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是国际人类学界的一部经典著作,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的奠基之作,影响力一直长盛不衰,其意义经常被学术界研究和关注。关于《江村经济》的意义,目前学术界已经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如跨过“文野之别”、开创“社会学中国学派”以及社区调查研究方法等,但很少从科学知识的视角研究其意义。从科学知识的视角看,《江村经济》记述的有关中国农民生活的知识是鲜活的、翔实的,应当属于“自然知识”,而不是“规范知识”。《江村经济》提出的解决中国农民贫困、饥饿问题的办法发展现代性的乡土工业,建立在费孝通实地社区调查的基础上,对于社会变迁起着渐进延续、平衡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费孝通社区研究方法的特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费孝通先生以实地研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著称,以实地研究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农村社会在国际上著称。他和王同惠的《花蓝瑶社会组织》“立下了社区研究的基石”,30年代初,“社区研究有了这一实例,将来继续工作自然比较容易了”。他的《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马林诺斯基(B. Malinowski)称《江村经济》向人们显示了“现代中国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是多么结实可靠”。我们仔细和深入考察费先生的学术活动和著作,不难发现,费先生的社会研究方法发轫于中国社会的激变及  相似文献   

3.
《江村经济》(英文名《中国农民的生活》)是费孝通1938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作者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该书1939年在英国出版,其微型社区研究开启了文化人类学的新篇章,被列入"国际社会学丛书".  相似文献   

4.
由费孝通教授开创的江村研究已有七十年的历史。江村研究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将使其成为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的一门显学。江村——开弦弓村仍然是认识中国农村、中国社会的重要窗口。江村研究七十年来开弦弓村各方面的变化充分说明社会理性对社区和谐、社区进步的重大意义,也充分证明了社区研究对认识社会、改良社会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人类学研究的特长和优势在于运用参与观察法,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某一社区做出微观的、即民族志分析。至今人类学研究的领域已从原始氏族、部落扩展到乡村和都市社区,担负起复杂社会的研究工作,而每一次扩展都伴随着相应的理论和方法的更新及视野的拓宽。20世纪初人类学被引入中国后,乡村社区便成为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具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20世纪20—30年代的早期研究,如葛学溥(D.H.Kulp)的《华南农村生活》,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林耀华的《金翼》,杨懋春的《一个中国的村庄:山东台头》等。二是20世…  相似文献   

6.
50多年前,马林诺斯基在其《文化动态论》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研究的宏大课题。他从文化整体论的观点,转向了多种文化并存的考察,依据30年代非洲人类学考察的见解,指出其原本主张的文化功能一体论的缺乏。鉴于30年代殖民地社会状况的转变,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的研究不能再局限于单一而自立的空间坐标的探讨,而应关注不同文化之间的频繁接触,而对于文化接触的探讨,目的在于寻求人文类型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与手段。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学研究应当从旧有的自我封闭式的民族志,迈向对于文化动态的研究。本文指出,50年后看这部著作,一方面要承认马林诺斯基理论的时代局限性,另一方面应看到,这位早期人类学导师提出的供文化动态研究的“三项法”,以及他对于文化和平共存根本手段的追求,依然是当今世界所应给予充分重视的  相似文献   

7.
论吴文藻先生引进西方文化理论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藻先生最早把西方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全面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并发扬光大。他首次引用了泰勒的文化定义 ,并紧紧抓住文化这个核心 ,着力介绍与阐释功能学派的理论。他从文化的整体性理论出发 ,倡导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模式 ,重视社区 ,重视实地调查。他关注中国国情 ,关注“现代”。在倡导社会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中国化方面也是一位杰出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8.
吴文藻社区研究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文藻先生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奠基人",他曾借鉴以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代表的英国功能主义学派的理论和方法,创立了中国社区研究的理论方法体系,提出了进行社区研究的具体方案,并对社区研究和社会调查的区别、社区研究的意义和功用进行了阐释.吴文藻的社区研究思想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我们当今进行社会学调查研究更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尊敬的费孝通教授尊敬的与会各位代表: 值此庆祝费孝通教授从事学术研究60年之际,我以万分激动与敬爱之情,谨代表中央民族大学各族师生,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费孝通教授致以崇高的敬礼和最热烈的祝贺!预祝费孝通教授从事学术研究6O年学术研讨会圆满成功! 费孝通教授从江村调查开始,至今已60年。以江村调查为依据撰著的《江村经济》,被费孝通教授的导师马林诺斯基教授称许为“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社会学的中国学派”一个良好的开端。60年来,《江村经济》一直被国际社会学、人类学界奉为经典之作,可见费孝通教授数十年学术研究起点之高。  相似文献   

10.
马林诺夫斯基对现代人类学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将理论研究置于田野考察的宽广视野中,提出了民族志的研究方法。文章侧重于对《文化论》文本的解读,探索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观及艺术理论的基本内核,揭示其形成与发展的内在机能。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简要论述社会人类学的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进化论之后围绕结构和功能产生的三大理论流派即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以拉德克利夫-布朗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和以列维-斯特劳斯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核心概念进行了比较详尽的论述。社会人类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和解释不同社会的异同。这要通过对不同经验社会的比较才能实现。笔者认为,马林诺夫斯基的强调“文化统一体”的文化概念在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时在方法论上很难操作。列维-斯特劳斯的观念领域内建构的结构,追求的是人类的共同性与普遍性,缺乏可比性。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从经验观察中归纳出来的“社会结构”,使不同经验社会的比较,在方法论上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社会人类学奠基者马林诺夫斯基在人类学、民族学与社会学领域广为人知。1967年,他的田野日记英文版的发表使他被置于"风口浪尖"之上。2011年,笔者先后探访了马林诺夫斯基的家乡克拉克夫与其求学的莱比锡大学,一些鲜为人知的隐藏于这位社会人类学奠基者背后的故事浮出水面。这也成为我们进一步了解、理解与重新评判马林诺夫斯基的重要"参照系"。社会人类学奠基者的学术与人生由此得到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近世人类学发展史上,前辈学者李安宅引入了英国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其著述涉及社会学、意义学、美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等广阔的领域,但他是借助各学科知识去透视、分析和衡量人类文化现象,构成一个文化人类学系统。他译介和阐发的文化人类学理论和以人类学的观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以及他在人类学的实地研究成就,均对文化人类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他的理论和方法,对我们现在研究文化人类学尚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化与社会当中,礼物与互惠是人们处事的重要原则。这种原则既是传统中国社会团结和社会公共性的文化根源,人们经由礼物与互惠达成共享;同时它也是当代中国重建社会公共性的重要借鉴。只有将本土的文化公共性根源与西方的公共性理论结合起来,才能重建中国社会的公共性。而礼物与互惠在文化层面对于社会团结和社会公共性的功能,在学界已有充分认识。文章分别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学界有关礼物与互惠的研究进行梳理,并且指出现有研究缺陷,以期为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和公共性重建提供讨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费孝通与利奇两位著名人类学家的争论入手,展示了费孝通教授对微型社会学研究方法--整体性的社区研究法的运用、认知过程及反思,认为费孝通教授的学术思想与利奇学术思想的分歧所体现的是不同国度、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学家对社会文化人类学学科认知和定位的差异.本文认为费孝通教授对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本土性应用、探索及其反省,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学科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化与社会当中,礼物与互惠是人们处事的重要原则.这种原则既是传统中国社会团结和社会公共性的文化根源,人们经由礼物与互惠达成共享;同时它也是当代中国重建社会公共性的重要借鉴.只有将本土的文化公共性根源与西方的公共性理论结合起来,才能重建中国社会的公共性.而礼物与互惠在文化层面对于社会团结和社会公共性的功能,在学界已有充分认识.文章分别从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学界有关礼物与互惠的研究进行梳理,并且指出现有研究缺陷,以期为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和公共性重建提供讨论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问世以来,英语人类学界已经做了大量的后续研究。本文在检讨马林诺夫斯基田野工作方法的基础上,将他的田野工作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之中,并总结了有关库拉的后续研究。作者提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之后的研究,主要围绕着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工作方法和库拉的民族志调查展开的。两者都超越了马林诺夫斯基式的功能主义方法,但《航海者》对于今天人类学的魅力所在,仍在于研究他者,在于超越量化手段,在于满足于“片段”的调查。  相似文献   

18.
1945年,杨懋春先生在美国出版了《一个中国的村庄———山东台头》,这是一部带有典型的民族志意义的作品。这本书出版后不久便在美国人类学界以及中国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被许多大学相关科系列为参考书。这本书和早它出版的《江村经济》、《金翼》以及晚它出版的《祖荫下》并列为早期中国人类学的里程碑作品。台头村是杨懋春先生出生、成长的地方,他对这个村庄有着真正的同情和超乎寻常的敏锐,他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接受过严格的社会学及人类学训练,能够用科学的无偏颇的方法来解释本土文化。这正是拉尔夫.林顿在本书序言中所指出的本…  相似文献   

19.
民国时期的社区形态学研究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研究者,通过挖掘本土社会资源回应西方挑战的重要尝试。作为社会学的群学是中国智识界面对现代性问题而引入的一门新学问。社会学进入中国后,因社会条件和时局所限,迅速演变为具有中国特点的学术方法,即通过社区形态学研究去探究变革社会中的人与社会,具体涉及人口、家庭、社会合作、贫困救助等方面。民国社区研究的实践性品格已使之成为中国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传统,即研究者首先要立足自身所处的社会生活,继而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对话国际学术。  相似文献   

20.
王思琦 《东方论坛》2008,(2):117-120
施坚雅中国传统市场研究对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作为空间体系和经济体系的市场结构和为作为社会体系的市场结构,从而将国家与社会、微观“中国”与宏观“中国”连接了起来。对施坚雅市场体系的进一步研究必然会使得我们更加深入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机制,因此该理论也将继续是各个学科研究者所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