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秦国始终未行过分封,似乎已成定论。作《文献通考》的马端临便云: 秦爵二十等起于孝公之时,商 鞅立此法以赏战功。按古之所谓爵 者,皆与之以土地,如公、侯、 伯、子、男以至附庸,至孤卿大夫, 亦俱有世食禄邑。若秦法则惟彻侯 有地,关内侯则虚名而已,庶长以 下不论也。……盖秦之法,未尝以 土地予人,不待李斯建议而后始罢 封建也。  相似文献   

2.
浏阳李别樵先生。嫥心文字之学。几三十年。昨以所著书。曰文字学变迁之概要。曰正俗字辨。曰说文部首均语注释。曰说文释小。曰编馀数种示我。孟其因得稍稍展读。于编馀具述古今醇驳之界。以为凡物皆可于文字中求之。昔章实斋以诸经为史。今别樵则以文字为史。读书得间一也。于是相与坐论。各有然疑。如正俗字辨以子籀文作■。俗因之作崽。与余所见。不期而合。余以为古者子与男有别。故列爵五。曰公侯伯子男。公一位。祖父也。侯古文作天。会意。即承家之子。名已定。故次于公。伯  相似文献   

3.
爵位为商周时期天子以下的五等禄爵,即公、侯、伯、子、男.<春秋经>中记载吴君寿梦及其后历代吴君爵位为"吴子".<史记>记载西周初年,吴五世周章受西周朝廷"封之",后世学者注为"武王追封为吴伯,故日吴太伯."<史记索隐>引<国语>则说,"吴本伯爵也".春秋后期吴国君寿梦时,晋"联吴制楚"后,吴国与中原列国通好.在吴与中原列国国君晤面的外交场合,<春秋经>记载中原列国国君爵位时,却不记吴国君爵位,且多用模糊吴爵位的"会吴"及"会""吴人"等记之.<国语>记载关国君夫差在黄池盟会与晋争霸时所说的"孤欲守吾先君之班爵,进则不敢,退则不可",表明了夫差对吴君爵位"吴子"的不满,而这一时期发生的"吴来徵百牢"事件,既反映吴国君夫差以极端形式表现对出吴君爵位排次较后的反弹,同时也表现出对中原文化及其礼制的不满.  相似文献   

4.
<正>1"名正言顺"问题的缘由"名正言顺"出自《论语.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汉英对照.文白对照.四书》中杨伯峻对这一段的白话文翻译是:"子路说:‘卫国  相似文献   

5.
<正> 我读先秦史,发现无论是古代文献或是今人著述,在讲到周初分封时,大都对其主要封国的名称的由来避而不谈,偶或涉及,亦语焉不详,且殊多牵强。笔者不揣谫陋,兹将治学过程中缀辑所闻,胪列出来,以就教于读者。一、宋国名称的由来《史记·宋微子世家》说:“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启)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国于宋。”宋国都于商邱(今河南商丘市),是商人的老根据地,自契孙相土即迁此。《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  相似文献   

6.
《诗经.鲁颂.泮水》是一首祭祀颂歌,描述了僖公在泮宫祭祀先祖周公之事,并通过比兴、铺陈、反复、夸饰等修辞方式,极力颂扬周公征伐淮夷之功、教化民心之德。因周公辅佐成王、征伐淮夷、安抚天下的文治武功,祭祀时得以用天子之礼,故鲁国作颂称扬其功,告于神明,正如《毛诗序》所云"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相似文献   

7.
<正> 一、古汉语词汇研究中的"举例法"中国的词汇研究,传统的便是训诂学.它的起源一直可追溯到先秦.如《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韩非子·五蠹》:"自环者谓之厶,背厶为公."《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观其方法,在训诂学上有所谓声训、形训、义训之别.上面《周易》之例为声训,《韩非子》之例为形训,《左传》之例为义训.这三种方法皆为后世所继承.但严格说来,声训和形训还可称为是一种研究方法,因为它们是从语言的声音和文字的形状去探求词义(是否正确姑且勿论);而义训,却不过是一种解释方式而已,是不能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来使用的.它充其量不过是解说  相似文献   

8.
<正> 《论语》一书中提到的人物,大部分有史籍可考,一部分则已无从查考。也有一些人,介乎两者之间,在史籍中若隐若显,要化一点功夫,才能考证出他们的某些生平事迹和思想面貌。这样,对研究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会有帮助。例如子桑伯子就是这样一个人。《论语·雍也》篇有一段记载:“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太)简乎?’子曰:‘雍之言然。’”这里的子桑伯子究竟是何许人?清以前注《论语》的人多语焉不详。刘宝楠写《论语正义》,把有关子桑伯子的史料加以集中,此人的事迹才稍见端倪。  相似文献   

9.
北魏国家实行的开国爵是可以受封食邑的实封爵。北魏国家使受封开国爵者获得的食邑数量与爵位等级结合在一起。不过,由于开国爵的等级不同,结合的方式存在差异。开国乡男、开国县男等级可以确定固定数量的食邑;开国县子、县伯、县侯、县公等级只确定受封食邑的上、下限数量;开国郡公等级则只有受封食邑的最低数量的限制。北魏国家可以增加受封开国爵者的食邑数量,并使食邑数量的增加也与爵位等级联系起来,进而更明确体现食邑封授具有奖赏功劳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经·鄘风·鹑之奔奔》只有两章,每章十六个字.因倒句为韵,两章只有一个字(兄与君)不同.原文录下:"鹑之奔奔,鹊之疆疆.人之无良,我以为兄.鹊之疆疆,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本诗写的到底是什么呢?《小序》说:"《鹑之奔奔》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清人庄有可《毛诗说》云:"鹑之奔奔,刺公子顽蒸君母也,为惠公之言".传统的看法:这首诗是卫惠公所写的.卫惠公是卫宣公的儿子,年纪轻,眼看着哥哥公子顽和母亲宣姜搞腐化,因作诗刺之."人之无良,我以为兄",传云:"良,善也.兄、谓君之兄."笺云:"人之行,无一善者,我君反以为兄.君谓惠公."又"人之  相似文献   

11.
《荀子·儒效》明言:"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作心),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可是,唐儒杨椋在其《荀子注》中却说:"以浅持博,谓见其浅,则可以执持博也.先王当为后王,以古持今当为以今持古,皆传写误也."清儒卢文绍对杨注没有怀疑,只是补充说:"'以一持万'元刻作'以一行万',《外传》同,本书《王制篇》亦同."清人刘台拱也赞同杨说"先王当为后王",并进一步补充说:"后王谓周也",但他却不赞成杨注"以古持今当为以今持古"之言,说:"以古持今亦谓以文、武、周公之德持今世,杨谓当为以今持古,  相似文献   

12.
谈注解     
<正> 注解起源约是《春秋》"三传".汉代注解《五经》,起初也叫传.后来才叫注."盖传者,转也,转授于无穷.注者,流也,流通而靡绝." (《史通·补注》)传与注意义相同,都是把文章加以解释,使读者容易明了.此外还有:解、释、训、诂、故、述、说、音、笺、章句、索隐、正义、音义、解诂、训故、诂训等名称.书中有:作者自注,他人的注,还有给注再加注的疏和疏证、笺证等等.注解的名称多,式样也多.这里只说编辑史料的注释,大体有如下几种:一、以原文为题、撰写记事文章.如《春秋》言简意赅,用几个字记述一件历史大事.隐公元年郑国一场内乱,《春秋》只用"郑  相似文献   

13.
(一) "许洁儿,请你回答一下这道题." 这已经是洁儿第N次在老班的课上会周公了.她蒙蒙□□地睁开眼睛,然后发出不满的抱怨:"是谁啊?这么吵."  相似文献   

14.
《屈原列传》说:"屈原者,名平."可是《离骚》中又说:"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自古注者,率以屈原的名和字讲说,虽有小名小字、笔名的解释,乃是以今释古,想当然的说明.我认为关键问题在上句"肇锡余以嘉名","名"旧解作人名,大误.按名,美誉、嘉奖的意思.《札记·表记》"先王谥以尊名",注:"名,声誉也."《荀子·正名》"无势列之位,而可以养名",注:"名,令闻也."令闻意即声誉.《卜居》"将游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早期几个重要历史问题的真相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左传》中有一件很不寻常的记载 ,其文如下 :   (昭公十七年 )秋 ,郯子来朝 ,公与之宴。昭子问焉 ,曰 :“少氏鸟名官 ,何故也 ?”郯子曰 :“吾祖也 ,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 ,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 ,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 ,故为水师而水名。大氏以龙纪 ,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挚之立也 ,凤鸟适至 ,故纪于鸟 ,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 ,历正也 ;玄鸟氏 ,司分者也 ;伯赵氏 ,司至者也 ;青鸟氏 ,司启者也 ;丹鸟氏 ,司闭者也。祝鸠氏 ,司徒也。鸠氏 ,司马也。鸠氏 ,司空也。爽鸠氏 ,司寇也。鹘鸠氏 ,司事也。五鸠…  相似文献   

16.
今日中国人通用的"民主"概念,意蕴为"多数人的统治"、"人民的权力","人民行使权力共同治理国家",等等.这是中国近代新学家在意译英文Democracy时利用汉语固有单字组建的新词.本来.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也出现过"民主",如《尚书·多方》说:"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说:"赵盂将死矣,其语偷,不似民主."但这些句式里的"民主"是"民之主"的简称,意指"统治者".与Democracy的含义大相径  相似文献   

17.
在历来评论李白的文章中,人们十分赞誉李白对贵族的"轻蔑"态度.其中最有代表性者,如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曰:"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看来,李白连天子也不放在眼中.任华在《杂言寄李白》中则说:"平生傲岸,其志不可测.数十年内为客,未尝一日低颜色.八咏楼中坦腹眠,五侯门下无心忆."足见李白真是"平交王侯"不屈己、不干  相似文献   

18.
荀子的学说,具有评判百家之言的综合倾向。这种倾向正反映当时为实现一个统一的大帝国造舆论的需要。荀子的伦理道德就是适应这种形势而产生。荀子对道德的作用、道德行为的评价以及道德修养等问题作了不少精辟的论述,也是一份宝贵的遗产。伦理道德的“源”与“功”关于道德来源问题,先秦诸子的看法是不同的。孔子认为.道德来源于天命,谓“天生德于予”。孟子继承这种观点,在《孟子·告子上》中提出了天爵和人爵的说法:“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皆人爵也。”  相似文献   

19.
一、秦有七都 <辞海>"秦雍城遗址"条曰:"从秦德公元年(西元前677年.下略"西元"二字--引者注)至献公二年(前383年)在此立都达二百九十四年."不惟遗漏泾阳、栎阳二都,而误多雍城为秦都之时达40年之久,且德公元年至献公二年实为295年,盖撰者不知计年数之法,为两数之差加一.  相似文献   

20.
1936年4月18日,陈寅恪读完沈兼士寄来的论文<"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复函赞道:"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中国近日著作能适合此定义者,以寅恪所见,惟公此文足以当之无愧也."此说今人多认为悬的过高,其实清以前历代文献总共不过2万余种,下死功夫,读完并非难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