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资本论》不是传统意义的经济学著作,也不是传统意义的哲学著作,而是马克思意义上的真正的"历史科学",它通过资本与财富的运动与发展,全方位地揭示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揭示现代社会的运动发展规律。它的真正的思想核心是马克思的现代史观。在马克思的现代史观与马克思的人类史观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把马克思的现代史观看做马克思人类史观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反对离开现代史观对人类历史作抽象研究。不仅如此,我们还必须把马克思的现代史观看做马克思人类史观的最高表现,是最真、最活的历史唯物主义,因为正是在这里才真正体现着马克思哲学的时代性和人民性。离开了现代史观,我们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因而从一般唯物史观上升到马克思的现代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革命,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化、大众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资本论》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超越是一种哲学超越或存在论超越,《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的新哲学。这种新哲学建立在对"哲学的两个耻辱"反思的基础上,成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出发点"此在",其所共在的世界依旧是抽象的、无区别的生活世界,从而决定了海德格尔的解决方式只能是一种诗意的形而上学救赎。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现实的个人,是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个人。因此,其所在的世界是一个生产关系的世界。这样,马克思就把人类的解放诉诸生产关系的改变,其存在论也就突破了形而上学的束缚,成为一门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即作为"现实的历史"的存在论。这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所开辟的哲学道路。  相似文献   

3.
柯亨在《自我所有、自由和平等》一书中,批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剥削理论和社会理想是建立在与自由主义同样的"自我所有理论"的基础上的。以《资本论》中的所有权理论为依据,从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承认自我所有权、自我所有权同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的关系、自我所有权的超越与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及其实现条件的设想三个方面对柯亨的"马克思批评"进行批判性反思,可以发现柯亨对马克思的这一批评是建立在对《资本论》的误读和偏见之上的。这不仅表明柯亨已从"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转到了"后马克思主义"立场,而且从反面证明了《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意义和当代价值。《资本论》的所有权理论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坚持科学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原则,在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法权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对其作了历史的批判。其核心内容,就是通过对"劳动力商品"的分析展开的对所谓劳动所有权的批判。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商品生产的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这一核心思想与"从生产出发超越生产"的"生产超越逻辑"一起,构成了《资本论》最核心的观点。两者的统一就是马克思关于"自由王国只能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但又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的思想。柯亨"后马克思"转向的这一教训,从反面再一次告诫我们:在后冷战和资本主义全球化时代,马克思的《资本论》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其所有权理论仍然是对包括新自由主义在内的各种资产阶级法权观念和意识形态进行政治哲学批判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4.
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资本论》哲学思想的出场路径.恩格斯晚年阐发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丰富内涵,完善了资本主义形成史,坚持并发展了《资本论》基本观点.这一理论工作既是理解马克思思想特别是《资本论》哲学的重要依据,又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有力补充,是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资本论》建立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学赵瑞政《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工人阶级解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最根本的理论根据,它的科学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为世人所认同。从社会学角度研究《资本论》为再现和挖掘它的价值开僻了一条新途径,不仅是对《资本...  相似文献   

6.
张雷 《太平洋学报》2010,18(1):12-18
《资本论》包含着大量的经济伦理方面的思想,尤其是关于经济正义问题的思考。从"物的人格化"到"人的人格化",体现着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人文关怀;"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命题,为马克思倡导的经济正义观提供了现实路径。《资本论》所体现的经济正义观是现实的、革命的,有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品格,对我国经济正义的建设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我们找不到“经济效益”这个概念,但有关经济效益的思想却随处可见,甚至可以说,《资本论》就是一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效益问题的专著。研究《资本论》中的经济效益一般和经济效益特殊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经济效益的一般原理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主要研究了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效益。在研究的过程中,也揭示了适合于各个社会形态的经济效益的一般原理。  相似文献   

8.
立足时代问题,用马克思本人的方法重读马克思,用《资本论》本身的方法呈现《资本论》的当代价值,对推动马克思哲学与《资本论》走进当代、走进城市社会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紧扣时代主题,努力解答时代重大问题,是马克思哲学及《资本论》的根本方法论特质.城市化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城市哲学是社会发展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新领域.《资本论》对城市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资本论》处理概念与对象关系、概念史与社会史的策略,对城市哲学形成合理的概念与概念群具有方法论意义;《资本论》对时间与空间、历史性与空间性关系的处理,对城市哲学确认合理的历史观具有方法论意义;《资本论》对精英主体与世俗主体关系的处理,对城市哲学形成合理的主体性原则、价值立场具有重要意义;《资本论》处理不同理论、思想之间关系的策略,对城市哲学处理城市批评史与城市发展史的关系,探索面向生活和未来的城市智慧具有重要启发.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学说,是在写作《资本论》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学说的完整的科学表述,是一八七五年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因此,《哥达纲领批判》所阐述的理论原理不是孤立的,它同《资本论》的整个思想体系紧密相联,是《资本论》的思想理论体系的必然结论。按照生产决定分配的原理,《哥达纲领批判》所说的按劳分配是由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生产决定的。而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生产的社会形态的科学预见,只有联系到《资本论》的有关论述才能搞清楚。并且也只有搞清楚马克思的这个科学预见,才能说清《哥达纲领批判》所说按劳分配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主要著作,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人的共同著作。恩格斯不仅对《资本论》第二、三卷的编辑和出版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且对《资本论》全书的创作,以及对《资本论》的传播、捍卫和发展都有着伟大的贡献。实际上,恩格斯是《资本论》创作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的完成者。本文拟从下列几个方面探讨恩格斯对《资本论》创作的贡献。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政治经济学,才使政治经济学发生革命。《资本论》的创立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1.
王燕 《学术交流》2006,(10):177-179
文学现象是社会现象的反映。规律性的社会现象的出现虽然会因国家、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而有迟早之分,但它不会违背规律形成空白。因此,从世界范畴看,19世纪俄罗斯贵族文学时期以奥涅金为代表的“多余人”群体形象的出现并非一个偶然的文学现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立足于“多余人”形象的一般特征和基本性质,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多余人”形象绝非俄罗斯文学的专利,早在11世纪的东亚文坛就已浮现出了一位颇具“多余人”特质的早期文学形象———光源氏。  相似文献   

12.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小说大师,沈从文的创作始终独树一帜。他所精心营造的湘西世界犹如一个与世俗社会相对立而存在的世外桃源,感染了无数读者。这个澄澈优美的世界是沈从文审美理想的具体化,寄寓着他的人生理想和文学审美观,并且在创作中通过自然美、风俗美、人性美等几个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马汉钦 《唐都学刊》2004,20(6):117-120
"神与物游"的源头在老庄哲学。老庄对"道"的终极追求是"神与物游"的思想基础。刘勰从创作论的角度对"神与物游"作出了创造性的阐释,使意象创造理论开始趋于完备,从而为意境理论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4.
薛绍斌 《学术交流》2003,1(1):52-55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 ,其主要表现是生产活动全球化、国际贸易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世界金融市场急剧膨胀等方面。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有双重作用 ,利弊同在。世界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赢和共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放 《学术交流》2001,(1):110-115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须从既往的历史积淀中反求诸己.过去我们没有把全世界读者看作是"服务对象".对外国平民百姓来说,并不都是因为意识形态不同而拒斥中国文学,主要还在于我们的作品所描写的内容和题材,是否具有更广泛的全人类性,是否能让他们通过观赏文艺达到一种相互了解和心灵沟通.当前文学失序的状态和创作群体的多极化、多元化,是这种大视野的"全民文艺"观的明证.也是文学大获发展的一个非常好的契机.文学批评的政治标准可以简化为一种法律,如作家所写的题材和内容不违法,艺术性就上升到衡量该作品标准的第一位了.我们要求文艺作品的最高境界,是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当这种最高标准难以达到时,一种急功近利的捷径,常常代替艺术创造的艰苦努力.今天有些作品"思想大于形象",主题设置模式化、概念化,迷信"题材决定"论,重思想型写作而轻艺术型写作,都可能与受"政治标准第一"的曲解和误导有关.  相似文献   

16.
杨毅 《创新》2007,1(5):62-66
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着人们在价值层面上对于建构世界新秩序的一种追求。它的实现不但需要国际关系民主化为其提供程序上的支持,更需要相应的制度保障来使之成为可能。而国际制度由于能够在特定范围内加速制度内的信息流动,促成了不同层次的国际合作的实现;并通过提供必要的公共物品以实现全球事务治理的有效途径,大大降低行为体国际交往的成本,保持了国际关系的连续性,从而能够从制度上为和谐世界的构建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7.
虚拟世界的出场使人们进入一个全新的生活世界,由网络所支撑的虚拟世界已然成为国际社会诸多领域和行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平台。但网络中虚假信息、欺诈等非诚信现象屡屡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其主要原因在于功利主义思潮的网络蔓延及网络的虚拟性使一些网民诚信缺失、相关法律法规滞后、网络技术自身缺陷及管理机制的不健全等。基于制度伦理学的视域,从根本上治理网络非诚信问题,必须既注重网络诚信伦理规范的践履,又注重网络诚信伦理的制度化,使诚信的内指形式和外指形式相统一,以构建互联网诚信公德。  相似文献   

18.
张学广 《唐都学刊》2004,20(6):90-94
基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于机械世界观的新世界观已在现代世界逐步形成。这种生态世界观逐步引导人类思考新的现实发展路径,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并处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因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关键在于以生态世界观全面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9.
感性世界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渝生 《求是学刊》2000,1(5):35-39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的超越,集中表现为对单纯思辨传统的扬弃。感性世界理论的明确阐释,冲破了理性世界的束缚,实现了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回归,从而为新唯物主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立足于对感性世界理论的理论内涵的分析,揭示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成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伏漫戈 《唐都学刊》2006,22(2):69-72
人情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重要流派,《红楼梦》代表了人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因此脂评的骂世、醒世主要围绕人情世态借题发挥。脂评发扬了前人借评点小说伤时骂世的批判精神,从多方面对人性的弱点、丑恶的社会现象,给予嘲讽和鞭挞;同时,作者又怀着救世的良苦用心,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诫世人应该弃恶从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