宗教相遇的历史现象和客观过程。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世界宗教关系史,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古代,作为信仰共同体的世界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概括人们的生存状态,标明不同区域的古代文明;教际间发生关系是个别的、偶然的事件。近代,作为信仰社会的世界宗教是人们生活群体的精神依托,它概括人们的生活习俗;与信仰共同体不同,信仰社会是强势者有意识建构的结果,它伴随着利益争夺和暴力统治的过程,教际关系必然地呈现合作或冲突、融合或战争、陌然或排斥等交错复杂的态势。现代,世界宗教常常表现为某一政权的观念形态,它更多地概括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宗教间的关系内容带有更加明显的必然性。"世界宗教关系史研究"使用传统的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以期对于当今世界宗教关系的种种现象、国际关系的宗教背景、全球性事件潜在的宗教因素等等问题,进行历史学科应该给予的描述和解释、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宗教旅游资源在我国的旅游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长期的体制束缚和单一经济目的的开发,产生了经济、政治、文化等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因此,对宗教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考察已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分析了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发展的概况、解析了其分布现状和特点,提出了政府适当运用财政扶持宗教旅游的开发、塑造我国总体的宗教文化旅游形象、注重宗教旅游的文化价值等策略来提升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宗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在当代社会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世界范围内由于全球文化背景不同所带来的冲突和危机,使各种宗教与社会发展相调适的问题成为当代世界宗教研究的重头戏。本文试图把宗教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去研究,力图从各种宗教与社会关系演变的研究中把握宗教与社会调适的途径及效果,进而从当代社会发展总体形势全面阐述宗教与当代社会发展相调适问题。  相似文献   

18.
儒家不是宗教,而是文教。自儒家诞生以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形态就是“一个文教,多种宗教”,此文教即儒家之教化。儒家在中国人精神生活中占据特殊地位,塑造了一种普遍的共同价值。与此同时,各种神灵信仰和宗教均广泛传播,并深入中国人心灵。它们也在传播儒家价值。中国人的这种精神生活格局是普遍意义的“天下”文明之具体而微的样态。  相似文献   

19.
王武林 《兰州学刊》2010,(1):111-116
国外老年人宗教问题研究涉及老年教徒的现状与特征,涵盖老年人宗教参与和宗教行为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国外老年人宗教问题研究主要集中于宗教信仰、宗教性、宗教参与对老年人健康、死亡率、抑郁、沮丧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对国外老年人宗教问题研究的回顾与介绍,旨在为我国开展老年宗教学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各地文化建设热潮中,宗教文化成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种重要遗产资源,利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各种短视和急功近利的行为。市场化利用中背离宗教文化宗旨和价值趋向,违背了宗教文化合理利用的规律和尺度,忽略了作为一种特殊精神性文化的价值考量纬度等问题。本文集中从宗教文化经济实现方式和"新造神运动"与宗教产业化症候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