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胡同里一起长大的孩子都叫发小,我与树根真是系屁帘时一块和泥,一块抓土攘烟长大的。他母亲我叫刘婶,和我母亲一起挑活。树根是刘婶的跟屁虫儿,刘婶不能把他一个人扔家里,正好,我俩有伴儿了。  相似文献   

2.
北京的胡同     
鲁忠民 《社区》2001,(1):50-51
胡同是构成北京风情、京味文化的基础。 什么是胡同?胡同就是老北京的街巷。过去所说的胡同,一般还包括街、巷、里、道、坊、市、口、条等不同的叫法。以后现代交通工具不断出现,不少道路在胡同的基础上越修越宽,胡同开始专指小街小巷了。为啥叫胡同,众说不一。其中40年代有本书叫《北京地名志》说:“在蒙古,比村大的部落就叫胡同”。有关专家指出,胡同确是蒙古语。也就是说,胡同是从元大都时叫出来的。 北京城到底有多少条胡同?老北京人会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无名的胡同似牛毛。”北京的胡同形成于元、明、清三个朝代。据明代人记载:明朝北京有街巷胡同629条,加上郊外的总数为1170条。1944年的统计,当时北京共有胡同3200条。到了1982年,北京旧城四区的胡同有1159条。到2000年  相似文献   

3.
谢老爷子家可谓是我们毡子房胡同的大户人家了,说其大户, 是因为谢老爷子乃京城闻名的花仙、花圣,尤以养菊花出名,满院子姹紫嫣红;逢到赏菊观花之日, 必定有园林局的“上海”或“伏尔加”小轿车来接,谢老爷子亲和,永远是还没听见他说话呢,就见一脸可掬的笑容,灿烂地迎上前来,先  相似文献   

4.
胡同情趣     
我是从小在北京东城区小细管胡同里长大的,这个胡同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南宽北窄、曲里拐弯的小胡同,胡同南接什锦花园,北通魏家胡同。我家住的9号院是胡同中间偏西的一个大杂院,  相似文献   

5.
李明 《北京纪事》2010,(9):108-109
这位四合院里降生,胡同里长大,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街坊们都亲切地叫他“三爷”,因为他上边还有两个哥哥。艺术圈里的朋友们都称他明智先生(这可是他的学名)。提起他的人物画,功力可不浅。自幼爱买小人书(就是连环画)边看边学画人物,上学时,也喜欢观察老师和同学的动态,课间时也画上几笔,70年代还到艺术院校进修过。近些年,他因身体不佳,静下心来追忆自己青少年时代四合院的生活,以及日常身边的事儿、老胡同中的所见所闻。  相似文献   

6.
京城有两个教子胡同,一个在宣武区,一个在东城区(钱满胡同并入).笔者自小出生在京城西南角宣武区教子胡同中的法源里,在教子胡同怀抱中长大.  相似文献   

7.
胡同情     
我是北京老城胡同里长大的,20多年前去了海外,人在海外,时常关注我的成长之地,尤其关注北京老城胡同,我是在胡同里野大的,在这些胡同里,有我的同学、老师和邻居,有已变或老梆子的幼时小伙伴,有我偷摘过的果树,有曾被我用绷弓子扭碎的路灯……  相似文献   

8.
齐小泺 《社区》2009,(29):54-55
北京有个“世界情人节邮票博物馆”,博物馆的主人是一个在山东西部乡村长大的孩子.叫林一苇。林一苇如今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身份:童话作家。  相似文献   

9.
论战     
“永远的孩子”不想长大? YES我们为什么要长大?我们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童话。长大的我们不得不承担许多事情,开始有烦恼,开始迷茫,现实远比想象残酷,找工作经常无功而返,或者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困惑之中。父母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儿女,在他们有能力供养的情况下,也不差我们这点钱糊口,我们宁愿永远做一个孩子,花更多的时间慢慢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0.
总布胡同:是3条胡同的总称坐落在北京东单北大街的总布胡同,是一条有600多年历史的老胡同,明朝属明时坊。之所以叫它“总布胡同”一说是因总捕衙署(相当于现在的市公安局)曾设在这条胡同,  相似文献   

11.
暑假里的"绿色食品基地" 在我的记忆里,北京最完美的夏天,是在我十来岁的时候.那时候虽然已经住进了楼房,但还是没摆脱在四合院里养成的整天不着家的习惯.胡同里长大的孩子都是这样,没几个是能在家里坐得住的.只要是放暑假的日子,您就看吧,整个家属院都是四脖子汗流的小孩在疯玩疯跑.另外,孩子放假,家里大人却还得上班.两个多月的漫漫长假里,我们都得自己琢磨着解决吃食、安全等等问题.现在回头看看,这种"放养"的生存模式,给了我们这些疯孩子更多的欣赏北京夏天原生态风貌的机会,更让我们这代人从小就懂得了如何在群体中和睦相处,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自理的能力也比较强.  相似文献   

12.
赵西苑 《今日南国》2005,(23):17-19
他和当今活跃在影视界的导演们显赫的经历大不相同:既没有家族遗传的艺术细胞,也没有影视院校的高等学历。他是在北京胡同四合院长大的苦孩子,经历过3年自然灾害的饥馑;“文革”的震荡;做翻砂工的危险;自学的艰难。如今,他成功了,他的电视剧拥有众多的观众……  相似文献   

13.
小儿滨滨出生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刚出生时,屁股上、后背上有许多大块的“青”。当时,我们为他选了一个对亚洲孩子很有经验的儿科医生。医生解释说,这叫“蒙古斑”,在亚洲孩子中很常见,长大了自然会消失。实际上我在国内多多少少也听说过,经他一解释,也就更放心了。因为是剖腹产,在医院住了四天才回家(正常生产在医院只住一天,每天的花费约10,000美元,保险公司付大头)。后来回国探亲,就把孩子留在老家交  相似文献   

14.
何杲 《新天地》2017,(2):40-41
我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今年78岁,从呱呱坠地到两鬓斑白,我在菜市口住了大半辈子.我喜爱这里的风土人情,熟悉这里的一街一巷,更亲眼目睹了它几十年的沧桑变化. 最是难忘小黑猴儿 78年前,我降生在菜市口西边一个叫龙凤坑的小胡同里(现叫法源西里小区),胡同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玉器刘、爆肚宛、糨子杨这些京城有名气的手艺人,都是我的老街坊.胡同窄小破旧,但很安祥,只是偶尔会传来剃头挑子的“唤头”声和磨剪子磨刀的“惊闺”声.  相似文献   

15.
《华人时刊》2008,(5):43-43
1998年4月,病中无聊的响马写了一个程序,随便取个名字叫“西祠胡同”。当时有朋友觉得“西祠”两字不吉利,嫌“胡同”是北方的说法,和南京好像没有关系。后来上街,居然钻进了一条“西祠堂巷”,于是大笑,这名也就这么叫下来了。  相似文献   

16.
“胡同开店,纯属巧合” 文锋,一位38岁的四川小伙,是丽江龙记斑鱼庄的老板。聊起在胡同里开餐馆的原因,他回答得很简单,“那实属巧合。”  相似文献   

17.
《社区》2007,(1)
在北京的25个古都风貌保护区中,东城区东四头条至九条这绵延数里的九条胡同尽在其中,再连接上十条至十四条这五条胡同,就是蔚为大观的“十四条”的大军。它不但是东城的骄傲,更是古老京城的珍品。“东四十四条”──依旧风流的“东贵西富”“胡同”是京城街区建筑的特征,除此之  相似文献   

18.
百花深处:曾称“花局胡同” “我留下许多情,不敢在午夜问路,怕走到了百花深处”,这是当下很多年轻人喜欢的一首歌《北京一夜》,歌里提到的“百花深处”,其实是北京真实存在的一条胡同。  相似文献   

19.
孩子生下我们就起名张竞天,寓意长大后要勇于有与天竞争的志气。1992年孩子从太原职工大学工民建专科毕业后,回到闻喜具原行政单位工作。因专业不对口,感到光阴虚度,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便产生了离家的念头。竞天想,自己已长大,不能就这样靠家庭、靠父母来混日子,要自己走出一条路,实现人生的价值。有一天,他郑重地对我们说,要到远隔千里之外的南方——广州去打工。我们听后表态说:“孩子你要想好,不能凭一时的感情冲动,咱家只有你姐弟俩,你是男孩,家里条件不算太差,何必到那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受苦。”两个多月,我们老两口看到孩子白天心神不定,食欲不振;晚间好久不能入睡,亲戚朋友也在劝,可  相似文献   

20.
张乃坚 《北京纪事》2010,(12):51-53
话说几十年前,西城区劈柴胡同里,当年有个叫跨年车胡同的小巷,里边住着无人不晓的画齐白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