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对上古时期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等都有直接反映。它不仅是后世诗歌体的发轫之作,更是一部反映先民生活的百科全书。通过对《诗经》的解读和研讨,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诗歌发展史的本体特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发现并体认先民们的智慧与能力。  相似文献   

2.
就古今有关“歆”字释义、断句、神话与现实、《毛传》与《郑笺》、履迹而生考据混杂等诸多问题进行清理、研究、论证 ,确立诗作者以科学思维处理神话传说的论点 ,意在为经学研究课题迈入新领域投石问路。  相似文献   

3.
《诗经·大雅·民劳》的主旨迄今主要有四类观点。之所以产生这四种不同的观点,根源就在于历代学者对诗中的"小子"一词以及诗文本内在逻辑的理解有不同。通过综合考察诗中"小子"一词的含义与诗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得出两点结论:一、诗中的"小子"不是指代周王,而是指作者的同僚。二、作者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同僚的殷切期望。  相似文献   

4.
<正> 《诗经·鄘风·鹑之奔奔》是一篇两章章四句的小诗。历代学者对此诗的分歧,主要在于“刺卫宣公”或“刺卫宣姜”的差别。当代学者比较公认的意见是“刺卫宣姜”,也有另作新说者,我们认为“刺卫宣公”之说可信。先看原诗: 鹑之奔奔,鹊之强强。人之无良,我以为兄。鹊之强强,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斯"有动词、代词、连词、语气词和词尾等多种词性及词义和语法功能."名+斯"、"谓+斯"、"彼+谓+斯"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者","数+斯+名"结构的"斯"相当于指示代词"其","螽斯羽"等"斯"功能同连词"之".因文字假借和语法演变,"斯"字被借作指示代词,指示代词进一步向连词、语气词和词尾发展.<诗经>中不同词性的"斯"分别和先秦汉语虚词"之"、"其"、"者"、"然"等异词同义.  相似文献   

6.
"而"在<诗经>中共出现57处,有代词、动词、语助词、连词、词尾等多种用法,详细分析"而"在<诗经>中的具体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经>以及先秦的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7.
1.1 《诗·大雅·桑柔》:“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劉,瘼此下民。”毛传:“菀,茂盛貌。旬,言阴均也。劉,爆烁而希也。瘼,病也。”《尔雅·释诂》和毛传的这个释义是把“劉”看作“剥落”的意思。我们认为这个释义不确。我们对《诗经》中由动词“采”组成的结构的用例进行了统计,共得52例。除此用例外,其余51例都是述宾结构,宾语是表植物名称。那么作为述宾结构的“捋采其劉”中的“割”,电该带表植物名称的宾语,而不该带“爆烁而希”这种意义的宾语。  相似文献   

8.
《诗经·大雅·生民》与彝文古籍《彝族祭谷神词》在许多方面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两者之间有内在联系,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诗经·大雅·生民》简介;二、《生民》后稷神话与彝族神话比较;三、《生民》与《彝族祭谷神词》的比较;四、彝族族源与氐羌的关系;通过《诗经·大雅·生民》与彝族至今保留的《祭谷神词》比较,笔者认为《生民》是古代西北氐羌民族的农业祭祀歌。  相似文献   

9.
“将”在《诗经》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象声词等多种词性,通过分别阐述它们在句中的词义和用法,考证“将”的本义,并探讨了它的本义和其它义项间存在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诗经>是先秦时期重要著作,是西周至春秋时期重要的语言材料,对于研究当时的语法现象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章以<诗经>中全部"以"字用例为基本材料,对全书中"以"字的用法作定性、定量的考察分析,试图描绘<诗经>中"以"字的语法面貌,为研究虚词"以"的用法及变化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1.
汉语训诂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 ,近年来传统方法正在复兴 ,而新方法也层出不穷。将汉藏比较用于训诂学 ,对早期汉语文献的解读是一条新路。文章用汉藏比较的方法对《诗经·大雅·生民》中若干词语进行训释 ,其结论有的支持了传统的说法 ,有的则向传统说法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相”在《诗经》中的六种意义,对“相”的“本质”义提出了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13.
人们在研究史诗之时,往往把《诗经·大雅》中的《生民》诸篇列入史诗研究的范围。但是它们为什么没有形成真正的史诗呢?主要原因有三:西周"分土分侯"的宗法制度阻碍了长篇史诗的酝酿和产生;古代西周之地多是部落、部族相互侵扰争霸争雄之地,尚未形成一个共识和统一的文化意识;古代周族人没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神话,因此,不可能创造出英雄史诗和长篇创世史诗。  相似文献   

14.
在<诗经>中,"薄"字句多次出现,但向来注释各异,不曾有过的诂.我们通过对<诗经>的"薄"字句式的全面考察,并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发现闻一多、高亨注释较为精确薄与"迫"通,可训为"赶快,立即,马上"之义.而<方言>由于其为训诂专著,释义概括精炼,其所释"薄,勉也"正是闻一多先生以及高亨先生的立足点.  相似文献   

15.
16.
"斯"在诗经中共出现94次,有代词、助词、语气词、动词等多种用法,详细分析"斯"在<诗经>中的具体用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诗经>以及先秦的文献典籍.  相似文献   

17.
一种传统的观点是,《诗经·大雅》中的《生民》一诗与《公刘》《绵》《皇矣》《大明》等四篇构成了关于周人开国前历史的系列史诗。基于此,不但后稷是周人的始祖无疑,即《生民》一篇的史料价值也得以与其他四篇相提并论,认为每一篇都在同样可信的程度上代表着周朝开国前历史的一个特殊里程。 可是,如果我们暂时忘掉成见,细读这五篇作品,就不难发现,与其它四篇相对比,《生民》一诗所反映的周人与后稷的关系未必完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人的时间意识萌生于何时,已难以详考,但《诗经》中的时间概念已十分清晰,诗人的时间意识已经觉醒。《诗经》中的时间概念,一种是以日月年等历法时间表示,另一种则以星象、物候及空间转换等隐性的方式表达。节序的敏感与诗之情思紧密相联,成为《诗经》激荡人心的力量之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诗经》中"斯"进行穷尽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用法的不同逐条归类,并试图解释各用法之间的发展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20.
《诗经·豳风·东山》一诗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史料价值,行文通俗流畅,不甚艰涩;但是,其中也有难懂的字。比如,第一章中说:“(?)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其中有一个“烝”字。第三章中说:“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其中也有一个“烝”字。这两个“烝”字的词性和词义就不大容易认识。现代各注本对这两个“烝”字的解释分岐较大,就是某一个注本,也往往罗列几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