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英国浪漫主义和其他西方话语,始终是中国五四时期浪漫主义诗学视野中的主要理论资源,是构成中国诗学由古典走向现代建构的重要知识背景.中国五四浪漫主义诗学在规模上不及英国浪漫主义诗学;在诗学理论上,它是在英国浪漫主义诗学的影响启发下建立起来的;在文学创作上,中国浪漫主义诗学是通过对英国浪漫主义作品的译介并与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相结合形成自己特色的.中国五四浪漫主义诗学呈现出同英国浪漫主义诗学的诸多共同或相似的特质和样态,包含着本国传统文化典范的"潜在倾向",事实上制约着对外来文明的解读,进而规定了接受外来文化的重点、范围,也规定了外来文化的影响所能达到的深度.  相似文献   

2.
雪莱的诗歌,主要集中在三个主题上社会、自然、人生.雪莱的政治诗歌使他成为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人物,而他的关于自然的诗歌,又使他成为英国浪漫之歌中最响亮的一个音符.在以人为主题的诗歌中,他赞颂了纯洁的爱情,揭示了人生的哲理和生活的奥秘.雪莱诗的这三个主题,使他成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和世界文学史上杰出的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3.
<正> 威廉·华滋沃斯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浪漫主义”只是后人给他加的冠饰,他自已在写诗时,却只知道去有意识地“实验”,去自觉地同当时糜丽的诗风分道扬镳。今天,历史已作出论断:他的“实验”促发了英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正是后人所称颂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国读者也许对华滋沃斯还了解不多,这是因为,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界,他一直被视为“反动”或者“消极”浪漫主义诗人。可怕的政治标签不知吓跑过多少学者。现在,我们终于领悟到,华滋沃斯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拥有那么多  相似文献   

4.
与初期白话诗派相反,象征派与新月派既有深厚的中国古典诗歌修养,又对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诗学有着较深的研究.他们之所以接受西方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的诗学观念和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对中国传统诗歌的阅读与修养所形成的审美心理结构.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象征诗派,倾向于象征诗风,但却同时受到浪漫主义诗歌的浸染;而此期的新月诗派则醉心于浪漫主义诗歌,但也深受象征主义的影响,因此,他们是最早对胡适的诗学观念表示不满的诗人.他们往往能够站在"诗之所以为诗"的审美立场来观照唐宋诗词,发现"含蓄蕴藉"之美才是唐宋诗词之最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20世纪现代派代表诗人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以及其深刻内涵,和诗人提出此理论的目的和意义。论文指出“非个人化”诗学强调诗人在创作过程中的主体缺失,客体显现,反映了其对浪漫主义文论的反对,和向西方理性主义的回归。这种诗学观与中国传统诗学中所提倡的以无我之心观察万事万物不谋而合。这种“无我”之境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人类中心论和情感中心论,从而建立人与历史,人与自然的共时的互相响应。  相似文献   

6.
张宝梅 《理论界》2010,(12):29-30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是19世纪英国的杰出人物,他既是诗人、艺术家、政治思想家,还是位激进的社会主义者。汤普森对威廉.莫里斯的研究认为,英国新左派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解释根植于威廉.莫里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他对威廉.莫里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威廉.莫里斯:从浪漫主义到革命》这部专著里。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中外生态学理论的思想渊源的挖掘及对文学生态学批评理论的阐释,试图从生态学角度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大师济慈的《秋颂》的创作和内涵进行分析解读,揭示出《秋颂》所蕴含的朴素的生态学思想及诗人笔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  相似文献   

8.
在中英诗歌史上,济慈与陆机都是颇有争议而又影响巨大的诗人。前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后者则在中国古代享有“嗣魏开宋”的诗史地位。总体看来二位诗人在对偶或英雄偶句诗体的运用、通感意象的运用、秀句警策的运用和对后世诗学的推动方面,有着严密的相似性。对二者诗歌艺术的合论,不仅可以体味到“东海西海天下攸同”的创作理念,更为中英诗学的研读提供新的方法和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中英诗歌史上,济慈与陆机都是颇有争议而又影响巨大的诗人。前者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史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后者则在中国古代享有"嗣魏开宋"的诗史地位。总体看来二位诗人在对偶或英雄偶句诗体的运用、通感意象的运用、秀句警策的运用和对后世诗学的推动方面,有着严密的相似性。对二者诗歌艺术的合论,不仅可以体味到"东海西海天下攸同"的创作理念,更为中英诗学的研读提供新的方法和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骑士文学是中世纪英国文学最主要的文学主题之一。发轫于8世纪末威尔士民间故事的亚瑟王传奇是骑士文学的根基,其走向神化的过程是经由英国、法国以及德国众多诗人与民间传说交织而成的,它融汇了中世纪英国社会的精神信仰与民俗民风。进入15世纪,骑士制度和亚瑟王传奇受到英法百年战争的摧残和玫瑰战争的打击逐渐萎缩,其落日的余晖投射在16世纪宗教改革的激烈争辩中而被口诛笔伐、黯然消逝,却还魂于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的诗篇中。骑士文学与亚瑟王传奇为中世纪和近代英国的社会、教育、风俗、文学、艺术和语汇烙下了鲜明的印记,成为中世纪及至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可堪回首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从诗史互证出发,陈寅恪与钱穆对诗学形成了许多重要贡献。一是对民族文化形成了诗性美丽的读解,二是确证了民族生活中人格风流的文化特质,三是对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形成了诗意重绘,四是重视民族文学历史的自由精神体验。这些,皆对当代诗学与价值论关学的重建具有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杨冬 《北方论丛》2006,(2):45-49
浪漫主义诗学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倾向:一是从18世纪批评传承而来的情感主义诗论;二是由柏拉图的美学思想改造而来的柏拉图主义诗论;三是从亚理斯多德那里演化而来的有机整体论诗学.唯有对它们进行深入辨析,我们才能系统把握浪漫主义诗学的特征,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诗歌选本是诗歌思潮的载体之一。《瀛奎律髓》等诗歌选本是宋元诗学发展过程中在诗歌选本领域所收获的重要成果。它们在宋、元宏阔的诗学背景下应运而生,与同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与批评实践互相促进,生成独特的宋元之际诗坛风貌。《瀛奎律髓》等诗歌选本在宗宋、宗唐以至唐宋双宗的诗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在唐、宋诗接受历程中价值独具。  相似文献   

14.
在对清代诗文的接受与批评问题上,日本诗话作家以域外视角进行品评,虽然他们之间的角度不同,理解各异,但其中颇多精辟之见,可为当今的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域和阐释维度,亦可见中国诗文创作之风和诗论之见对日本汉诗和诗话创作的影响之深,值得我们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15.
李瑞豪 《殷都学刊》2007,(4):112-117
蒲松龄与齐鲁诗坛的诗人交往很多,但很少受他们的影响,他认为写诗是"风雅"之事。蒲松龄的诗歌继承了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但现实主义精神过强,自我形象很突出,与当时风行的"神韵说"背道而驰,却契合了"神韵说"的反对者赵执信的诗论。王士禛并不奖掖蒲松龄,赵执信与蒲松龄也没有交往。蒲诗远离了齐鲁诗坛,以极强的现实关怀消解了《聊斋志异》的浪漫抒情。  相似文献   

16.
邱国红 《云梦学刊》2005,26(1):96-99
中国诗歌的传统题材、“意象叠加”的艺术境界、“缘情说”的诗学理念、“兴”的创作手法、“哲理入诗”的审美范式,甚至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观点和汉诗的句式结构,在二十世纪几代美国诗人的创作中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体现。对美国诗歌创作实践产生了整体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纪玲妹 《兰州学刊》2009,(4):210-212,216
毗陵诗派是由清初的“毗陵四家”、“毗陵六逸”,及清中叶的“毗陵七子”等常州诗人群体组成的地域性诗歌流派。毗陵诗派十分看重人品,诗人有较高的品格修养,他们的文化人格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立身以忠孝为大;狂狷人格明显;传承东林精神。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后期先锋诗经历了由诗意的先锋到诗艺的先锋,再转向诗意的先锋三大历程,并由1980年代的全国性的群体冲锋变成了地域性单兵突击,大学校园不再是先锋诗的实验园地.社会上的先锋诗人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向现实生活妥协,平民写作取代英雄写作,人性写作取代神性写作.女诗人由女性诗人变化女人诗人,迷恋真实人生.先锋诗人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情怀常常多于文体意识和审美情趣,平民化实用性诗歌远远多于贵族化审美性诗歌.先锋诗的世俗化导致了诗人写作的个人化.重视现实生存甚至急功近利的先锋诗写作虽然有损新诗,却适合当时的特殊国情.尽管当前个人化写作仍有存在价值,但不能极端地倡导个人化写作,因为诗坛既需要诗艺的先锋,也需要诗意的先锋.  相似文献   

19.
刘万华 《学术探索》2014,(9):109-114
清代是中国诗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诗学论争,都呈现出繁荣局面。作为清初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宋荦不仅诗歌创作颇丰,诗学思想亦颇具特色。在不同的时期,对诗歌发生论、诗学宗法论及诗歌发展观等诗学热点问题,发表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体现出清初作为清代诗学复兴过渡期的时代特点,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王珂 《齐鲁学刊》2004,(6):77-83
古代汉诗的历史是诗体的规范与解放的对抗与和解史,形成了多种准定型诗体和定型诗体。诗体法则与诗体自由之间、定型诗体与非定型诗体之间的和解在唐代以后最为明显。唐代是汉诗的定型诗体建设的高峰时期,格律诗成为古代汉诗中最重要的诗体。但是准定型诗体甚至未定型诗体仍然存在。从唐代起,出现了一元(格律诗)主导下的多元(词、曲)并存的诗体格局。准定型诗体词和曲具有一定的文体调和作用,缓和了诗体法则与诗体自由的矛盾,打破了格律诗的诗体独裁,防止了汉诗的极端定型,同时对维护格律诗的正统地位、维护古代汉诗高度重视诗体的定型与规范的传统意义重大。尽管唐代以后出现了汉诗诗体的由定型诗体向准定型诗体转化的诗体解放趋势,但是只是适度的诗体改良,诗体的流变具有继承性,并不否认前代诗体,同一时代的诗体既有主导诗体,也有辅助诗体,这种诗体格局在清代仍然存在。这种诗体格局与文人的生态休戚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