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山勇士》是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作品向人们展示了早期华裔美国人在美国的辛酸血泪史。尽管男性在《金山勇士》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但是华裔女性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利用解构男女二元对立的方法,解读分析《金山勇士》中"沉默而反抗"的女性形象,突显女性在种族主义及父权制度双重压迫下的行动和反抗,展现逐渐觉醒中的女性意识,发出女性反抗的声音,重塑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2.
美国剧作家伊芙·恩斯勒的《阴道独白》揭示了女性遭遇的身体政治。文章借助米歇尔·福柯的身体政治理论,分析了女性眼中的阴道形象及女性在两性性关系中的客体地位,剖析了剧中女性对阴道社会文化禁忌的挑战,探析女性身体政治意识的觉醒及其对父权压迫的反抗。指出在父权文化下,女性应敢于拒绝男性话语对女性身体甚至女性自身的塑造与定义,重建主体身份与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3.
张艺谋多部影片中塑造的蔑视传统礼教、反抗封建道德的叛逆女性在银幕上处于主导地位。这些女性在父权社会中是作为物化的符号及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存在,在封闭的生活空间中被父权与封建礼教压抑着。她们渴望生命的自由狂放,靠不断反抗来坚守自我,突破了传统女性形象模式。这些女性形象凝聚了张艺谋的批判精神与沉痛忧郁的人文情怀,及对中国封建社会民族文化的沉痛反思。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在戏剧集《三个叛逆的女性》中,塑造了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等反抗封建父权制度的女性形象,他称自己"对于妇女运动是赞成女权主义的"。事实上,他的"女权思想"充满了矛盾,更多是出自对于女性审美形象的关注。在以经济、文化、教育、思想、社会制度整体构成的整个民国机制下,女性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并导致了男性作家作品中对女性形象的重新塑造以及对女性问题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2003年诺奖得主J. M.库切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饱受迫害与摧残的女性身体形象,借以审视南非殖民统治、父权体制对女性身体的压迫与规训。面对权力机制加诸女性身体的种种规训,库切小说中的女性以身体为僭越工具,通过沉默的身体、疯癫的身体、拒绝凝视的身体和张扬欲望的身体等身体反抗策略,冲破种族、性别的藩篱,开启寻求自我主体的建构之旅。  相似文献   

6.
从女人如何变疯癫这一视角探寻女性身份的迷失。在父权文化和菲勒斯中心主义社会,女人的疯癫与女性身份的迷失有着天然的联系。通过对伯莎·梅森疯癫的剖析,探寻女性身份迷失之谜。伯莎·梅森是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中的人物,是男主人公罗切斯特的原配妻子。作者力图通过分析这个角色的社会背景及其被扭曲的他者形象,展示其被边缘化的轨迹。从这个边缘和失语的人物身上,可以看出男权社会对女人的歧视和迫害,使人们对女性身份的迷失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从而解构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论文通过对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屋顶丽人》的解读来阐释她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本文对莱辛的作品《屋顶丽人》中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的关系进行解读,并结合霍桑的《凝视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在父权统治下,女性的语言符号系统虽然受到了压迫,但却通过身体语言做出了反抗。  相似文献   

8.
美国19世纪女性作家夏洛蒂.珀金斯.吉尔曼的小说《黄色墙纸》与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曹禺的《雷雨》都塑造了遭到父权制家庭残酷压制的“疯女人”形象——“我”与蘩漪。作品中两个“疯女人”不约而同地以疯癫的形式反抗男权中心话语体系,宣讲了在这个“他者”社会中女性的自我主体意识,遗憾的是她们最终都没有突破男性自我的“他者”界定。  相似文献   

9.
许多现当代女性主义评论家把女性作家笔下的哥特作品视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因为它自身有着独特的意识形态和美学特征。通过探讨女性哥特视阈中《呼啸山庄》的三个女性形象,即凯瑟琳、伊莎贝拉和凯西在情节发展中各自不同的哥特式体验,以及其深陷困境、拼死抗争及反抗胜利的情节线索,可以感悟到隐匿在小说巧妙复杂的叙述方式之下女性体验的恐惧、疯癫的根源,及其不朽的文学魅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圣经》与古希腊神话都是世界文学经典,两部作品均折射着父权统治的阴影。依此为据点,就两部经典中的女性形象与地位进行了例证分析,最后指出在两部经典所描述的男权世界中,女性始终处于被压迫、无自由的地位,其形象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她们是父权世界权利与地位争夺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1.
对美国西部拓荒者的描写使威拉·凯瑟被认为是一名伟大的边疆女作家。她在代表作《我的安冬尼亚》中,通过将主人公安冬尼亚与小说中其它女性角色进行比较,成功塑造了一位反抗父权权威的女拓荒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学者都从疯癫、女性主义等角度分析美国女诗人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中的女性榜样缺失、父权文化、理性疯癫等。文章从精神病学、女性主义医学等角度分析作品,认为小说不仅关注女性的个人生活,更揭示了当时女性背后的冷战政治,以及作者对帝国冷战政治的担忧。的确,西尔维娅·普拉斯是一位真正的文化大师。  相似文献   

13.
《汗水》是佐拉·尼尔·赫斯顿早期的一则优秀短篇小说,作品描述了一对黑人夫妇之间的冲突。小说不仅叙述了在父权社会统治下一位黑人女性的自我觉醒、反抗和胜利,更加反映了白人对黑人同化与压迫的胜利。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助女性主义"妇女形象"批评方法分析《威尼斯商人》,发现莎士比亚塑造的女性形象并不是女性主义批评家们所批评的男性笔下两个极端类型:好女人,坏女人;相反,他塑造了反传统的、具有现代思想的女性。同男性形象相比,女性处于主动、中心地位而男性则处于被动、服从地位,因而打破了父权中心,解构了父权社会对妇女的界定,指明了莎士比亚的女权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5.
《弗兰肯斯坦》中女性形象丰富、寓意深刻,折射出这部作品所蕴藏的玛丽.雪莱极具洞察力的、极具远见性的女性观,其中包括对十九世纪初西方女性的生存状况、女性的奴化与反抗意识以及对女性出路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6.
王尔德在《莎乐美》中,塑造了奔放热情,具备浓厚唯美主义色彩的莎乐美形象。以田汉为代表的中国剧作家,将莎乐美改造为艺术的代言人,与传统和因袭决裂。中文话剧《莎乐美》成为新罗曼主义精神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标志,开启了中国唯美主义的先锋。与此同时,作为“文学研究会”一员的李建吾的作品,更多受到辛格等人的影响,描写下层妇女的苦难生活,突出“母亲们”面对艰辛命运的抗争,集中刻画民众的生活状况。从莎乐美到流泪的母亲的转变,反映出中国文学在借镜爱尔兰文学形象的同时,注重自身的民族性,与时代氛围、话语主体相契合,把女性声音逐渐纳入民族国家的话语之中。   相似文献   

17.
从卡伦.霍妮的人格理论来解读《黄色糊墙纸》中的女权主义思想,可以看出,吉尔曼诟病父权社会的动因与她童年时期因为缺乏关爱而形成的基本焦虑息息相关。在很大程度上,基本焦虑造成吉尔曼对男性极其敏感、忧虑,并驱动她走向反抗父权之路来合理化内心焦虑。在某种程度上,小说中的叙述人也对建立亲密关系感到焦虑,她靠过度压抑自己来获得安宁,却让愤怒爆发,最终只能借想象性的胜利抗争来保护自己,从而走入疯癫。这可能就是小说创作以及叙述人最终疯癫的深层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18.
夏洛特·勃朗特及其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以自强不息、追求平等独立、叛逆传统和反抗父权的女性形象的姿态呈现于我们面前.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她们多是贤慧的妻子或孝顺的儿女.本文旨在阐述夏洛特·勃朗特道德品行中传统的一面,还原其传统女性及孝顺女儿的形象.  相似文献   

19.
《钟形罩》是20世纪中期美国女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长期以来,众多学者从疯癫、女性主义等角度分析文本中的女性榜样缺失、父权文化、理性疯癫等。然而,综合这些主题探讨该小说,会发现小说中构建的正是独裁、专制的权威帝国形象,帝国权力的扩张和支配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女性“疯癫”症候袒露的是男权社会的痼疾,是女性以异端的身份来表达个体生命在生存焦虑的压抑下的激烈反抗,是女性为了避免被吞没保护自身存在的一种极端方式,因此它是女性自我意识的体现。“疯癫”的形成既来自外部环境男权社会的压抑,又来自因女性主体性缺失而造成的男性依赖和内心指令的强迫,“疯癫”成为女性反叛的悲剧性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