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邻域语义学和模型完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将所有命题算子都看作内涵到内涵的算子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一般命题逻辑的概念,建立了统一的语义──邻域语义学。讨论了邻域语义学的模型完全性,给出了逻辑系统具有模型完全性的充分必要条件。模型完全性的哲学背景是逻辑系统必须遵守组合原则和唯一性原则。模型完全性仅是逻辑系统的必要条件,要刻画逻辑系统需要更强的完全性─框架完全性。邻域语义学开辟了逻辑研究的新领域,对各种不同的逻辑系统间的比较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基于正则蕴涵算子的命题逻辑系统中给出了公式的条件α-重言式的概念,讨论了它们的性质,并分别在Lukasiew icz逻辑系统、Go¨del逻辑系统、乘积逻辑系统、L*逻辑系统及相应的n值逻辑系统中研究了条件α-重言式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国外的多模态认知逻辑系统在认识论基础和公理的使用上存在不足。笔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基础,吸收了国外知识确证理论的先进成果,提出了一种知识的实践确证理论。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多模态认知逻辑系统KjB,并证明其可靠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4.
通过考察两大类逻辑系统:实在论逻辑系统和反实在论的逻辑系统,发现Henkin的方法能够给出这些系统的完全性证明.用这种方法可以构造出包含所有系统逻辑真理的集合,而这个集合就是逻辑真理的范围.所以完全性是一个划分逻辑真理和非逻辑真理的标准.  相似文献   

5.
基于rough集的偶序对(下近似,上近似)表示,通过改进基于rough集的逻辑系统L的方法引入新的rough蕴涵算子,研究了它的基本性质,并将其进一步拓广到一般正则双Stone代数中,证明了添加新蕴涵算子后的正则双Stone代数构成MV-代数。其次,以上述结果为背景,建立了一个基于rough蕴涵的逻辑形式系统RSL,其语义是扩展的rough双Stone代数;同时,引入RSL-代数的概念,并证明了逻辑系统RSL的标准完备性定理(基于由近似空间确定的标准RSL-代数)。最后,说明了逻辑系统RSL是著名模糊逻辑系统Luk(即Lukasiewicz连续值逻辑系统)的语义扩张,从而从一个特殊的视角揭示了rough集与模糊逻辑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讨论一些常见蕴涵算子及其在二值逻辑系统中的性质。从语义方面研究二值逻辑系统向多值逻辑系统扩充中与蕴涵算子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并讨论了多值逻辑系统与其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得到若干基本结果。  相似文献   

7.
具有公共课属性的逻辑课程,应该为实现批判性思维这个基本教育目标做出直接贡献。我国当前的逻辑教学,虽然经历了符号逻辑的洗礼,但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也受到“批判性思维和非形式逻辑运动”的滋养。因此,逻辑课程如何适应批判性思维教育的问题,首先就表现为逻辑教学的适切性、充分性和可扩展性问题。现有的逻辑教学从内容到方法对于达成批判性思维培养这个目标都不充分,在分析假设、考量信息来源、运用大量合情推理形式以及谬误分析方法等重要方面,均有所欠缺。因而,在逻辑系统内扩展逻辑教学内容,或者扩展逻辑系统边界,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作为思维基本规律的排中律是非形式化的,它具有直观普效性;在经典的(一阶)逻辑系统内,排中律作为系统内的可证公式,具有系统内严格定义的普效性.而在非经典逻辑系统如多值逻辑、直觉主义逻辑系统中,由于对原经典逻辑中二值性、实无穷性等假定的修正,排中律不再是该类系统中的可证公式,因而丧失其有效性.作为逻辑真理的排中律同任何真理一样,是普遍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9.
国外的多模态认知逻辑系统在认识论基础和公理的使用上存在不足.笔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为基础,吸收了国外知识确证理论的先进成果,提出了一种知识的实践确证理论.在此基础上,构造了多模态认知逻辑系统KjB,并证明其可靠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10.
知道者悖论是关于日常知识概念的严格意义的逻辑悖论。新近出现的两种解悖方案以知道者悖论在可证性逻辑与证明逻辑系统中的重构为基础而得出。这两种新型逻辑系统是独立于解悖而被建构的,因此,从RZH解悖标准来看,对应的两种新方案较好地满足了非特设性要求。艾格基于可证性逻辑提出的解悖方案拒斥知识的真实性原则,这意味着放弃柏拉图经典知识定义。所以,从RZH解悖标准来看,这种方案没有较好地满足充分宽广性要求。迪恩和科克瓦基于证明逻辑提出的解悖方案拒斥统一芭坎公式,而该公式对应的认知规则正是安德森提出的方案所要拒斥的,因此可以构成对后者的一种支持。  相似文献   

11.
也谈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与张建军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是对张建军在<从"逻先生"看"德先生"与"赛先生"--关于逻辑的社会文化功能的对话>一文中显示的"演绎主义"思想的批评,指出(1)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人们的认识中它们各自发挥着自己的特殊作用,谁也无法取代谁;(2)世界逻辑史的发展以及20世纪60年代非形式逻辑的创立和发展,都证明了"任何大逻辑观之‘大'都是在演绎逻辑基础上的发展"的说法是错误的;(3)21世纪辩证逻辑将成为逻辑发展的主流;(4)台湾学者殷海光反对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所处的台湾的社会、政治背景和他本人的世界观;(5)毛泽东在推动新中国逻辑科学的发展上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证明中的推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演绎推理和非演绎推理经常被运用到数学证明中。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从前提推出结论、从已知达于未知;非演绎推理除归纳法之外,与演绎推理一样,只要前提都真,结论必真。不同之处在于:演绎推理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推理是逻辑推理,而非演绎推理的推理过程则是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必然能被数理逻辑的逻辑演算中的形式定理所反映,非演绎推理的前提与结论间的关系则不能;演绎推理对应着一个演绎推理规则,非演绎推理则无对应的推理规则。  相似文献   

13.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一系列研究表明元认知在概念形成、演绎推理、顿悟以及问题解决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习领域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关思维策略与元认知训练的对比实验,也进一步证实了进行元认知训练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有利于元认知能力发展的"策略性知识六阶段课堂教学模式",并对元学习能力做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学术界对科学解释演绎模型的批评与修正存在种种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批评者没有很好地考虑合理科学解释模型的基本特征,合理的科学解释模型不仅要符合人们对科学的主要共识,还要具有客观性、形式性、理想性等特征。如果考虑这一点,就会发现演绎模型在研究科学、理解科学中依然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逻辑推理[1]可知,英语字母应该表示一些类似于公理或公理性假设的"概念"。因此,从单词的定义可以反向推论出英语字母所隐含的"概念",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如同Nisbett[2]所揭示的,决定了英语字母所隐含的"概念"应该起源于与其相似的个别事物(particular instances)或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经过归纳推理得到,这些在本文被定义为字母的根表意。此外,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还决定了字母l/L可以表示:任何人或事物(anybody or anything),其中的道理就类似于牛顿力学用一个抽象的﹑没有几何尺寸的质点模型来表示具有几何尺寸的诸多现实物体。因此,将由归纳推理所得到的英语字母的根表意和从英语单词的定义所推论出来的根表意相互检验比较,并结合一些西方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背景,就能既符合逻辑地又符合常识地揭示出英语字母的根表意和英语单词背后所隐含的图画。  相似文献   

16.
演绎推理是人类独有的高级认知活动.然而心理学家对于人们是如何进行推理的一直存在两种不同意见有人认为推理是依赖于形式规则进行的;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推理是依赖于心理模型的语义过程.对这两种判断标准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心理模型理论在如下三个方面优于形式规则理论一是心理模型理论比形式规则理论适用的范围更广;二是心理模型理论对无效判断更为关注;三是心理模型理论关注系统错误.  相似文献   

17.
对于演绎推理能否获取新的知识,在逻辑界意见不一致。大多数学者认为演绎推理不可获取新的知识,原因在于演绎推理的前提已经蕴涵其结论。但是从辨证发展的角度来看,演绎推理的前提未必体现出其结论,即结论相对于前提而言可以是新的知识。  相似文献   

18.
实践转向与美学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文科学的美学,从实践转向的角度来看,其逻辑起点是人类社会实践,而人的存在只是美学的出发点。对应着实践结构的物质交换层、意识作用层、价值评估层、美学的逻辑结构应该包含着自然客体逻辑,即合规律性逻辑;人类主体逻辑,即合目的性逻辑;主客体关系逻辑,即审美间性逻辑。对应着实践类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话语生产、美学的逻辑构成应该包含着物象逻辑,即感性形式逻辑;意象逻辑,即知性形式逻辑;形象逻辑,即理性形式逻辑。对应着实践的受动和主动相统一过程,物质和精神相统一过程,共时性和历时性相统一过程,美学的逻辑过程应该包括意向性活动逻辑,即对象化逻辑;超越性活动逻辑,即符号化逻辑;时空性活动逻辑,即真实化逻辑。美学的逻辑力量就在于实践的建构功能、转化功能、解构功能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音乐剧唱段是剧作者与作曲家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营造戏剧情境而创作的综合性戏剧片段。音乐剧唱段演绎应根植戏剧表演要义:准确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戏剧情境。从音乐剧唱段演绎要把握戏剧、音乐、语言、演唱、形体等五个因素,理解人物形象典型性格及音乐剧的情境,辩证思考“技术与内容”“音乐与戏剧”“演员与角色”“歌舞与故事”之间的关系等维度,分析音乐剧唱段演绎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辩证思维,解决音乐剧唱段演绎中出现的“人保音乐”“人保词”“人保戏”等失衡问题,确立“音乐保人”“词保人”“戏保人”音乐剧唱段演绎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的逻辑分支,非形式逻辑是一种具有现代性特征的逻辑:从其兴起的动力说,它是一种旨在应对现代性问题的逻辑;从其发展的方式看,它是一种体现着逻辑自身现代性的逻辑;从其在中国的引入历程讲,它是一种对传统逻辑的现代化具有示范意义的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