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个体化是现代化的产物,也是现代性的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日益个体化,农民个体不断地从先赋性群体、集体性组织及封闭性管理体制中脱离出来,对乡村社会的组织与治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大历史的角度回顾我国乡村社会个体与群体组织及管治权力关系的变化,分析农民个体化的历史进程及不同时代乡村社会治理的结构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当前乡村社会的个体化发展及其对乡村社会治理的影响以及个体化时代乡村治理体制转型和发展的方向,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家-个人关系是理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视角。通过对个体化叙事在中国百年历史变化中的深刻分析,有利于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化在当代中国的意义,以及国家与个人关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演变路径。新中国成立前的个体化构建一种特定的个体与国家的联结关系:国家利益最大化的社会取向的个体观念。新中国成立后的个体化进程在个人与国家之间经历了两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集体化的生活,个人从传统文化网络组织中脱域然后又重新嵌入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再分配系统中;第二次转型是指个人从集体中脱嵌,追求一种为自己而生活、自主人生奋斗式的个体选择。中国社会的个体化发展深受以国家为中心的思想传统的影响,表征为一种去政治化的个体化路径。追溯中国文化传统,个体化命题给予当下中国社会最为深刻的启示是一种具有伦理情谊和发挥人生向上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3.
智力,通常指的是个人的智力。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智力因素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同时,社会的组织化程度也日益提高,于是,智力在现代社会中表现了明显的社会组织效应。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认识和把握组织智力的问题。一、组织智力的含义组织智力是指一个社会组织所表现出来的整体智力。比照人们通常对于个人智力的理解,我们可以很自然地提出组织智力这样一个概念。当前学术界对个人智力的含义尚无一致的认识,但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看法:(1)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的总和;(2)智力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3)智力是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心理结构角度探讨中国个体化社会形成的历史社会进程,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有个体意识、家族意识而无权界意识,这是一个家族制社会;革命后,中国国家建设的逻辑是用国家意识去铲除个体意识,从而形成了一种集体社会;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界定产权,将人从集体庇护关系中解脱出来,确立权界意识,这种社会心理结构的转型,为中国个体化社会的成长提供了深层的心理基础.相应地,现代国家的成长,也意味着从传统的家族式统治、计划时代的单位式控制向对公民个人的法治化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5.
从社会组织化方式的角度看,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被组织化"的单位社会向"自组织化"的公民社会转型的过程。两种不同的社会组织化方式对社会秩序的影响是不同的。在单位社会,因单位组织与政权组织的生成及运作逻辑同质同构,单位对国家、个人对单位自下而上的纵向依附以及各类单位之间的横向分割避免了两种异质秩序的冲突,抑制了集体抗争的可能,从而使单位组织成为化解社会冲突,维护社会总体秩序的"减压阀";在公民社会,由于与政权组织有着根本不同的生成及运作逻辑,加上在资源获取上的日益多元化、市场化,社会自组织成为相对独立于国家政权组织的社会实体。这种独立性使得建立在社会组织基础上的自生自发的社会秩序与建构的政治秩序不会像单位时代那样自动对接,社会自组织既有可能是理性的合作者,也有可能是秩序的潜在挑战者。应对社会组织化方式变迁带来的秩序挑战,根本出路在于通过从"统治"到"治理"的转换,把社会组织从管控的对象变成合作共治的伙伴。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最本质的变迁是个体与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化和重塑。本文梳理了第一现代性中关于个体和社会关系研究的理论,诸理论都看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发展,能够自由流动的个体努力争取权利,主动从传统"集体"中脱离出来的"社会事实"。第二现代性中的"个体化"理论则揭示出第一现代性下已经脱离出传统"集体"的个体,在福利国家和民主两个基本制度的保障之下,走上了一条不再是个体主动争取的,而是"强制的""不稳固的"甚至"自反性的""自己为自己负责的""制度个体化"的新路。世界历史实践表明,"个体化"是一种形式多样而又万河归流的浩荡历史潮流,是一种高度分化而又制度化的社会结构,因对他人和社会的高度依赖,使得个体化的社会朝向一种既注重个性化而又注重承担对他人义务的新伦理,从而使社会整合得以可能。  相似文献   

7.
关于“现代性”若干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现代社会经过数百年“理性化”发展 ,世纪末的人类正面对着现代性的难题。尽管现代性作为问题源于欧洲 ,但它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道理很简单 ,任何一个社会在其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进程中 ,现代性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凸现出来。近年来 ,中国许多学者从理解和解决中国自身问题出发 ,对当代西方围绕现代性的种种争论 ,以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现代性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 ,本文是对这些研究情况的一个综述 ,供学者们在继续研究有关问题时参考。一、中国学者视野中的现代性何为现代性 ?它到底是一种物…  相似文献   

8.
王明科 《江汉论坛》2005,(6):136-138
现代性不同于现代化与现代主义。中国现代性不同于西方现代性。现代性的困惑在于其双重的悖论性: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构成了现代性整体结构上的悖论,而社会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的各自本身内部也是悖论性存在。中国还不存在一个独立的超越现代性意义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的历史功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将现代性价值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剥离出来,并将其与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整合起来,从而为中国现代化提供制度性维度和文化价值观念;改革开放作为一个历史过程,是一个吸纳与建构现代性的过程,而中国未来改革开放就是要最终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这一现代性将成为继西方现代性、东亚现代性之后的一种新的现代性而受到世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10.
在个体化崛起的中国社会,“空巢青年”成为社会热点现象,备受学界和媒体关注。近年来,个体化崛起致使“空巢青年”基于自我视角出发,呈现了一种亲密有间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既实现了基于个人诉求满足的生活设计,又维护了个人与家庭和社群的关系互动。但是亲密有间作为“空巢青年”在微观层面的生活策略,不仅展现了社会力量形塑下“空巢青年”对当下生活的自我探索与妥协,同时也暗含着对转型期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能动回应。这既不同于西方第二现代性下自我意识和自我权利的崛起,同时也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中个体化崛起的本土特征,为中国婚姻家庭变迁带来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的现代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代性是在欧洲社会母体中孕育出来的以科学和理性为代表的一种社会文化形式。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对现代性的又一次启蒙,是现代性的延续和调整,它是对现代性弊端的批评,而不是对现代性的终结。现代性是唯一的,并不存在与西方现代性不同的中国的现代性。中西差距实乃“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差距,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是现代性取代“传统性”的过程。中国必须选择现代性,不可能“直通式”进入后现代社会  相似文献   

12.
论组织化社会中的信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类社会的进步体现在组织化程度的提高上,工业社会已经可以称为"组织化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与社会的组织化相伴生的是一种契约型信任.契约型信任从属于以分工一协作形式出现的集体行动的要求,是一种非人格化的、制度化的信任,具有工具理性的特征.从契约型信任在工业社会的表现来看,它是具有经济价值的,能够使整个社会的行为成本降低.特别是在组织活动中,是增强组织凝聚力、提高组织效率的有效途径.在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信任的秩序功能将会日益凸显出来.  相似文献   

13.
胡睿 《理论界》2014,(4):186-189
本文从中国个体化社会的视角,分析专业新闻生产的改革进路。中国当前处于个体化的进程之中,根据中国社会个体化的特征得出社会信息需求,说明相对于自媒体,组织化的专业媒体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亦即有其存在价值,新闻生产改革的目标即是为满足社会需求,总体依照专业化和开放性相结合的改革进路,针对新闻发现、新闻采集和新闻加工三个新闻业务环节具体分析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自下而上的视角,在国家叙事与个人口述之间,通过建构三线建设发展阶段中的“工地社会”“类军营社会”与“单位社会”三个理想类型分析现代性嵌入过程中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微观形态,对普通亲历者另类的现代性体验(中国体验)做出深描。相较于西方现代性深深根植于个体化内核而言,三线建设时期中国西南地区的现代性发展带有鲜明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与集体主义色彩。而另类的现代性体验(中国体验)作为一种集体表征,为亲历者认识当时局势、理解国家政策、产生情感共鸣、形塑身份认同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心理模板与认知框架,并直接促成“三线人”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视角分析非政府组织的社会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舜 《江汉论坛》2005,(1):14-19
社会转型内在地包含了社会要素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组织系统在结构上的改善。社会组织的数量和种类的多少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和社会组织系统在结构上的优劣。因而,社会转型在组织层面上总是与社会组织的数量和种类上的增长有直接的关系。由于企业组织与政府组织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总是有限度的,这两类组织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因而社会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大地依赖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本文试图从社会转型的视角讨论非政府组织发展的社会意义,同时从非政府组织这个切入点来讨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就近现代以来的中国而言,“现代化”是一个贯穿始终的核心主题,而与之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现代性”主题的凸显则要晚得多.在中国语境下,“现代化”理论侧重于探讨中国如何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而近几十年才在中国兴起的“现代性”理论则更多地探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从“现代化”到“现代性”的理论嬗变,昭示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问题的迁衍.应当及时厘清从这一理论嬗变中折射出来的问题迁衍,以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范丽珠  张娟 《河北学刊》2023,(2):164-171
在强调家庭价值的儒家文化圈,为何多子多福的价值不再见容于现代生活?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固然与生育率下降有着相关性,但也需要注意现代化进程对于传统婚育观念和个人生命意义所带来的持续冲击和改变——现代性导致个体从具有凝聚性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共同信仰中逐渐抽离出来,个人与原有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之间脱嵌。本文在检讨现代性对婚育制度带来各种挑战的基础上,确认在当今时代婚育制度仍然是活着的社会制度,人口问题与人类婚育的社会属性及其社会功能密切相关。鉴于现代国家透过公共政策和社会福利在调节生育率方面收效甚微,本文提出重拾“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价值符号,探讨中国固有的家庭主义伦理价值制衡现代“个体权利”过度扩张之可能,并关注现代社会婚育形式的变通和策略性转变,寻求走出集体性生育困境之途,让中国的生育率逐步回升到更替水平,以使中华民族人口得以正常延续。  相似文献   

18.
麦当劳在中国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社会议题和文化现象,但仍鲜有学者从社会学理论角度来研究中国的麦当劳现象。结合贝克和吉登斯等人提出的自反性现代化理论,我们可以看出,麦当劳现象一方面体现的是现代性的全球化,尤其是与之相关的时空远距化机制;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自反性现代性,包括个体化、自我认同的积极塑造、现代性机制的自我消解以及传统二元两分范畴的模糊与混杂。在这个意义上,对麦当劳现象的诠释,可以折射出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处境。  相似文献   

19.
《东岳论丛》2017,(10):69-74
新文化运动之于启蒙,是一个永远找不到唯一答案的问题。那场运动的一个重要遗产就是将个体从家权、族权、国权的繁重束缚中解脱出来,从一开始便以"自我"出场,掀起一场旨在解放主体的革命。可当儒家纲常伦理退出社会价值体系后,所带来的却并非主体的自由独立,而是失去价值导向的空虚的个人。事实上,这种虚无的"个人主义"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在新文化运动中"救亡"压倒了"启蒙","国家主义"权威成为主体新的"外在"统治力量。而解救这一"现代性"弊病的可能途径在于主体"公共理性"的培育。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的极限,而组织化是人类克服自身极限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化,使专业分工不同的个人在集体中形成了整合的力量。组织化的发展最终形成了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