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代以来疑古派倡导的经传分观原则将易学强势带入了分立断裂的研究误区。在此背景之下,《周易》经传美学通论研究者提出经传通观的观点,主张将《经》、《传》作为一个发展和接受中的整体来看。经传美学通论首先将《易经》美学意蕴定位于含章之美;在此基础之上,从《传》对《经》的动态接受之美、含章从自然美到人格美的过渡、以悲为美、明美、《周易》与象思维五个向度对《经》、《传》美学之关联进行了系统梳理;并进一步对《周易》美学在中国艺术思想史上深远而复杂的影响作出阐析。  相似文献   

2.
《周易》贲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事物经过文饰可以更美;文饰需要有一个限度,朴素与自然是文饰的最高境界;贲卦卦爻的层层推进,显示了美由淡而浓而淡、由质而文而质的变化过程。中国美学的历程基本上沿着贲卦指引的方向前进,虽几经曲折,但最终还是得以实现并走向深入,这是贲卦对中国美学的最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易传》"美"、"文"渊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传》的"美"、"文"源于《易经》的"含章"。"含章"是地美升华为天美的立脚点,是乾天阳刚走出巫术暗昧与坤地阴柔相应的导引,是理想人格内外美相统一的发端,为理想人格美的塑造开辟了天地境界。"章"与"文"有同有异。"章"以实致虚",主实;"文"以虚带实",主虚。它们的差异,从侧面印证了《易经》的美学意蕴只在"含章"。  相似文献   

4.
在《诗品》研究史上,本文第一次提出用《易经》来解释《二十四诗品》。认为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是以《易经》的观念作为它的思想体系的,他把天地人文视为一体,又以天地为纲,确立阳刚、阴柔为诗歌的两大美系,还取象以四时,以二十四节气为诗歌的二十四种风格。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派诗与接受美学吴晟一“诗无达估”说的胚胎,最早见诸春秋时代,《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载卢蒲癸语“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论语·学而》记孔子言“赐也,始可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易经·系辞》:“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但这...  相似文献   

6.
悟妙与审美--中国传统美学中心范畴的选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宝春 《江淮论坛》2003,(4):143-145
"妙"和"美"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两个重要范畴,两者之中"妙"高于"美","妙"超越了"美","妙"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中心范畴,中国传统美学的许多主要范畴都与它相关.悟妙是中国传统美学主要的精神活动和最高的精神境界,是自然、人生与艺术的相通点,它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艺术家在道家思想基础上融合儒家、佛家思想而逐渐形成的,它体现出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周易》中的自强不息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易》中的自强不息精神郝长江《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是周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反思,是他们对人类求生智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其中蕴涵的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持之以恒;胜不骄,败不馁;居安思危,舍生取义等精神,构成了中华传统文...  相似文献   

8.
一《易经》本来是一部占筮的书,它具有研究预测与决策方法的性质,其内容含有比较深刻的数理和比较丰富的哲理。但是它又同古代的迷信观念相联系,企图超现实、超实践地掌握人们的命运,这样一来,《易经》同时又被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由于它的数理和哲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转化规律,其朴素的辩证法不断地获得自然历史进程的“应验”,加上儒家学派对它注释发挥,衍义出《易经》(或称《十翼》),合《易经》而为《周易》,~*(《易经》也是《周易》的通称,本文涉及的所谓“《易经》热”,实际上是指“《周易》热”)被定为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因此,两千多年来,儒统治下的人们将《易经》视为《圣经》,自觉不自觉地对它顶礼膜拜,而它那远比儒家的片面渲染更深刻的文化价值,则渗透到人  相似文献   

9.
"清"字在《世说新语》中出现八十多次,它既有道德内涵,更富有审美意味。作为审美范畴,"清"形成于魏晋人物品藻,它包含"雅"、"远"、"简"三层内涵。对人格之"清"和自然之"清"的赞叹,润濡了六朝以清真自然为美的审美情趣。理解《世说新语》中的"清"范畴,是理解六朝美学乃至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0.
美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但是充满新的活力的美学著作总是能使人受益匪浅。湖南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黄治正先生著的《审美要论》,就是这样一部著作。一、站在制高点上把握美学问题的全局我们看过许多美学原理著作,一般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虽然对美论、美感论和审美活动作出了探讨,但是把它们同美的规律割裂开来了;而对美的规律这样一个涉及美学全局的问题,或者根本未予提及,或者不痛不痒地几笔带过。这样的论著虽然也可以给读者以某些知识,然而不能引导读者从根本上把握美学这门学科。《审美要论》显然不同。它把整个美学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美学启航的讯号──潘知常教授《生命美学》述评劳承万刚过而立之年,潘知常便向中国美学界抛出了三本硬实实的著作:《美的冲突》、《众妙之门》、《生命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25万字)。其中(生命美学》的出版,在他个人的学术史上,是不平...  相似文献   

12.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是现代著名诗人、翻译家卞之琳的一首题为《风景》的小诗。对这首小诗的内涵,笔者这里不想做什么具体的分析;只是从旅游美学的角度来看,它却体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即游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众所周知,山水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与人类社会实践的关系比较密切。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劳动创造了美”,这一点在山水美中虽然由于内容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人类实践的创造是山水美的本源却是无疑的。严格地说,真正和人类社会完全隔绝的自然山…  相似文献   

13.
《易传》辩证法中的人生哲理陈书翔《易传》是对《易经》的解释,它的作者汇集了前人丰富的思想内涵,把《易经》推向先秦辩证法思想的最高峰。它精湛的辩证法观点对中国后来的辩证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易传》最简要的命题是“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一阴一...  相似文献   

14.
蒋孔阳     
蒋孔阳,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文学的基本知识》、《论文学艺术的特征》、《形象与典型》,《德国古典美学》、《美和美的创造》、《美学和文艺评论集》、《先秦音乐美学思想论稿》、《蒋孔阳美学艺术论集》、《美学新论》、《文艺与人生》等。译著有《近代美学史述评》、《从文艺看苏联》等。主编有《中国古代美学艺术论文集》、《美学与艺术评论》、《19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20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哲学大辞典·美学卷》、《辞海·美学分册》、《中国学术名著提要·艺术卷》、《西方美学通史》等。蒋孔阳全集已…  相似文献   

15.
《易经》是中国古人的智慧结晶,是古人为预知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而创立的独特预卜神秘符号系统,一直是后人在日常决策时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国内外盛行将《易经》思想运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实务中。从现代管理决策的学术角度来解析《易经》,其中蕴藏了具有管理意义的个体管理决策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中国需要什么美学──兼与傅谨同志商榷陶伯华编者按在中国美学陷入困境之时,本刊于1993年第3期发表了傅谨同志的《中国美学需要什么》,之后,《新华文摘》同年第8期转载了此文,引起学术界、特别是美学界的关注。在社会、文化处于转型期的今天,美学已深入到社会...  相似文献   

17.
早期道教经典《想尔注》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出其宗教美学最高范畴“道美”,并认为“道美”虽然不可“言”,却能非感官领会和感受;二是审美趣味崇尚“自然”、“朴素”和“清静”,反对过于强调人为性、技巧性乃至艺术性;三是以“善”为“美”,在审美的标准中渗入了伦理的标准,在哲美之思中加进了宗教之思。从其中、特别在它同《河上公章句》的比较中,清晰地观察到道家老子美学观点怎样转化为道教美学论的基本脉络,也清楚地看到其道教美学思想的伦理化特色,以及它的重要影响及其美学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变易”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早形成的范畴之一,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和”、“奇”、“神”等关键词的分析入手,描述“变易”观念的萌芽;并通过对《易经》《老子》《易传》三部代表著作的分析,认为《易经》开启了以“变易”来关照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先河,《老子》进一步在理性的层面上扩展了它的内涵,《易传》集其大成,确立了传统的“变易”观念。《老子》的“反”、“道之动”与《易传》的“变通”、“刚柔相摩”的变易模式及变易动力观念,自其诞生以来,一直影响了历代思想家对自然、社会以及思想等演变的看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一些论者指出,《易经》的思维方式应属于原始思维,对《易经》不能运用逻辑思维方式来加以理解。这种观点值得商榷。事实上,《易经》在对殷周之际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知识的阐述中,已经产生了逻辑思维的萌芽。本文拟将其与中国古代逻辑中最光辉的篇章——先秦逻辑做一些比较工作,以求对这一问题有较明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张艺谋的出身经历、人生态度和对社会生活的观照态度,均在他的电影作品中或隐或现地透露出来,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红高粱》、《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是成熟的影像美学电影。其美学特征是:物象充分的主观化、高度的造型表现力和丰富的象征性。《秋菊打官司》则是纪实性美学电影,它的美学特征是:外在形态─—原生态的自然流露;内在形态─—非强化的典型化方法;表现手段─—极力达到最大限度的纪实性。显然,张艺谋在这部影片中向着纪实性的极致用力冲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