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美”与“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经典命题为逻辑起点 ,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路径 ,从自然美的产生、发展、人的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形式美的生成三方面探求自然美的本质。结论是 :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实践 ,是求解自然美本质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2.
作者认为,旧唯物主义单纯以自然属性去谈论人的本质固然不料学,但如果完全撇开自然属性,而仅以“社会关系的总和”去概括人的本质,同样是片面的。实际上,人既属于社会,也属于自然界,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本质,既有社会的属性,也有自然的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而最能体现这种统一的,则是那种既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又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具体的劳动”。  相似文献   

3.
宇宙自然本质力量的自由创化是自然美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反本质主义”是一种非理性主义的美学思想,并非现在西方美学的主流。“解构审美化”的肯定荚学,对美学本质的新见解已引起普遍关注。主体实践本体论美学把自然美的根源和本质片面归结为自然人化或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由于无视客体实践本体论的首创性和先在性对人的存在、熏陶、提升的作用,实质上是一种倒果为因的主观唯心的抽象思辨:宇宙自然本质力量的自由创化是自然美的根源,宇宙自然本质力量的自由创化而形成的自由超越性创造本原是自然美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人们所从事的创造对象世界的社会实践,是界定人的本质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人们社会关系的存在与发展,是界定人的本质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依据和标志;而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是界定人的本质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论“信息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信息社会中人的本质为焦点,论证了从自然属性看,人是一种特定的生物圈,一种信息系统;从社会属性看,信息及其交流不仅是社会文明的推进力,也是人的个性成长与社会本质成熟的基本前提;此外,人的生存机制与实践方式也与信息密不可分;从而提出了“信息人”这一概念,以期对人的本质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正> 自然美是指客观世界中自然物的美。例如,山水花鸟、日月星辰、园林田野等等的美。自然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欣赏和感受到的。但是,对自然美的本质即自然何以为美,人们的看法却大不相同。有人认为: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金银的美的属性就是它们本身所固有的自然属性,并不是别的什么外加给它们的东西。”有人认为:自然美是  相似文献   

7.
自然作为历史的前提是马克思研究人类历史的出发点.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是从人的存在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自然的存在和价值的,同时也是从自然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来思考自然的存在和价值的.因此,自然美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人的问题和社会历史问题.人通过实践和感性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和实现,或者通过实践和感性使自然从异己的存在变成人的存在,是自然美之所以可能的前提,而自然作为自由的存在向人的显现,则是自然美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8.
李泽厚认为自然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 ,但反对把“自然的人化”的过程解释成为非物质性劳动实践的精神活动过程 ,他的“人化”主要含义是“人力化”。他“创立”“广义自然人化说”是为了无限制地扩大“人力”的辐射范围 ,但其实只不过是一种概念魔术。通过解构这一“魔术” ,可以看出自然美的美在于“人与自然的主客体契合” ,其单纯本质———“自然的宜人化” ,是对这种主客体契合关系从主体感受角度进行表述的通俗提法  相似文献   

9.
50年代以来,我国美学界针对自然美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主要有四种不同意见,即"自然美在于客观的社会性"、"自然美是主客观的统一"、"自然美是人的主观观念"与"自然美在于自然事物本身"。随着讨论的深入与发展,这四种观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重新归结为两派:一派是以实践的美学观点为代表,这种观点认为,美的自然是社会化的结果,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结果;另一派则持完全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自然美是不依存于人或人的社会关系的,不受人力干预。在我们看来,这两种观点都有不妥之处。大致地说来,一个是将自然美与人的关系结合得…  相似文献   

10.
自然美论     
自然美是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客体对立统一的理想关系在自然领域中的感性显现 ,是理想化的自然形式。它的感性形式作为具有象征性、符号性的理想形式 ,特别鲜明突出 ,而其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却比较潜在、宽泛和朦胧。未经劳动实践改造过的自然物所以具有美的属性 ,仍然与以理想为核心的主体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关 ,这种实践活动主要表现为认识性实践活动和选择性实践活动。而且 ,这些实践活动都合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的理想要求 ,合于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1.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发展是与社会进步成正比 ,经历了崇利、崇神、崇人和独立四个形态。在历史的长河中 ,人类懂得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自然美的实质是人之情与景 ,人之心与物的交融合一  相似文献   

12.
古希腊哲学家初步探讨了人的自然属性、精神属性(理性),天才地猜测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对古希腊人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主要就是围绕人性论展开的。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古希腊“自然人性论”、“理性人性论”、“社会人性论”的批判继承,从而拨开了自古希腊以降的关于人的本质的种种迷雾,建立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一、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人性就是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又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在一个统一的人性范畴里占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为什么人性的内容应该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呢?这是因为“人直接地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学发展史中的元命题和关切人类生存实践活动的观念范畴, “自然美” 因其自身无法消 除的 “价值” 倾向从来不曾、 也不可能 “科学” 地言说。 “自然美” 成为问题既因 “自然” 概念的歧义性, 又缘于不断更新变化的美学与生活等 “现实” 因素。 “自然美何以可能” 是从存在方式上探讨自然美的核心 议题, 它的另一面相即自然的 “审美模式”, 在学界已有且通行的 “如画模式” “比德模式” “天成模式” 和 “宇宙模式” 等基础上, 还可以 “文化记忆” “共情体验” “人的力量” “介入选择” 等模式作为补充与 丰富, 其所体现的核心是人在自然美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变化形态和 “言说” 方式。 探讨自然美 “问题” 具有强烈的现实诉求和理论启示, 主要体现在: 其一, 能够有效拓展、 更新、 反思美学学科以及现实 “自 然” 对象及概念的流动感知内涵; 其二, 以 “平等” 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有力冲击、 平衡着以 “自由” 为 最高原则的美学及审美活动本质的论调; 其三, 有效消解美学史中长期并存的 “自然美” 与 “艺术美” 孰 高孰低的选择性悖论和等级制观念; 其四, 以回到 “物” 自身的方式体现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再 辨识、 再体认, 最终有力维护人之理性与感性等统一的完整性, 表征对人之现存经验的高度关切和人之超越 超验的形而上构建。  相似文献   

15.
人是自然属然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有机体,而人的本质则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出生,是“自然人”的开始,而要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就得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关于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他曾先后提出了两种人的本质论,分别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和《提纲》中的“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两种认识分别从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但毫无例外的都是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来研究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三关于“美的规律”客观性论辨诚然,具有审美属性的“对象”客体其审美价值是在审美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但它的表现必然是通过审美的实践。因为美是“对象”客体的“人化”、主体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离开“人化”和“对象化”的审美实践,便无从表现。所以,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前,因为没有作为主体的人的审美实践,也就无所谓“美”,这是无庸置疑的。但从严格意义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考察,在人类出现以前的自然界,具有审美属性的自然客体是存在的。如明月、朝阳、清溪、泉流与鲜花等等,这些具有审美属性的自然客体,也有它们…  相似文献   

18.
首先引出马克思的实践观,既而介绍了蒋孔阳先生对实践观的发展,说明自然美产生于人与自然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践过程中,并试图由此解释自然美的个体差异性,从人的社会性解释自然美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基本观点,不仅深刻地说明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根本原理,而且还说明了作为主体的人本身与“人的存在世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的独特时空观,为寻找人的存在状态的演变规律提供了物质性、社会性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做出的突出的哲学成就,就是以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系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从马克思当时使用的术语来看,虽使用了费尔巴哈关于人是类存在这个提法,但已是一种全新的解读。费尔巴哈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成是自然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不但把自然看作是直观的对象,而且看作实践的对象、改造的对象。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社会历史领域,并用“人化自然”说明人的本质,说明人特有的改造世界的能动与伟大力量,强调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此,本文不同意这样的观点:自然界是人创造的;离开人的实践,自然界只是一种虚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只能被理解为人和“人化自然”之间的关系等。说到底,整个人类历史就是通过不断地认识和实践,使“非人世界”转化为“属人世界”即“人化自然”,从而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