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林海哨兵     
写下这个题目,我倒有些为难了。因为我这篇短文所写的,不是什么传奇式的英雄,更没有什么惊人的故事,只是一个普通的人,一些普通的事。这个人的名子叫马化江,是六盘山泾源西峡林场的护林员。他今年已经六十一岁,头戴一顶回民习惯戴的小白帽,嘴巴上留着一绺回民喜欢留的胡子,如果不注意他胸前  相似文献   

2.
正想到要写冯友兰先生,就有些踌躇。首先,我很难说是认识冯先生的。生平只见过他老人家一面,那是在一九五六年底,我随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而他当时正在那里参加一个国际会议,专门来看总理。我也随着见了一下这位闻名已久的哲学家。事隔三十五年,纵然竭力回忆,也没有多少印象了。只记得他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的眼镜,留着一部大胡子。  相似文献   

3.
害羞的民族     
我家表姐不用说也是个彝族,而且好喝酒。和一般好酒者一样,喝得晕乎乎时,她的话就多了。她是个风趣、机智的人,即使醉了,本性也不改,好像还更有长进了,真的像俗话形容的那样,舌头像抹了油,滑溜得很,逗得听她酒话的人笑得咯咯的。有一次我们在成都一个小辈子家喝酒。喝到一定程度,我家表姐不用说,话又长了。那一次她主讲的是“我们彝族是个害羞的民族”这样的一个话题。据她说,这个题目和内容均来自于一个彝族文化人,这个人在她上大学那个时段在中央民族大学当老师。我表姐声称,她不过是在重复那个老师有关彝族性格的一个演讲。我和我家这个…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2014,(6):19-37
他(她)们是水族苗族哈尼族布依族傣族土家族壮族仡佬族彝族侗族白族黎族藏族回族……他(她)们来自贵州广西云南湖南宁夏……他乡会不会变成故乡?与那些外来少数民族一样,我也一直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而这个答案,与他(她)们的梦想密切相关。父母有父母的梦想,孩子有孩子的梦想。我要通过持续的拍摄,记录下他(她)们梦想实现的点点滴滴。我希望那些孩子的灵动眼神,不仅照亮他(她)们自己的人生,更温暖每一个看到这些照片的人。  相似文献   

5.
翟俊杰采用一种最朴素也是最沉稳的叙事手法,目的是于不动声色中讲述一个尺心动魄的故事。《西藏风云》叙事时间跨度长达15年,120多位真实的人物随着历史的变迁发生了许多变化。翟导的大脑好像一台PENTIUM,储藏了无数细节和各种缜密的拍摄计划……见到翟俊杰导演时,暗自准备好的许多问题都飞到了九霄云外。因为那实在不是一个访谈的最佳时机,他穿着病号服,躺在解放军301医院的病床上,胡子好像许久未刮,十分推悴。我感到很抱歉,还伴着一丝尴尬,埋怨自己不该像个不懂事的孩子,冒冒失失地闯了来,倒是翟导用他那一贯…  相似文献   

6.
方可 《民族论坛》2013,(6):24-25
正"说实话,当时我80多岁的老母亲身体不好,需要我的照顾,我儿子又在准备高考,我也放心不下。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更希望能在家里的事情不是太多的时候再去(援疆)。所以,当医院领导告诉我,需要一名妇科方面的骨干去援疆时,我还有些犹豫。后来,是我丈夫给我吃了颗‘定心丸’,他说,你去吧,家里就交给我。"谈起自己当初去援疆之前的想法时,李雪英说她感到有些惭愧。但当我们问起她现在的感受时,李雪英毫不犹豫地说:"得大于失,这段经历将成为我人生当中一笔极为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7.
干部年轻化的春风从城市吹到农村,坐落在云南个旧市锡城区的老冠村当然也不例外。52岁的彝族女干部邱小焕从大队长的职位上退下来了。奔波了几十年的邱小焕本打算管管家务,安度晚年。没想到一回到村里,大家就非推选她当村长不可。孩子说:“大队长都不让你当了,还当啥村长!有本事我们自己发家!”老伴  相似文献   

8.
我是1956年3月,从云南省弥勒县借调到原中国科学院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第四工作队搞全国彝语普查。工作队撤销后,留在云南工作组调查彝族文字;后来才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彝语文研究的。记得我刚到工作队时,才是个20来岁的青年,不大会说汉语,字也识...  相似文献   

9.
1962年,周恩来在龙云去世时.曾明确指出,龙云一生有三大功绩:抗日、反蒋、联共。而抗日战争时期,则正是龙云政治思想发生重大转变的重要年代,也是他一生中表现出自己是一个爱国者的重要年代。而这一切,与他和中国共产党之间或明或暗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云南王"叱咤滇池十八载龙云,字志舟,彝族,云南昭通人。他于辛亥革命时期加入滇军,后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接受了正规的军事训练。护国战争开始以后,龙云受到云南都督唐继尧的信任,先后升任近卫军中队长、警卫军大队长,1922年因护送唐继尧"二次回滇"有功,升任滇军第五军军长兼滇中镇守使,成为滇军实权人物。  相似文献   

10.
地下的奴隶     
我走进乌鲁木齐六道湾煤矿的住宅区,去访问爱矿工人、放炮手、维族老矿工热衣木·木沙,当他听完了我的话,伸出矿工特有的、带着煤亮的大手,把一盘马奶子葡萄和一盘甜糕推到我的面前,做了一个请吃的手势,然后习惯地用手背抿了抿他那两撇漂亮的羊角胡子,说:“哎——同志!我这点事,不值得一提,现在,在咱们这个社会里,哪一个工人不爱厂,爱矿?咱们是国家的主人了嘛!”  相似文献   

11.
爱民菜圃     
初到五六一七六部队驻地四川普格县大河坝的人,就会发现一件新鲜事:四连附近山寨的彝族群众随便到四连的菜圃拔菜秧,拔了就走,也不向连队打招呼,就象进自己的自留地一样。这事由来已久了,请让我从头说起吧!四连驻地气候干燥,土质不好,蔬菜不易育苗。附近山寨的彝族群众所需菜秧常要派人去一百公里外的西昌城购买,经常赶  相似文献   

12.
在云南地区,彝族是主要的少数民族,同时在长远的区域发展中,做出了非常卓越的贡献。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云南彝族风格创作歌曲具有很强烈的自然气息,美声演唱过程中,能够给人带来非常不一样的体验。文章针对云南彝族风格创作歌曲美声演唱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世居云南中部无量山区和哀牢山区的彝族人家,过去曾被称为“土家人”,意为土著民族,实为彝族的一个支系,其衣着、习俗及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 为适应耕作需要,在山腰种植旱地作物的彝族人家基本都以一家为单位,分散居住在山腰平缓坡地上,各家之间都有相当距离。而种植水稻人家则居住稍低,但也都是在层层梯田上方稍微平缓的地方建三五间房屋自成院落,形成“独家村”。在交通沿线或较开阔的山谷,则有较多人家聚居的村落。  相似文献   

14.
李文学     
李文学是近代彝族农民的一个杰出领袖,他曾领导了清朝末年云南哀牢山的农民起义,并且最后为起义斗争献出了生命.今年,刚好是他牺牲的九十周年.李文学出生在云南弥渡县瓦卢村的一个彝族佃农家里,从小十分贫苦.他家里五口人,租种"庄主"(地主)的几块薄地,一年只能收一石多蕎,交租就去了四斗.文学的父亲被生活逼迫,常常冒险到深山里打猎,半饱半饿地生活.文学才十一、二岁的时候,因为他父亲欠"庄主" (地主)潘家的租  相似文献   

15.
早在《民族团结》复刊初期的群众来稿中,我就见到过云南高黎贡山尹善龙的名字。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不仅常在《民族团结》上,而且也不时在其它报刊上看到他发表的文章和摄影作品。虽然他是我们的老特约通讯员,可我们却从未见过面,直到不久前,为配合创刊36周年的系列报道采访他时,才得以谋面。他高高的个子,朴素的衣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流露出智慧和才气,他那普米人特有的方圆脸上,挂着纯朴真诚的笑容。当得知我从北京专程来怒江采访他时,尹善龙显得有些不安,连连说:“我为《民族团结》做的事情太少了,实在惭愧”。并对《民族团结》多年来对他的指  相似文献   

16.
东营真大。工厂、楼宇、抽油机散布在苇草瑟瑟的广袤的碱滩。刚下长途汽车,我辨不清要去的方位。路上车稀马少。海风呼啸。一个青年过来:“坐车吧,便宜。”我说:“到黎明缝纫学校。”就上了他的摩托三轮。  相似文献   

17.
如果有人问我,在你接触众多的歌唱演员中,谁最富有魄力?我会不加思索地告诉他一腾格尔。在没见到腾格尔之前,我见过他的照片,听过他演唱的歌。他留着大胡须,显得很潇洒,十足的艺术家风度。他的歌声像内蒙古大草原一样粗犷、豪放。然而,在我见到他后,发现生活中的腾格尔和舞台上的腾格尔几乎判若两人。他温和善良,不善言辞,性格内向。他是我所接触的歌星中,最有深度,最有内涵,最富有人情味,最富有才华的人。因为是第一次见面,他不像对亲密朋友一样对我谈他的苦衷,我当然也不便多问。可是,在与他同团的演员曲比阿乌那里,略微知道了他的一点情况。这位心直口快美丽的彝族姑娘很为他鸣不平,说他如何不被  相似文献   

18.
正前几天我到一个画家朋友那玩儿,见他弄得一身泥巴。问其原因他说:"正忙着建自己的艺术馆。"建馆当然是一件好事了。一是有了充分展示自己艺术作品的场所,二是增加一个地方的文化氛围,三是让民工同志们有活干,也为当地基础建设做出一点贡献。眼下艺术家建艺术馆早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反正有钱,不花干什么,说到这  相似文献   

19.
木屋好还是瓦房好?这可以说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然而云南宁蒗自治县彝族群众对此却经历了一个过程。在旧社会,他们位的都是破旧的木板房,民主改革以后,到一九七七年以前,国家曾三次帮助他们修盖了一些新瓦房,阻是后来差不多都被拆光了,他们又重新盖起木板房居住。难道他们真的不知道瓦房好吗?不是,而是同他们生产水平、生活水平相联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尽管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生活上也  相似文献   

20.
世居云南中部无量山区和哀牢山区的彝族人家,过去曾被称为“土家人”,意为土著民族,实为彝族的一个支系,其衣着、习俗及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