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是永恒的。 济慈,一位死得过于年轻的英国诗人,恳请朋友在他的墓碑上写上这样的话:“这里躺着一位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过了一个世纪,不到三十岁的中国诗人朱湘,缴身投入扬子江中,“与荷花一同漂去,/无人知道的地方。” (《草莽集·葬我》)同样的诗才横溢,同样的不为社会所容,同样的随流水而去;然而也同样的,在身后,他们的诗名如不息的江水;缓缓地永恒地流淌在人们的心间。  相似文献   

2.
《晨报副刊》与早期新月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的文艺副刊,在推介文学新人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而编辑者个人的眼光和好恶,则直接左右着副刊的面貌和创作队伍.自1925年10月徐志摩接办《晨报副刊》之后,《晨报副刊》文艺栏里逐渐增添了一批新的作者:饶孟侃、熊佛西、闻一多、朱大柟、朱湘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过许多文学社团和文学流派,它们代表着不同的政治倾向,有着不同的人生和艺术见解,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中起于一九二三年迄于一九三四年的新月派,是历时十一年之久、成员众多、影响较大的社团和流派之一。因而,系统地、深入地同时也是历史地、客观地对新月派进行研究,有助于搞清现代文学史上许多问题,也有助于当今的文艺事业在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时,批判地借鉴新文学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新月派受到中国传统文论的影响,体现出对古典诗论的自觉追求,即一方面提倡新诗的格律化,接续了白话诗出现后一度被隔断的格律诗的诗歌传统;另一方面,强调理性节制情感,恢复了以含蓄蕴藉为美的古典美学原则.这不仅是对"五四"白话诗和自由体诗的反拨,也是对传统诗歌理论的继承和现代语境下的创新.  相似文献   

5.
新月派和余光中之间有着密切的传承关系,余光中是在“新月”的光照中登上诗坛的.余光中接受了新月派所秉持的自由主义文艺观,强调自由、人性在文学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来建构文学理论,规范文学创作;余光中还接受了新月派所倡导的“理性”文学精神,并从创作主体和接受客体两个角度对之加以发展完善,以此在主客体的距离中找到更富有蕴藉与内涵的诗美;面对新月派“新诗格律化”的创作主张,余光中提出了“形式第二义”的见解,这是在闻一多“三美”诗观基础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发展,而这些理论建构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新月派由于过分重视格律而带来的束缚思想与诗体僵化的现实困境,从而在新诗诗体方面完成了对新月派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自30年代开始直至50年代后的长时间内,以叶丁易同志为代表的现代文学史家们,均把沈从文视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拙文以沈的挚友巴金老人和新月派诗人饶梦侃对沈的不同思绪所作出的相同论断"沈从文不是新月派文士"为线索,阐述了个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唐才常是什么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戊戌变法时期,曾在湖南从事维新变法活动。变法失败后,他组织自立会,建立自立军,并发动武装斗争,后被张之洞捕获杀害。关于唐的评价,一般认为他在戊戌变法时期属于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戊戌变法后,由于其言行存在着某些矛盾的地方,因此历来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唐的一生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改良的范围,有的则认为他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逐步实行了由改良到革命的转变。本文试图就唐才常在戊戌变法时期所属派别问题和他在戊戌变法以后的转变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月派成员多有留学欧美的背景,重视中外文学交流,擅长文学创作与翻译。新月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也是其文学观念的重要载体。从新月派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翻译标准和翻译实践等方面入手,可以多方位观照新月派现代的、世界的文学观,从而正确认识新月派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与文学史上的地位,并为当下文学的转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新月派诗人特别注重诗的美的意境创造。文章着重论述了新月派诗人创造诗歌美的意境的三个共同特征,即移情于物,以物缘情,或缘情生景,境以物迁;借鉴我国传统诗词的表现手法,用哀怨、缠绵的情调,把读者带入动人的艺术世界;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比喻创造诗歌的优美意境。  相似文献   

10.
要理解沈从文在“湘西世界”里寄托的情感和思想,就必须了解它产生的历史语境。沈从文是在英美派的持久扶持与帮助下构筑起他的“湘西世界”的。在英美派背景下解读“湘西世界”,可以看出它是作者应对现实中各种思想倾向与艺术主张时的一种立场选择,其中隐晦地表明了作者对争论激烈的社会革命、阶级斗争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哲学家的灿烂星群中,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尽管并不令人瞩目,但对他的评价却迥然各异。北京大学主编的《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把克拉底鲁划入智者派哲学家的行列,称他为“智者派的末流”。这一看法,近来似乎已为学术界所默认。而《辞海》(1980年版)却认为克拉底鲁应是爱非斯派哲学家。二说并存,孰是孰非,有加以辨明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鲁迅比郭沫若大十一岁,正式开始文学活动也比郭沫若早十来年。李何林先生曾经把鲁迅的思想发展分为三个时期,从一九0七年到一九一七年为早期。本文所指的鲁迅早期就是这一时期。从鲁迅这个时期的著译文章看,浪漫主义是他这个时期的主要文学倾向。青年时期的鲁迅发扬浪漫主义文学旗帜,对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有着重大影响。代表着新文学浪漫主义发展方向的当然是郭沫若。他早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想与他的创作一道,牢固奠定了现代浪漫主义文学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时期实为新文化派集结之重要时段,其聚合中心则为民报社和章太炎,苏曼殊亦为早期新文化派之圈中人。该群体以文化民族主义为本根,将佛学、国粹、“摩罗”精神、无政府主义,熔成中西合璧之非理性主义话语体系。理性与非理性、艺术与科学、国学与西学,不断互动、冲突于此群体之中。新文化运动虽以“科学”与反叛传统著称,然浪漫精神与文化民族主义亦为其强大动因。  相似文献   

14.
解放以来,对于岑参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在不多的论著中,多数同志认为岑参的边塞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这一观点自五十年代提出,经三十多年来的探讨,赞成这种观点的同志越来越多。目前,对岑参的评价似乎已形成一种倾向,一种定见,岑参是浪漫主义边塞诗人。我认为这一看法大可值得商榷。一九五七年沈玉成等同志在《论盛唐的边塞诗》里提出岑参等人“要求建功立业、美化边塞、向往边塞的诗,都是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①一九六二年陈贻焮同志在《谈岑参的边塞诗》中认为岑参的诗歌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②一九六四年游国恩等同志在《中国文学史》中又提出:“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③一九七八年黄天同志在《边塞诗人岑参》一文中  相似文献   

15.
解放以来,对于岑参的研究是很不够的,在不多的论著中,多数同志认为岑参的边塞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这一观点自五十年代提出,经三十多年来的探讨,赞成这种观点的同志越来越多。目前,对岑参的评价似乎已形成一种倾向,一种定见,岑参是浪漫主义边塞诗人。我认为这一看法大可值得商榷。一九五七年沈玉成等同志在《论盛唐的边塞诗》里提出岑参等人“要求建功立业、美化边塞、向往边塞的诗,都是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①一九六二年陈贻焮同志在《淡岑参的边塞诗》中认为岑参的诗歌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精神”。②一九六四年游国恩等同志在《中国文学史》中又提出:“岑参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③一九七八年黄天同志在《边塞诗人岑参》一文中  相似文献   

16.
朱希祖与胡适都是民初北大的著名教授。朱希祖是章太炎的弟子,是章门在北大的代表人物;而胡适则是当时北大英美派的精神领袖。朱希祖与胡适在北大校政、新文化运动以及学术往来上均有过良好的关系,但最后还是由合而分。他们相互关系的嬗变是当时北大太炎一系与英美派历史关系的折射。  相似文献   

17.
拘泥于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教条化理解,许多哲学史家常常倾向于切断德国浪漫主义与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联系,将其视为与德国古典哲学相对立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甚至不承认德国浪漫主义的哲学价值。然而,像诺瓦利斯这样的早期浪漫主义者和其他大多数德国古典哲学家一样共享了康德批判哲学的问题意识。康德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既是启蒙理性的捍卫者,又是启蒙理性深刻的批判者,他试图通过对理性自身的批判限制知识的范围,防止无节制的理性反思对一切无条件者和不朽价值的虚无化;同时又从理性的实践应用出发,证明了一个具有内在价值和目的的道德世界的现实性。康德对自然的理性化和祛魅过程的限制及其对自然的合道德性的证成,构成了德国浪漫主义的先声。而早期浪漫主义者正是受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启发,进一步证明了存在之于意识的优先性,并用诗意原则取代了康德的实践原则,揭示了无条件者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一浪漫主义是十八世纪九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欧洲出现的一种主要文学思潮。它在德、英、法首先兴起,很快影响到了整个欧洲。一八一二年反对拿破仑侵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俄国民族意识的高涨和人民的觉醒。俄国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瓦·安·茹柯夫斯基(1783—1852年)是俄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童年时代便开始学德语和法语。当他七岁以后,被送进土拉的一所寄宿学校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传统的英美文学课程主要以教师单调的口授方式的教学特点,提出了以学习者为核心与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为指导的核心教学改革思想,并与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的改进英美文学教学改革模式,并对以上提出的教学改革思想,提出了具体的实践策略,为进一步改革英美文学课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浪漫主义的中国根源>证实中国的园林(建筑)观或审美观在16~18世纪推进并促成了欧洲的"浪漫主义转向".其间,坦普尔和钱伯斯虽是两个关键人物,但欧洲人的"期待视野"制约了他们对中国审美观的理解,误读也就在所难免.本文力图通过评述,以辨清他们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