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分析了推销员威利·洛曼自杀的原因,表面上,威利死于年老体衰所造成的精神恍惚,死于被老板解雇、儿子失败所带来的精神打击。实质上,社会因素对威利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出人头地而不择手段、残酷竞争的社会规则既造成威利身上的诸多弱点,又扼杀了威利身上所继承的早期美国人的优秀品质。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介了阿瑟·米勒及其作品《推销员之死》 ;分析了美国梦形成的宗教、政治、经济的因素 ,美国梦的悲剧在威利身上的体现及其成因 ;揭示了单纯追求物质财富会导致人的精神荒芜 ,酿成悲剧 ;启迪人们对人生的价值、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予以关注与思索 ,以期使人类走向完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推销员之死是由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完成的一部伟大的悲剧。它讲述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推销员由于自己的梦想失败而最终走向自我毁灭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他自身性格上的缺陷;美国梦的受害者;一位不称职的父亲。威利.洛曼的悲剧命运主要是社会造成的。他的死是对社会的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介了阿瑟·米勒及其作品《推销员之死》;分析了美国梦形成的宗教、政治、经济的因素,美国梦的悲剧在威利身上的体现及其成因;揭示了单纯追求物质财富会导致人的精神荒芜,酿成悲剧;启迪人们对人生的价值、人类的命运和社会的前途予以关注与思索,以期使人类走向完善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推销员之死》是美国著名剧作家阿瑟·米勒的代表作。该剧从文化的视角反映了以威利为代表的犹太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威利所代表的犹太文化在价值观和家庭观等方面与主流文化构成的矛盾,导致了主人公以自杀来维护和实践其文化观念这一悲剧结果。  相似文献   

6.
试图从创伤理论特别是女性创伤的视角出发,深入地剖析了戏剧《推销员之死》中女主人公琳达的悲惨遭遇,探讨威利的自杀以及家庭的四分五裂对琳达所造成的无法弥补的创伤,以及琳达在遭遇到如此大的创伤之后的应激障碍,探究作家在作品中对人类生存意识等问题的思考,展现该剧的艺术魅力以及阿瑟.米勒在美国戏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艾米莉是南方精神的象征。她的悲剧,一方面是她的性格弱点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压抑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她的幻灭标志着南方文化无可奈何的衰落。同时,她身上也折射出作家威廉.福克纳对南方文化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红字》男女主人公狄姆斯迪尔和海斯特身上交织着自身的种种欲望与当时社会按照《圣经》所制定的法律道德规则之间的矛盾斗争。他们的本我欲望与超我意识之间的冲突造成了他们坎坷的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  相似文献   

9.
以金钱为主题的"美国梦"在阿瑟·米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该剧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悲剧之死则代表着"美国梦"的幻灭。威利扭曲的性格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而其所处的社会制度则是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决定了"美国梦"幻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是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剧作。舞台指令在营造该剧蒙太奇画面,即创设不同的语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笔者以会话分析中的话轮转换假设、邻近配对假设以及话轮分析模式为理论视角,节选威利和长子比夫不同情景下的对话为语料,比较了两种不同语境下威利父子言语行为类型的差异和不同的话语特征。所有这些差异与话语特征都是一种语用顺应,它是该剧成功的特色之一。这种顺应有效地刻画了剧中人物的多元性格,烘托了该剧的悲剧氛围,渲染了它所蕴含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推销员威利·娄曼的一生是悲剧性的,然而,与其说他的人生悲剧与社会政治相关联,不如说是他本人固守的社会表演意识才使他走上了一条人生的不归之路。从他懂得人生目标与社会表演存在内在关系时开始,他在社会表演形象的维持,表演分裂之防止等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始终坚持他的社会表演观,自始至终都拒绝从社会表演世界中走出来。父子关系因此而恶化,父子之间由此而冲突不断,威利·娄曼的悲剧不单是一曲社会政治悲剧,更是一场社会表演悲剧。  相似文献   

12.
项羽兵败身死,除学界已多有探讨的社会背景、决策得失、谋略高下及其性格气质等表层原因外,深层次原因是"潜伏"于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观念,主要包括"仁义礼信"观念与"无颜见江东父老"意识、乡土意识与衣锦还乡观念和极端的复仇意识等。正因如此,才在中国历史上引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广泛讨论,从而造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有关项羽兵败身死原因的论争,并最终使其兵败身死有了非同一般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阿瑟·米勒的作品《推销员之死》中的人物威利.洛曼的形象进行探讨分析,旨在向人们展示在人情淡薄的美国商业制度下推销生涯的辛酸与无奈;剖析主人公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认识和自我定位,以及两代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揭示主人公对成功的错误梦想与无情现实之间发生碰撞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分析《推销员之死》中主人公威利面临的生存困境,可以揭示他如何实现选择的自由。从存在主义哲学视角看,威利的自杀是其个人悲剧,但却给现代人以启示,具有普遍意义:尽管现代人面临生存困境,人仍有选择的自由,人依旧可以通过选择赋予生活以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死亡悲剧意识是理解奥尼尔创作 ,也是认识其悲剧美学的基本切入口之一。其死亡悲剧意识基本上是乐观主义的 ,这种悲剧意识使他剧作中那些在生活中只有死亡的主人公在追求自己的失败的过程中体现出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素质 ,使自己的失败也具有了崇高的悲剧美感 ,这也是奥尼尔剧作具有经久魅力的原因之一。但在其创作的后期 ,生活的痛苦使死亡悲剧意识也随之由乐观主义逐渐过渡到悲观主义。本文通过分析奥尼尔剧作的死亡悲剧意识 ,指出了奥尼尔剧作的基本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6.
儒家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主导思想,在其存在的两千多年间,形成了引人向上、促人为善的良好价值体系,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其落后的家族伦理等思想却严重地抑制了社会的发展,导演了白鹿原上的一场场悲剧。黑娃的反叛,是为儒家文化落后的家族伦理思想敲响了丧钟;而反叛的失败,是对儒家文化具有民族性精神的肯定与崇拜。  相似文献   

17.
从三个维度探讨黑格尔的艺术终结:即黑格尔哲学体系下艺术的终结;从艺术史的发展维度上谈艺术的终结;社会现实的维度上谈论艺术的终结;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出黑格尔艺术终结的实质意义,即无论从哪个维度出发,黑格尔都并没有明确断言艺术终结甚至死亡的意思,只是在社会现实的维度上,黑格尔对艺术的发展确实多了少许的悲观主义,这是因为他没有正确预见艺术正是调和个人和社会矛盾的最好方式,是人“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的内在需要,所以艺术不会终结,更不会死亡。  相似文献   

18.
张自忠的死,是民族危机的召唤,也是他用以"明志"的一种方式.张自忠的死是十分理性的,同时又是十分感性的.张自忠的死引起了不同民族、不同集团、不同阶层的巨大反响,折射出社会主要矛盾的各个方面.研究张自忠将军之死,对于我们认识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