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生产论是马克思以“主体性介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异化”现象进行价值批判而阐发的理论形态,其话语逻辑是通过对艺术创作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考察,来重获对“主体性”的认知。在这里的“主体性”是一种非精神独占,并涵盖主体、客体与实践的复合性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不单指主体自身,也指主体通过改造客体的活动而建立的世界。它是艺术活动把握不确定性的实践观,也是通过阐释艺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在艺术实践中逐渐消除主体与客体、肉体与精神的对立,并对“主体性”进行价值锚定的概念结构。艺术共同体是“主体性想象”的共同体,是新历史条件下艺术生产的主导力量,是以人民性为旨归的价值共识体。  相似文献   

2.
“信息革命”的进展本世纪70年代初以后,现代资本主义世界大萧条的一个最显著状态,显然是信息技术大规模变化的进展。这过程以及它对我们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被人们称之为“信息革命”。“信息革命”的技术基础,是使用正在日益  相似文献   

3.
社会信息范畴的“真”与“价值”问题、以及围绕真与价值的相关论题是深化社会信息本身的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入口.从社会信息的结构分析,其中“三态三质”信息构成,决定社会信息是真与价值的契合体.真理性信息创制是一个包含“三阶距离”及多重信息组合的中介建构过程,社会生态与工具系统最大化地制约了社会信息的创制.基于以上认识又讨论了社会信息真相共识、社会信息体的现实化以及社会信息消费中的生态与核心价值信息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侗族歌谣艺术源远流长.在分期断代问题上,《侗族文学史》的划分方法顾及了文明进程的时间性则疏离或简略了空间性,即仅倚重历时性(时间性)意义上的“蒙昧→文明”认识套路与思维定势,在编写体例、书写模式、价值理性的把握上,强调民族艺术与主流艺术的对接与保持一致,留下了民族性诉求及“原生性”①地缘体认特征得不到凸显甚或缺失的遗憾.这篇文章则以具有民间“诗史”和“诗论”品格特征的“养心”②论的形成轨迹为依据,即依据“工具性功能→伦理性功能→审美性功能”的形成过程,把侗族歌谣艺术的历史源流与演进轨迹分为“原始文化时期、古代文化时期和泛历史文化时期”三个阶段,并作了相应的描述与梳理.依据的立足点在于认为一个民族的原生性文化存在,有如人类学家怀特所说的乃是一种“空间—时间实在过程”,“受着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制约.”⑦由于持论的逻辑基点不同,结论自然“背离”④了《侗族文学史》的分期断代说.  相似文献   

5.
技术与艺术,虽分属不同的概念范畴,但世人表述中,混淆者不少。如管理、决策、公关的技术或艺术,甚至绘画、制造的技术或艺术等。选取信息的视角,探讨了技术与艺术的分野:立足于内涵,技术的信息具有规定性,其总量是确定的、集约的;而艺术的信息具有非规定性,其总量是不确定的、冗余的。立足于创造,技术创造强调手段和过程,而艺术创造强调心理效果。立足于评价,技术本身受热力学势所驱动,技术的价值在于向外部获取人们所需要的物质性的能量信息;艺术本身受信息势所驱动,艺术的价值在于向内部挖掘人们所需要的精神性的能量信息。最后讨论了管理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设计其本质即是一种价值判断主导的形态转化过程。在这个创造力实践中,人的内在伦理意向在设计中被物化,并呈现于功能意义的产品。信息设计范畴的“公共性”其实是设计在人的“生理尺度”、“心理尺度”之外的一种道德“律”,也正是这个道德“律”的存在,信息设计才能成为负载社会价值的实践。客观上达成信息设计伦理意向的“应然”,有两条实际进路:一是“自律”之外的行为限定,二是“他律”之外的责任反思。无论是“自律”还是“他律”,最终指向都是“人”。在这里“人”是社会意义的符合体,并与真实世界的生活境域紧密关联。  相似文献   

7.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伟大的现实主义戏曲名著,这颗艺术环宝中的明珠,一直以它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在中外文坛上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辉。但遗憾的是,有许多人却认为《西厢记》大团圆结尾歪曲了历史的真实,对它做了许多不切实际的处理和评价,降低了《西厢记》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早在古代就有传言,王实甫作《西厢》写到“长亭送别”呕尽心血而死,后边的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是关汉卿的“狗尾续貂”.  相似文献   

8.
宗白华认为,艺术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技能”与技能的“审美价值”这两点是判定艺术、非艺术的根本依据,缺一不可。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就是艺术,是艺术就存在技能与技能的审美价值这两个要素,二者互为充分必要条件。而审美即“精神界的快乐”是艺术之所以是艺术的质的特征。技能需要在一定的对象中体现出来,没有对象作为载体存在,我们就不能发现抽象的技能,这种对象可以是具体的物化的,也可以没有固化而只是一过程。是否有悠久价值不是判断艺术非艺术的标准。笔者认为,对艺术概念的理解长期存在的误区有:把艺术品等同于艺术,否认审美价值为判定技能为“艺术”的唯一依据,没有认识到艺术实质是一种特殊的技能。  相似文献   

9.
一、为什么要引入“场”概念在自然科学中,场是物理场,即相互作用场,如电磁场、引力场等等。物理场具有质量、能量、动量,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之一。舆论场和信息场,不是物理场,还难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而是信息和舆论在其生成与传播过程中,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时空范围。它类似于心理场、审美场,属于社会场。  相似文献   

10.
阳高“二人台”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阳高“二人台”既有山西的特色,又具有内蒙古的情韵。与山西河曲“二人台”的文雅婉转相比,它爽快利落:与内蒙古“二人台”的粗犷高亢相比,它娓娓动听。以前多对内蒙古“二人台”和河曲“二人台”加以论述,而对阳高“二人台”却少有学者问津。本文试对阳高“二人台”的历史、生存现状与艺术特色等进行研究分析,有助于揭示阳高“二人台”传承流变的根源及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要解决商品房预售市场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离不开国家干预。开发商作为“经济人”,需要“诚实信用”制约其人性的异化。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无偿的信息披露将会阻碍信息的生产,从而不利于社会总体效益。这也意味着一项信息披露制度必须考虑“信息回报”机制,合理界定开发商信息披露义务,在具有伦理意义的公平正义与经济利益最大化之间进行合理的价值平衡。  相似文献   

12.
历史小说,是描写历史题材的小说。它既不是历史教科书,也不是脱离史实的创作,而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因而它的生命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对历史小说,历来评论者的意见不一。但总的说,无外乎两种,或说过于拘泥史实,缺乏艺术创造;或说离开史实太远,违反历史真实。对《三国演义》一书,也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所以只能成一部通俗历史,而没有文学的价值”。与此相反,有人却说《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绝大多数不符合历史事实。有些只是传说,或作者的创造,在正史中无记载。这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看,不能说没有一定  相似文献   

13.
人类个体和社会的价值乃是物理世界自然活动的自然规律嵌入到人类现实活动的各个层面所形成的逻辑同构.人类个体的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生理的、心理的和行为的多重维度具有内在统一的不可分割性.人的认识产生于主客体间的多级中介链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人的主观模式信息和它认识的客观“对象”的信息之间存在着某种本质性的变换、重组和重建的相互“匹配”的建构和虚拟.人类社会的体外文化进化和体内基因所规定的能力是“相互协同”的,在作为特殊“信息体”的人的内在结构中,可以区分出两种不同层次的信息,一种是在遗传基因结构中深层编码的程序性信息,另一种是基于程序性信息之上具体展示着的表现型信息,后者的现实化需要凭借后天环境的信息中介而具体生成,由于环境信息的多样性和特定性,所以,后者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也便具有了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征.不同形式的人类文明经由信息创制、处理和传播的不同方式而发展.与信息创制和传播的网络模式的发展相伴的是国家集权和世界霸权的消解,这也是建立一个新兴民主社会的“技术前提”.邬焜的信息哲学基础理论和他关于信息社会的应用性观点实现了科学和哲学领域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4.
校园信息文化是信息时代高校师生与信息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校园文化,它是校园文化价值取向的重要表现形式,对和谐校园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信息文化的文化内化和主流、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及信息文化的规范化建设等方面总结了当前高校信息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此,就信息文化建设的主导方向、信息素质教育的方法、高校网站的特色化建设及图书馆的作用方面提出了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加强校园信息文化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文献信息”是“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文献信息”的产生过程和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两个方面阐述了文献信息是高层次的信息。  相似文献   

16.
在信息伦理中,保持人的主体独特性、自由性是首要问题。技术哲学内在转向的代表性思想道德物化理论可为信息伦理研究提供“主体性”和“内在视角”两个主要启示。道德物化理论主体性研究为信息伦理本体研究提供解释学路径,技术伴随观点为信息伦理实践研究提供内在视角。但道德物化存在的“技治主义”风险、可能引起的对“去道德化”的质疑等,本质上是实践落点并未获得一致性结果所导致。文章提出道德价值作为信息伦理道德物化研究落点。道德价值满足道德物化研究的两个基本条件,同时贯穿于道德行为全过程。信息伦理需要构建一种道德价值,以阐述信息道德与信息交互之间的和谐关系。根据信息伦理规范范畴、道德目的层次以及对应主体道德行为能力,文章采用道德价值推断法对道德价值进行推导,以ChatGPT为例建构了信息伦理道德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指的画面图像,是指以视觉形象作为主要特征、以再现“正在发生”事实为目的的影像新闻信息和图片新闻信息。画面图像不仅具有新闻属性,同时也具有艺术特性。它的艺术特性主要通过景别艺术、拍摄角度艺术、拍摄高度艺术和用光艺术、色彩艺术,以及最具艺术特性的构图方法来实现,形成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感受。这就是画面图像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18.
关于信息论美学的产生以及围绕“审美信息”范畴而展开的一些争议,我在《信息论美学与“审美信息”范畴》(载《文艺研究》1988年6期)中作过初步介绍,并且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不过,信息论美学研究的并不仅仅限于“审美信息”的概念,它还涉及到一系列应用信息理论研究美学和艺术的其他问题,如“艺术信息”范畴、审美信息感知以及关于“审美信息”和“艺术信息”的评价等等。这些问题目前在国外的信息论美学研究中,也是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和争论的。根据手头所掌握的材料,我在这里对这几个问题再作一点介绍,也许可以算作前文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巴门尼德存在哲学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门尼德的存在哲学实属唯心主义。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其“存在”在哲学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问题,是很重要的。一分析和评价巴门尼德存在哲学的地位和作用,关键要理解他所论述的“存在”概念。巴门尼德认为真正的客体是“存在”,而不是“非存在”。“非存在”就是不存在,它与“存在”是绝对排斥的。他说:“整个存在是一,我们不能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种认识都是为了去把握其认识对象,并在努力地寻找适合自己特性的认识方法。但是,任何一种认识方法的追寻和探求,都不是认识主体随心所欲的事情。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的角度言之,它必然受到本体论的制约。因此,对历史认识方法的探讨及创新,将以对历史本体的认识作为基本前提。一、历史本体是历史认识方法论的本质“本体”问题即关于“存在”的问题。研究“存在”的本质的学问,即“本体论”。在认识论当中,本体是高于其他一切范畴的范畴,其它范畴都是它的表述,而它却不表述其他范畴。其他范畴存在于本体之中,只能依附于本体而存在,不能和本体分离在其他范畴发生变化时,本体是保持不变的。它存在于主体之中,是其他事物的原因,决定其他事物的存在。为此,要说明一个事物是什么,就要说明它的本体为何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