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政府“三公”经费公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我国以中央政府为重点开展了三公经费公开工作。虽然中央部门基本上都公开了三公经费,但在公布的时间、口径、范围、方式、内容详略、回应民众的质疑及数据真实性等方面难以令人满意。当前政府三公经费公开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有令不行,延期公布;内容笼统简略,缺乏解释说明;口径偏窄,涵盖机构范围不一;概念含混不清、界限模糊;态度傲慢,回应较少;缺乏审查核实等。要完善和推进政府三公经费公开,应采取人大主导,统一口径、细化内容,权威发布、及时回应,加强监督问责,推进配套改革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诉求日趋强烈,从中央到地方围绕推进政府预算信息公开进行了积极探索,并且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是,在政府预算公开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包括公开的项目和数据不全面、缺乏横向比较、难被公众理解等,思想意识滞后、法律法规障碍、内外机制不畅是上述问题的深层成因.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为我们化解政府预算信息公开的突出难题提供了有利契机,根本路径在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预算公开监督,从技术上增强预算公开的易懂性,细化公开项目,统一政府预算公开的口径和形式. 相似文献
3.
王娟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13-14,35
自2011年我国以中央政府为重点开展了"三公"经费公开工作以来,在"三公"消费公开方面存在公开的态度很消极、公开的内容不详细、公开未与惩处相挂钩等问题。要完善和推进政府"三公"经费公开,就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积极应对"三公消费"公开;用严格制度保"三公"消费公开到位;加大"三公"消费公开的监督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政府预算既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也是国家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中国由自产国家向税收国家转变后,政府预算公开就成为无法回避的命题.由于预算公开具有很强的政治价值,因而成为公共预算改革的关键.目前,中国在政府预算公开问题上,已取得较大进展,但还存在一些缺憾和不足,如预算不完整,监督有漏洞;预算不真实,缺乏权威性;预算内容不精细,造成在执行过程中走样;预算编制时间过短,缺乏广泛民主性等,需要将预算公开纳入法制的轨道,建立民主化、法治化的预算制度,把握预算的入口,转变不适应现代经济制度的观念等. 相似文献
5.
基于“治理逻辑—现实问题—优化路径”分析框架,可以深入理解我国推行“放管服”改革和着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程中“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的实践效果。从发展缘起上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遵循着“初步探索—逐步推广—逐渐成熟”的发展逻辑;从动力来源和目标导向上看,“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呈现推力与拉力间的互促逻辑、政府与市场的互惠逻辑。当前“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仍然面临着监管职责边界不清晰、抽查结果分析运用不规范、随机抽查规则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执法队伍建设与新型监管需求不匹配、智能平台构建不完善等现实问题,为推进新型监管模式向纵深发展,还需从多种监管机制衔接、构建抽查结果分析运用机制、执法队伍建设、智能监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6.
预算公开的价值与进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算公开是指年度财政收支计划的编制、审批、执行的全过程都应当以适当方式向公众公开。预算公开在保障公民知情权、建立责任政府、遏制财政腐败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预算公开在许多国家直接由宪法进行规范,反映了对该事项重要程度的判断。各国宪法对预算公开的规定,通常由预算基本法、信息公开法、代议机关议事规则等法律具体调整。我国应立足于现阶段实际情况,在借鉴域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由《预算法》对预算公开作出详细规定。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具体性、易懂性;并公开预算审议过程,注重主动公开与依申请公开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性的、世界性的概念。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懈探索最初所遭遇的境遇,具体表现为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如何合理吸收外来思想、结合具体实际、发扬自身优秀传统从而摆脱落后状态,实现符合自身实际情况、适合自身发展前景的现代化的问题。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要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质,同时也要合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经过百年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总体观之,不仅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的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都表现出其所具有的特殊而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八八战略”列举浙江发展的八个优势和八项举措,开辟了浙江发展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成功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先行探索。一以贯之践行“八八战略”,为浙江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前列、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实践铸就了鲜活的省域样本。从探索区域现代化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蕴含着内生性与共生性相促进、规划性与创造性相协调、普遍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文明意蕴,彰显了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的价值叙事逻辑。 相似文献
9.
预算制度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对重塑公共治理结构具有重大意义。预算制度通过对预算过程的控制,达到改善预算结果的目的。在我国预算制度的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权力结构”“权力运行”和“权力监督”三种改革实践模式,在预算制度的规范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此同时,还面临预算权力形式化与碎片化并存、预算管理与绩效管理缺乏有效融合以及社会监督效果有限等现实问题。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应重塑人大与政府之间的权力关系,加强财政部门的统筹管理功能,借助大数据技术推动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提高预算的全面性和透明度等,从而更好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支柱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何影响?从动力机制及其未来路径等方面深度解析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大价值维度。在经济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产业效率和增强市场竞争力,助推经济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社会层面,通过优化人民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和全面进步;环境方面,新质生产力推广绿色发展模式,努力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机制上,分别通过技术创新效应、组织创新效应和制度创新效应促进中国式现代化,技术创新为现代化提供科技支撑;组织创新优化管理,释放创新活力;制度创新构建高效公正的治理体系,保障现代化进程顺畅进行。未来,需要构建双支柱举国体制促进技术创新,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完善组织创新,构建长效的制度创新机制,提高政策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等。 相似文献
11.
12.
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努力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形势下 ,中国的“三农”问题再一次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破解中国“三农”问题比以往更迫切地需要作出战略调整、理论创新和新鲜经验的总结。这里选刊的几篇专家文章 ,综合、系统、全面地剖析了我国“三农”问题的来龙去脉 ,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略。郑有贵从我国“三农”问题的纵向历史演进中 ,描述了“三农”问题的阶段性特征 ,归纳和评述了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历史印迹的政策措施及路径。从分析“二元结构”的影响入手 ,牛若峰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和十条政策建议。夏英则立足于多元因素的作用 ,从不同侧面分析了“三农”问题的成因 ,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路径和基本手段。除了专家根植于中国国情的分析和讨论外 ,李成贵、徐志全通过中外对比研究 ,分别使读者了解到中国“三农”问题的“非典型”性结构特征和应遵循的一般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3.
姜春磊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8):6-7,117
协商民主是民主政治重要的实现形式之一,就中国而言,协商民主的存在和发展有利于协调市场经济下多元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促进合法化决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中国政治文明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协商民主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制度化和法治化建设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4.
费时经年、至今尚未最终完成的我国《预算法》修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基础法理方面的共识依然相当欠缺。在这种情况下,修订工作不仅难以抓住要害,而且易受权力之争的影响,从而导致这部“财政宪法”无法获得法理基础的深度滋养。本文认为,唯有遵循《宪法》确立的预算授权框架并在新《预算法》中对其作操作性建构,确立基于预算授权的预算规制在政府财政事务规制中的最高地位,才是对法理基础的真正回归,进而为充分激发预算制度的潜在功能和最终产生一部高质量的《预算法》提供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15.
一、和谐的渊源及实现和谐管理的基本内涵 1、和谐的渊源。“和谐”思想是中华文明的识别基因和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范畴,它也是华夏文明脉传千年、绵延不绝、影响广远的基轴。中华文华的三大支柱儒家、释家、道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概念作了系统的阐发(详见表1)。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了前进方向。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渊源主要包括,爱好和平的伟大民族精神是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文化渊源;新中国的成立为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政治基础;改革开放夯实了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物质基础。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深刻意义主要包括,开辟了新的现代化道路,为民族复兴指引方向;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平观,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展现了大党大国的责任担当,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走和平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路径主要包括,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共建“一带一路”;维护国际社会公平正义,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统筹发展与安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强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中国梦’’的提出,既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自觉与自信,又表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人民将会有一个更形象和更具体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实现,首先靠教育,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的教育;其次,靠每个人无私奉献精神境界的真正提高;再次,还靠认真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振兴,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建设中的重要成员,在乡村振兴中具有重要地位。“补充式”发展侧重解决乡村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沉积式”发展侧重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素质能力。当前,乡村教师“下不去”的问题依靠“补充式”发展得到了基本解决,而“留不住”的问题则更多需要通过“沉积式”发展加以解决。拓展乡村教师来源渠道、打造乡村从教生活方式、重构乡村教育体系,促使乡村教师成为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19.
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坚持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辩证法观点,综合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等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从而实现由“以俄为师”向“以苏为鉴”的重大转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规律性、创造性、前瞻性的现代化建设新思想,展开了规模空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模式又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新道路,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能够融合创新要素以驱动科技水平现代化,能够提升主体创新能力以驱动科技主体现代化,能够增进科技治理效能以驱动科技治理现代化。数字经济驱动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实现机制,主要包括技术供需对接机制、数据开放共享机制和科研协同创新机制。要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作用,需要加快构建支撑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加快构建能够实现协同共享匹配的数字化科研组织体系,加快构建数字化的科技创新管理平台和服务体系,加快构建支撑中国式科技现代化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