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试探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代表作《秋颂》的美学特征。先探讨意象、想象力和审美三者的关系,继而分析《秋颂》中各种意象运用的独到之处,揭示意象的双重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卓越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一生短暂却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秋颂》作为济慈的代表作,充分展现了济慈的生态关怀。本文立足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剖析《秋颂》字里行间所蕴含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探究济慈生态女性观的由来,以及《秋颂》三个诗节中所体现的具体的生态女性主义哲思。  相似文献   

3.
新批评理论对现代诗歌的批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新批评派所倡导的"细读法"对济慈的《秋颂》进行解读,通过分析诗中的悖论、反讽、张力等质素,从而体会其怎样通过客观意象的排列消解诗中的张力而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约翰.济慈的代表作《秋颂》从意象、修辞和结构三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赏析。从美学角度阐述了它们诗中所体现的意象美、修辞美和结构美以及在诗中的美学作用。  相似文献   

5.
《秋颂》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所创作的颂诗之最后一首。在这首诗中,济慈突破了其早期诗歌对想象力的强调,从“亦真亦幻”发展到“真即是美”,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最终回归自然的主题。同时,《秋颂》达到了自然动人的美学境界,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一般认为济慈名诗《秋颂》一反其诗作常有的虚幻、感伤情调 ,洋溢着明朗、欣喜、欢快的气氛。但本文在仔细分析该诗的语言特色和诗人独特人生经历的基础上 ,得出了一个全新的观点 ,即 :该作品恰如一篇安徒生式的童话 ,诗人以浪漫主义的笔触 ,诉说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优秀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一生短暂却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作品。他的一首《秋颂》,展现了一位唯美主义诗人的创作才华和对自然的关爱。他从多个角度感受自然之美,把自然看做一个美丽和谐的整体,而且是包含人的互动的和谐整体。从分析他对自然的生态关怀入手,我们可以进一步领略济慈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元人卢挚小令《秋景》在中国古代咏秋诗中别具一格 ,秋而不悲。英人济慈《秋颂》与之诗情类似 ,同属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对镜子隐喻的“真”的诗学追求 ,是这种相似性的重要原因。但以《秋景》为例看中国诗论的“镜子” ,是虚静、禅静的表现 ,因于情性、本真 ,内蕴群体人本精神 ;而以《秋颂》看西方诗学的镜子 ,典型、灵感的再现 ,寄寓个体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诗论中的"滋味"说对各种体式的中西诗歌鉴赏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名诗《秋颂》历来为众多中外批评家所关注,然鲜有人运用"滋味"说这一品评诗歌的标准来论析此诗。从"滋味"说视阈对《秋颂》进行"情性"、"形美"以及"赋比兴"等方面的解读,可以另辟蹊径来探究此诗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鲁迅的《野草》以浓郁的象征手法展示了一个个奇异的意象。在这些意象中记录着鲁迅心灵的奥秘,折射着他丰富的情感体验。无论是落尽了叶子的枣树,还是那彷徨于无地的影,都已不是一个简单的物象,而是蕴含着鲁迅生命中所体验到的寂寞感、虚无感以及荒诞感等情感特征。  相似文献   

11.
在英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美学”与“性别”形成了一种隐喻关系,这一点在浪漫派诗人济慈的诗作中有最鲜明的体现。济慈本人曾被认为缺少男性气概,而他的诗作也被指认为存在一种“娇气”文风,缺乏力量和魄力。从济慈诗作《无情的妖女》中的骑士入手,考察诗中呈现的三个空间、三种美学与三种男性气质的对应关系,分析济慈“娇气”文风与“消极感受力”创作之间的联系,并结合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历史文化语境,揭示济慈的男性气质焦虑。  相似文献   

12.
尚荣 《金陵瞭望》2011,(28):70-72
“世言酒之所自者,其说有三。其一曰:仪狄始作酒,与禹同时。又曰尧酒千钟。则酒始作于尧,非禹之世也。其二曰:《神农百草》著酒之性味,《黄帝内经》亦言酒之致病,则非始于仪狄也。其三曰: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的现代诗人,闻一多的诗作广泛汲取了中外诗歌的成功经验。《红烛》时代,给闻一多影响最显著、也是最为直接的外国诗人首推济慈。《红烛》集里的诗歌所表现出的独特的审美理想、对自然美、艺术美的执着追求,以及浓丽的艺术风格等都与济慈的诗歌有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4.
威廉斯强调美国"本土"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反对艾略特旁征博引的书卷气很浓的诗风.<红色手推车>是他的意象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从内容、结构、形式三方面论述了<红色手推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周易》对情感不仅有丰富的呈现,而且有深刻的思考。据作为《周易》基本原则的阴阳之道,可将其中所涉及的千变万化的情感状态归摄为“忧”与“乐”两端。《周易》并非只重忧患,亦非仅以悦乐为尚,其所试图达到的乃是一种忧乐既相控摄、又相调适的情感模式,透过这种模式,最终豁显出超越于忧乐之对待的高卓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6.
文学是人类为自己创造的一个精神乐园.可以让欣赏的人得到精神上的享受.而创造这样一个精神乐园的人也是为了逃避现实中的种种无奈,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抚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约翰·济慈就是这样的一个创造者.  相似文献   

17.
在长篇新作《带灯》中,作家贾平凹一边以萤为喻,成功塑造了一个在黑夜中步履蹒跚却依旧带灯独行的乡镇基层女干部的形象;一边又用虱作比,暗指无法得以彻底解决的基层的矛盾和纠纷.带灯,也就是萤,被贾平凹置于中国社会基层现实的中心地带,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折射出了正在变革中的中国农村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对于萤和虱两种小虫的传神刻画使得《带灯》成为贾氏长篇又一厚重之作.  相似文献   

18.
张鑫  王清海 《南都学坛》2002,22(5):66-69
济慈的诗歌理论的宗旨在于极力强调想象的巨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后来的论家无不注意的“消极的才能”之说。其诗歌创作理论的要点就在于能用想象去激情拥抱世间万物,去感受体验、浮想联翩。虽然济慈“命运乖戾”,英年早逝,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浪漫诗人,身上体现出了许多浪漫主义的突出特点。他所强调的美,不仅限于感性上,而且产生于对现实世界的痛苦的沉思中。其诗《希腊古瓮颂》是“消极的才能”的完美的注脚,反映了济慈诗论的美学魅力。  相似文献   

19.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感与感官有关,……凡是感受不到的东西,对美感来说就不存在,”“美感是和听觉、视觉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的,离开听觉、视觉,是不可能设想的。”一个好的作家往往善于捕捉他自己感官接触到的美的事物的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如颜色、形态、声响、语言等等,经过强烈的感情冲动和深刻的理智思索,再将事物的美以及审美对象所引起的作家本人的美感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而唤起读者的共鸣。济慈的《秋颂》便是这样的佳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古代哲理辨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之审美理念;探究济慈的名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哲学意蕴,阐释济慈审美追求的终极意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