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星堆文化遗址,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面的广汉市南兴镇。在这片开阔的高台地上,有马牧河和鸭子河流经这个地区,其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利于古蜀先民的生产和繁衍。三星堆文化遗址的发掘,已有六十余年的历史。早在1929年,这里就有玉石器发现和掘土。1931年发现玉石器坑。1933年华西大学博物馆的葛维汉、林名钧等人首次发掘,三星堆文化从此见诸于世。  相似文献   

2.
对广汉三星堆和成都金沙遗址考古资料与相关文献的宗教学研究表明,"蜀"字的起源,确实非如许慎《说文解字》所说的来自对"葵中蚕"的观察描述,而是植根于古蜀祭祀系统,产生于商朝人对古蜀祭祀系统中的盲巫觋和大目神像之瞽矇睅目与跽坐体姿等突出特征的观察;"蜀"字是对这些最突出特征的简约集中的象形表达。这一结论本身又可以进一步对三星堆遗址坑的古蜀文化定性认识构成支持。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中国川西平原的“三星堆文化”以广汉三星堆一号、二号祭祀坑重大考古发现为标志,向世人敞开了一座公元前14-11世纪古蜀文明的神秘殿堂。其中二号坑圆柱形眼睛的青铜面具尤为特殊。本文认为这种面具与“眼睛巫术”有关,是具有跨民族意义的巫术人类学现象。  相似文献   

4.
记广汉出土的玉石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广汉县所出玉石器,迄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一九二九年,该地中兴乡(现名中兴公社)的农民燕某曾在宅旁沟渠底部发现玉石器一坑,当即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一九三三年冬,前华西大学博物馆葛维汉等人曾在此进行发掘。解放以后,四川的各考古机构亦先后在其地作过数次调查,证明这里是一范围很广的古代遗址。一九六三年秋,四川博物馆和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组再次在此作过试掘。一九六四年春,当中兴公社农  相似文献   

5.
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边璋,正反两面有四幅相同的五层图像,图像上部第一、二层表明巫师施法动机,迫使山水之神低头,消灾弭祸;下部第四、五层表明对自然神施法须用的装束、体态和全套法器。可见边璋相当于巫师的文书档案。巫文化中手势具有重要作用。图像中巨手压抑大山,意在对山神既崇又压,软硬兼施;下图代替巨手的牙璋插在山坡处,也发挥压的功能,并非祭祀之意。而象牙的巫术功能,是企图使洪水淹没区干涸。牙璋和象牙,分别是弓鱼族巫师镇山和镇水的法器。三星堆有圈手铜人,金沙遗址、宝鸡茹家庄也有。根据这一手势特征及其他线索推测,殷商中晚期三星堆蜀人开始往成都迁移,以金沙为都城;在西周时被封为伯,向渭河南岸迁徙。  相似文献   

6.
前蜀是五代十国时期四川的地方政权,于公元九○七年在成都正式建国颁号,称大蜀。因与此后孟知祥在成都所建蜀王朝区别,史称前蜀。从建国到灭亡,前蜀王朝仅延续了十八年之久,历王建、王衍两代。综观前蜀的兴亡,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7.
柏灌时期乃古蜀文明之关键时期.4500年前的亚北方期灾变气候促使中国西部部族向东大迁移.古蜀族亦分别沿岷江而下及翻越龙门山,先后进入成都平原.前者形成以宝墩文化为代表的遗址系列.后者由柏灌带领,翻山到达龙门山镇一带,并在沿途发现大量矿产,特别是在龙门山镇附近发现了铜矿,即今大宝铜矿.该地距离三星堆遗址仅数十千米,其铜矿成分与三星堆遗址青铜器成分相同,且沿湔江一鸭子河而下,这些铜矿石可以很容易地被运送到三星堆遗址.正是由于龙门山镇铜矿的发现,使三星堆和继后的金沙遗址得到了物质基础而顺利进入青铜时代,因而远较宝墩文化系列进步.建议今后进一步发掘柏灌遗址、龙门山镇冶炼遗址、通济鱼凫田于湔山遗址,以丰富古蜀文明研究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华阳国志》说:"蜀以成都、新都、广都为三都,号名城。"古蜀历史的研究者因此都认为古蜀国有"三都"。其实,这个"蜀"不能肯定就指古蜀国,当时以"蜀"字作为区域或国家名称的,除了古蜀国,还有秦汉时期的蜀郡、三国时期刘备的蜀汉国。《华阳国志》记古蜀史并无新都、广都为"都",考古发掘古蜀国之"城"亦不见新都、广都。"成都、新都、广都为三都"当为蜀汉时期之史实。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举世闻名的四川省广汉三星堆遗址一系列重大的考古新发现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但是, 关于三星堆遗址最早的发现年代, 却一直没有定论。 对此, 以往常见 1931 年和 1929 年两说, 近年来又有 1927 年的推论。 根据四川大学博物馆 ( 前华西协合大学博物馆) 收藏的第一手档案资料———葛维汉《汉州发掘日记》 英文手稿, 同时结合既往的研究史, 可以对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明确的意见, 即广汉三星堆月亮湾遗址最早发现于1927 年。  相似文献   

10.
本用新的“字考古”方法,考出“蜀““叟”字的“古”,并接合古籍中的“字资料”考证古蜀人蜀地的变迁史,并由此破解人们广泛关注的三星堆柱目人铜面像之谜。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在广汉三星堆、广元昭化相继发现了古蜀国古城,这在《蜀王本纪》和《华阳国志》中都是没有记载的.成都县、成都城的出现是在秦灭古蜀后的公元前311年后"(张)仪与(张)若城成都"之后才有的.在此之前,既然在"成都"的50公里外已有三星堆大城,还有必要在这并不适合建都城的地方再劳神费力地去建大城吗?  相似文献   

12.
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二号埋藏坑出土的诸多青铜面具,均是人面"纵目".这种"纵目人",是寻找古蜀国踪迹的重要依据.分析及比较学术界的诸多观点,并结合大量实地考察后我们发现,"三星堆纵目人青铜像"属古蜀国氐人,其遗族可能是至今生活在四川平武、九寨沟县及甘肃文县的白马氐人.他们在语言、服饰、舞蹈、婚俗等方面与藏人迥异,而同古文献记载的氐人的习俗相同.另外,白马氐人的面目特征和白马人祖传的"曹盖舞"三目神面具都与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纵目特征非常相似.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古蜀国的蚕丛、柏灌、鱼凫是氐人部落中的一支--白马氐的先祖.  相似文献   

13.
秦俑军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一座内容丰富的地下博物馆。近年来,已有不少同志就各种专门问题进行研究。这里结合文献资料对其所表现的军阵发表一点看法,向专家读者请教。据发掘简报知,秦兵马俑坑由一组四个坑组成,现发掘出一、二、三号坑,另有一坑当  相似文献   

14.
铜器在三星堆两座器物坑内器物群中占据重要地位.比较两座器物坑出土的铜器,会发现它们不仅有相同和相似的器物,而且有的同类器物上存在一定差异.本文重点分析了两坑出土同类铜器上存在的一些差异之处,并认为这种差异是人为有意造成的结果.成都平原以三星堆器物坑内出土铜器为代表的青铜文化有自身特点,与商代中原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成都"的得名有许多见解,体现得更多的是浓厚的古蜀文化人文情愫而不是严谨的学术研究。"成都"得名是在秦灭蜀之后,这个名称是由征服者所取,它的意义更主要是体现在军事上。作为征服者的秦国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灭亡了蜀文字,他们为新设立的"县"和新建立的"城"取名"成都",这个名称就一定没有古蜀文化的因素而只有中原文化的因素。秦国占领蜀和巴的主要目的是从军事战略考虑的,由"丁"和"戈"组成的"成"字体现的是军事意义,这是秦文化也是中原文化,是征服者的心理满足。  相似文献   

16.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城西南兴镇三星村一带,为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三星堆因此而得名。三星堆的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3000~5000年的历史,是迄今四川境内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文化、古城、古代遗址,现有保存较完整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古和夷部族迁移路线、开明人及开明国史、三星堆等三个不同的民族、地域和国家进行了思考.古和夷部族的南迁,应该是五帝时期或之前已抵达古南海的西南面地域,在此过程中,和人部族完成了游牧民族向农业民族的转变.尧舜之前,和人部族已迁至峨山一带定居,并成为一文明强盛的大民族.直到夏代前期,和人部族被迫再次南迁,从此失去了与中原民族和中央政府的联系.开明人对古蜀地域文明的影响,因春秋中叶开明人西迁入古蜀地域而起.大约周桓王或周庄王时,开明人雀古蜀地域建国,始有开明国.不久.开明王国就取代杜宇王国成为古蜀地域最强大的国家.开明王国延续了12代王朝,约三百八十年,至公元前316年,秦灭开明国,中原史家称之为"灭蜀".目前.三星堆出土文物被学术及非学术界认为古蜀人蜀国的遗物.事实上,诸多证据表明,三星堆并非古蜀人遗址,而应是苗族先民即当时的三苗部族在南迁过程中最后一个三苗国的遗址,它是两千多年三苗国历史的终结.  相似文献   

18.
三星堆新论     
三星堆考古研究已逾半个世纪 ,对三星堆的文化属性和伟大历史地位 ,仍存很大争议。本文在五六千年前世界人类主要文明发生、发展和生态环境变迁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探究 ,提出人类主要文明共时性概念 ,认为发生于公元前 32 0 0年中国南方长江上游的三星堆文化并不是中原黄河商、周文化的地方邦国分支 ,而应属于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爱琴海等人类第一轮史前文明系列。作者继 1983年首次提出“南方丝绸之路”概念 ,继续探讨这条曾经连接并促进史前诸大文明贸易文化交流的国际通道 ,正是形成三星堆神秘、瑰丽青铜艺术风格的原因。本文建议将三星堆及以前的古蜀时期称前古蜀 ,三星堆灭亡后 ,杜宇开明等十三代蜀王时期为后古蜀。  相似文献   

19.
成都城址选择的历史优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都是一座拥有2400余年建城史和近150年建都史(不含古蜀王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其城址经过历代蜀人的艰辛开发和探索,选择在平原广阔、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地形有利、气候温润、物产丰盈的成都平原中心,符合了中国古代城址选择的原则,适应了城市发展的需要,此后不断兴修的水利工程更使其锦上添花,故历经2300余年从未转移,这无论是在中国城市史还是世界城市史上,都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20.
砖上述秦汉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笔者写过一篇关于秦砖汉瓦的随笔,后来听说昆山有个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一直想去看一看,但直到最近去锦溪,才一偿夙愿。 昆山的锦溪镇如今打的旅游招牌就是博物馆之镇。锦溪镇的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的一家砖瓦博物馆。 笔者曾与一文友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其中一点就是西方古代建筑以石块为主,所以像古罗马大斗兽场、埃及的金字塔等等都留存了下来,而中国的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