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厥始祖传说发微——论阿史那氏到突厥族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厥”(türk)是历史上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亚洲古族,迄今仍被遍布中亚乃至西亚操突厥系语言的各族奉为共祖,其实,历史上的古突厥同现代操突厥语的各族是两回事,而突厥源出匈奴之说亦非学术定论。本文主要根据现存五种最古老的突厥始祖传说,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对于突厥的起源与形成问题,试图探求一种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胡康 《学术月刊》2022,(1):178-193
两唐书《突厥传》对后突厥末期政局的叙述存在很大差异,这一差异主要是因为二者的史源不同。《旧唐书·突厥传》关于后突厥末期史事的叙述最初应是来源于颜真卿所撰《康阿义屈达干神道碑》,这一记录多有不确之处。《新唐书·突厥传》的史源则较为复杂,涉及后突厥末期汗位更迭的一段来自《唐历》,史料价值较高,其他部分则多是编者对已有史料的重新删减、编排,需要谨慎使用。后突厥末期诸可汗的活动地域一直在漠北,而非漠南,唐朝北伐突厥的态度远比我们此前认知的要积极,九姓部落和唐朝在消灭后突厥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黠戛斯是唐代居住在叶尼塞河上游地区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古突厥文碑铭中写做qirqiz.由于汉文文献记载黠戛斯的资料很少而且零散,对黠戛斯与突厥、回鹘的关系问题仅有很少的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蒙古高原发现了数量不少的古突厥文碑铭,是研究突厥汗国、漠北回鹘汗国的第一手资料,也是研究黠戛斯历史的重要史料.在突厥碑铭中,清楚地记录了突厥、回鹘对黠戛斯的数次征讨,填补了汉文史书记载的不足.通过对这些碑铭的解读,可以清晰地了解黠戛斯与突厥、回鹘闻的复杂关系,看出突厥、回鹘文明对黠戛斯历史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新出版的三本突厥史专著评述韩香突厥学作为一门“世界性”的学科,早在19世纪以前就有了;然而突厥史的研究则在19世纪末之后才逐渐受到重视。过去在国外突厥学主要注重对突厥语言、文字的研究,对其历史则由于史料的缺乏,往往停留在泛论的阶段上。有关突厥史...  相似文献   

5.
突厥所建立的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和后突厥汗国,在今内蒙古草原地区和蒙古国境内都留下了大量遗存,以祭祀性遗址和石圈、石堆墓最为常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突厥考古学文化。突厥考古学文化远可承匈奴,与同时期的的粟特、唐朝互有影响,对后来的回鹘、契丹、蒙古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我院民族研究所古代史研究室薛宗正同志克服不少困难正着力撰写《古突厥汗国史稿》一书。全书共分十章:(一)突厥始祖传说发微;(二)突厥初世史探幽;(三)西突厥的起源和独立;(四)东突厥汗国的盛衰;(五)异姓突厥的起义与薛延陀汗国;(六)西突厥末世的政治纷争及其衰亡:(七)后突厥汗国的崛起;(八)后突厥汗国的衰亡;(九)突骑施汗国的兴亡:(十)古突厥文化的初步研究。全书近三十万字,现已完成五章,这次选用其中一章,分两期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6世纪,突厥人和党项就有来往;7世纪中期灵夏地区的突厥和党项出现融合趋势,最终突厥似乎被党项族体所包容。突厥和党项近3个世纪的关系,其特点是和平、融合占据着主流,竞争、斗争并不明显。这个特点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突厥部族在唐朝征服的迁徙政策下变得支离破碎,没有力量构成对新兴党项的挑战。突厥带给党项最大的影响恐怕是在文化上。在突厥文化的熏染下,原居于草地和山谷中间的党项逐渐地拥有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开放性格。  相似文献   

8.
隋初幽州防御形势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辉 《晋阳学刊》2005,(3):71-74
隋初,突厥乘王朝立足未稳之际,对边境屡屡构成威胁。幽州作为东北边镇,受到臣服于突厥的东北诸族以及亡齐营州刺史高保宁势力的威胁。隋王朝通过增强幽州的军事防御以及对突厥采取分化瓦解的战略,有效抗击了突厥对幽州的进犯,保障了东北边境的安定。  相似文献   

9.
中国正史中记载突厥“来如激矢,去如绝弦,若欲追蹑,良为难及”.作为中原国家,隋唐帝国的骑射远远逊于突厥.本文探讨了隋唐帝国如何阻挡突厥南下牧马的铁蹄,易言之,即隋与唐采用了何种战略战术与突厥较量.本文指出,隋唐与突厥作战方式主要经历了从方阵,到精骑,再到陌刀的演变.陌刀战法,开启了定居民族与游牧民族战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试论北周、隋与突厥的“和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魏至北周与突厥"和亲"时自身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和亲"的目的是拉拢突厥,加强与对手抗衡的力量,故而忍辱求和,只能得到暂时的安宁。隋是建立统一局面后与突厥"和亲",其目的是削弱突厥势力,维护国家安定,因此积极主动,力求制胜,结果巩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促进了突厥封建化的过程,加强了各族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蓝琪 《西域研究》2012,(3):1-8,138
突厥人于6世纪中叶来到中亚。7世纪中叶,阿拉伯人入侵中亚,在突厥人与中亚居民共同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和统治的过程中,中亚居民开始了突厥化的过程。中亚居民与突厥人的融合在10~12世纪突厥王朝统治期间加速和扩大,15世纪,蒙古人突厥化后,中亚地区的突厥化过程基本完成。  相似文献   

12.
从传供状和客馆文书看高昌王国与突厥的关系钱伯泉突厥是我国古代的北方民族之一,6世纪中期崛起于阿尔泰山和东部天山之间,先后击灭准噶尔盆地的高车王国和蒙古高原的柔然汗国;接着又攻灭哒,击败波斯,建立了实力强大,地域辽阔的突厥汗国。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分...  相似文献   

13.
四突厥和突厥汗国的兴起,使整个大漠南北的军事政治态势为之一变。为历代申原封建王朝和漠北游牧民族政权争夺焦点的阴山,它的名称和涵盖当然不能不发生相应变化。突厥的兴起,始于东魏、西魏和北齐、北  相似文献   

14.
隋王朝与突厥互使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王朝与突厥互使述论李大龙隋王朝与突厥的关系是隋代民族关系的热点之一,历来为史家所注重,成就斐然。但观隋王朝与突厥关系史的研究,笔者发现仍存在一些为人所忽略的方面,隋王朝与突厥的使者往来即是其中之一,至今尚未见有人就此做系统而详细的论述。下面,笔者仅...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民族间的相互涵化和融合,伊斯兰教文化和突厥文化相互渗透、整合,经过对多元文化扬弃、纳新、吸收、发展后,终究形成了一种以突厥各民族传统和阿拔斯王朝时代形成的世界性的伊斯兰文化相结合为特征的突厥-伊斯兰文化.  相似文献   

16.
突厥汗国的军事组织和军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突厥汗国在公元六至八世紀,統治过从漠北到中亚的广大地区。在这个汗国的兴亡离合中,軍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公元588-589年,与拜占廷联兵进犯薩桑波斯的是突厥軍队;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于雁門設围逼得煬帝“抱赵王杲而泣,目尽肿”的也是突厥軍队。因此,探討这支軍队的組織、装备和战术,可說是突厥史研究中一个不容忽視的課題。  相似文献   

17.
存在决定意识,一定的文化,即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泛突厥主义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个多世纪连接亚欧大陆的广阔地带,其文化层面,即泛突厥主义文化观归根结底是这一时空范围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但这种反映是扭曲的、负面的。因为在泛突厥主义滋生之时,西欧的民族统一主义运动已有一二个世纪的历史,它已开始发展到带有侵略性的殖民扩张阶段,泛日耳曼主义是一种表现,泛斯拉夫主义是另一种表现,而泛突厥主义则是东方对泛突厥主义的反应,但是无论是俄国的“鞑靼斯坦”、中亚,还是晚期的奥斯曼帝…  相似文献   

18.
隋末,唐高祖李渊起兵太原,派刘文静借兵于突厥。有关援唐兵马数,史书有两种记载。《旧唐书·高祖纪》:“(大业十三年八月)突厥始毕可汗遣康稍利率兵五百人、马二千匹与刘文静会于麾下。”同书《刘文静传》(《突厥传》略同):“(刘文静使突厥)始毕大喜,即遣将康鞘利领骑二千随文静至,又献马千匹。”《新唐书》中《刘文静传》与《突厥传》的记载也是矛盾的;其余《通典》、《续通典》、《文献通考》等书的记载,也互相矛盾;而都不出上述的两说。到底哪是事实呢?《资治通鉴》将借兵前后情况记载得比较清楚。义宁元年(即大业十三年)六月,李渊命刘文静请兵突厥时就告诫说:“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电。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  相似文献   

19.
《历史研究》1982年第二期刊载了王譞同志《阿波可汗是西突厥汗国的创始者》一文,对西突厥和西突厥汗国早期历史上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王譞同志根据隋唐史籍,对突厥汗国分裂前阿波可汗的封地位置及“北牙”所在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论述了《隋书·西突厥传》以阿波可汗为西突厥汗国正宗的观点;批驳了《新唐书·突厥传》、沙畹《西突厥史料》、岑仲勉《突厥集史》等以达头可汗为西突厥汗国正宗的主张。此外,还提出了许多同史学界的传统看法有原则区别的新观点。王譞同志在列举了中外老一辈突厥史学者对突厥史的研究之后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中亚地区没有一个民族将自己生活的地方称为"突厥斯坦"。这个概念最初是由波斯人提出的,但具体地理范围变化不定。14世纪初,西欧获悉这个概念,并以此模糊地表示中亚的某个区域。19世纪,入侵中亚的俄国人第一次设立以"突厥斯坦"为名的行政区域,原先变动不定的"突厥斯坦"概念从此有了比较固定的地理范围。19世纪前期,俄国人还首次提出"东突厥斯坦"或"中国突厥斯坦"概念,不过用法非常混乱。无论是"突厥斯坦"还是"东突厥斯坦",都是由外族人随意提出并首先使用的,当地居民并不以此类概念自称;它们是模糊的、变动的、不规范的地理俗名;这类地理俗名与种族、行政区域无关,更与政治实体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