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集体越轨行为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法轮功现象便是典型的集体越轨行为。法轮功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很值得我们深思。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弄清法轮功,理论界尤应担此重任。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将法轮功看作一种集体越轨行为,并且试图以此为出发点,来研究一下我们国家当前的集体越轨行为。一、法轮功现象与集体越轨行为越轨行为或越轨是指偏离或背离一定社会规范的现象,依据其行为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人越轨和集体越轨。所谓集体越轨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活动所产生的偏离或背离社会规范的现象。较之个人越轨…  相似文献   

2.
越轨是对规则的违反,越轨的产生具有必然性,因为规则具有变动性、外在主体总是具有控制意图和个体内在的趋利性等因素的存在。越轨并不总是消极的现象,它也具有正功能,它可以明确规则的目的和要求、暴露旧规则的不足、推动新规则的建立和引导社会变革。正确认识和评价越轨的正功能,对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越轨行为的教育管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民越轨现象已成为我国社会一个相当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失范、越轨文化的习得、社会控制的弱化等原因,导致农民越轨行为泛化,集体越轨行为增多,农民越轨行为呈现“现代型”特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越轨问题,应该提高农民合法致富的技能,拓宽农民致富路径,加强农民的再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同时还要加强对农民的社会控制,对闲暇生活、娱乐场所的管理。  相似文献   

4.
后乡土社会"越轨共同体"行为具有越轨类型多样性、越轨目的趋利性、越轨行为传染性、越轨扩散阶段性、越轨群体亲缘性和越轨行为组织性等特征.特有的乡村社会背景、村民思想观念和群体心理效应推动着越轨肇始者的首次涉足、早期越轨追随者的零星出现到最终后期越轨追随者的大量涌入.我们需要通过树立健康的经济发展理念、优化乡村发展模式、完善正式控制手段、挖掘民间控制资源、善用乡村宗族文化和重拾公共道德义务等方法,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外在遏制和内在遏制全方位预防越轨行为的生成、扩散和爆发.一旦发现乡村已经爆发"越轨共同体"行为,各个部门要群策群力、发挥各自职能,以"优势视角"理论指导乡村重建工作,帮助乡民摆脱越轨文化的浸淫,注重发挥刑事法律实效,从而修复支离破碎、千疮百孔的乡村.  相似文献   

5.
"手段性越轨"是我国转型时期越轨行为的一种重要表现.这种以"非法谋利、非法致富"为特征的越轨行为,恰恰表明社会规范自身有了某些缺陷规范间的冲突、规范的弱化以及规范的乏力,使得社会规范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导致手段性越轨的频繁产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少管所及工读学校越轨流浪儿童就自己社会支持情况评价的调查发现,流浪儿童的社会支持水平与社会支持主观感受水平明显较低,但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支持网络匮乏、家庭支持脆弱,使得这些儿童被排斥在社会支持之外,难以获得成长必需的物质、情感关怀,尤其家庭支持的缺失易使流浪儿童产生越轨行为。因此,对流浪儿童越轨行为的预防和矫治需要社会工作者、儿童保护机构、社区多方介入,将提高家庭支持度作为重点,给流浪儿童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料、安全保障、心理咨询等服务,形成以越轨流浪儿童为中心,以社会工作者为纽带,家庭、学校、社区多方协同作用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7.
失范是规范体系的结构病态,包括规范不自洽、规范不完整、规范不明确、规范不稳定、规范不相容等情形。相对于不同规范所具有的不同的社会重要性,失范也有程度差异。不自洽、不完整、不明确、不稳定、不相容的规范愈为重要,失范现象也就愈为严重。失范不等于越轨,但又与越轨有一定关系。不论某个特定社会是否存在着失范状态,越轨行为都可能发生。但是,在社会的失范状态中,更容易滋生越轨现象。越轨作用于社会秩序,又使得社会秩序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受到损害,即导致失序。为了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应当首先努力避免出现失范状态;而当失范状态在某种情况下成为不可避免时,则应当尽量控制其范围、烈度,以尽量减少越轨或减轻失序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越轨一词是指违反规章或他人的期望、而引起非议或惩罚的行为。在六十年代以前,对越轨的研究,主要是关于越轨行为的性质和根源,以及有关越轨者的特征;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病理学”以及解决犯罪和少年犯罪、吸毒成瘾、卖淫、流浪、不合法的性行为等社会问题上。勒默特(E.Lemert)在一篇论文(参阅《社会病理学》,1951年)中区分出主要的越轨和次要的越轨:前者是引起他人非议的个人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性质和社会反应的后果。对次要越轨的研究则注重下列问题:1.一个被判定为越轨者的人对自已这个称号的反应如何?2.他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群体在壮大,他们的越轨行为也不断凸显并成为当前社会治理难题.针对越轨农民工复杂而嬗变的社会心态,其矫正治理既要正向发挥市民、传媒、政府等的帮扶作用,以营造健康社会环境平衡他们的心态;又要将农民自身的传统观念与当前城市文明相融合,积极培育其现代人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通过调适与恢复治理最终提升越轨农民工的社会归属感,从而维护社会心态的健康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社会心理失调与主体行为越轨现象朱玉坤社会心理失调与主体行为失范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当今社会变革中越轨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突出的症结所在之一。本文就此略述管见。一社会心理的自发性、不确定性特征,往往以社会成员的感情、情绪、需要、动机、欲望等外部知觉为外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