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战後40年日本經濟発展科学技術革新発展過程。日本世界先進的技術導入、現代科学技術成果利用、日本諸条件合致独自技術体系構築工業技術革新促進。70年代業先進諸国工業技術水準達,經濟的実力次資本主義世界経濟大国成長。 戰後日本科学技術発展一贯経濟発展密接不可分関係。經濟发展各時期、科学技術发展重点政策措置具体的特徵技術開发経濟的応用產業发展支柱方針一贯、日本科学技術開发成果経濟面利用効率特高。日本科学技術発展戰略的特徵。 70年代原料、燃料海外依存性深先進諸国技術格差縮小、日本科学技術立国新发展戰略戰略方針70年代末80年代初頭世界的新技術革新中日本主動性发揮、著成果。  相似文献   

2.
戰後日本政府実施工業振興関法律、計画、方針、政策等措置日本經濟发展大寄与。日本工業振興政策国土総合開发国土利用計画。60年代日本政府「国民所得倍增計画」実施以来、三「全国総合開发計画」国土利用計画制定、「拠点開发方式」呼经濟地域優先的发展国土効率的利用並社会基盘建設一連政策上措置。政策措置特徵、生產力增大最優先、臨海工業地域優位性充分利用、大都市中心經濟地域工業地域連合体建設、現代化生產意図。日本政府工業振興对具体的政策国土効率的利用科学的分析工埸配置等、水資源他自然中資源合理的利用、周辺分業体制整備緊密協力。日本国情基臨海地带重工業化学工業配置、海運有利条件充分利用太平洋臨海工業地带形成。中心後進地域開发地域格差次第是正日本經濟高度成長促進。  相似文献   

3.
日本明治維新後產業革命资本主義工業化実現歷史總觀、我我非常玩味值現象目。固有產業產業革命資本主義工業化過程留保、遂发展得。根本的原因、後進国型属日本產業革命先進資本主義国近代產業移植第一行依。日本產業革命小生產、固有產業对分解作用影響比較的小。日本產業革命資本主義化過程、一部固有產業单消極的保留、非常有益“伝家宝”、“箱”。生糸、酿酒、伝統的食品工業等見、投資、労働賃金低廉、収益安定、資金回転早故保留发展得。固有產業存在发展、日本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頭近代資本主義成立過程、经濟構造上現際立現象、近代產業固有產業併存、言種“和制洋式”方法。两者经営規模、技術水準生產方式、取柄、鲜对比成。異形社会的分業関係結。重要側面、近代產業固有產業併存結合。異次元生產関係了、经营形態、經营规模異併存結合。構成日本资本主義經濟“二重構造”、戰後存在、戰前比情況複雜過。  相似文献   

4.
<正> 一、历史真相是不能涂改的“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同时也使日本人民深受其害。这是公认的历史事实。然而,当时的军国主义者,为欺骗日本人民和世界舆论,曾编造了种种“理由”,为其侵略的罪行辩护。本来,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这些所谓的“理由”早被历史所揭穿。令人遗憾的是,在战后的数十年间,一些当时的军国主3C分子和站在军国主义侵略者立场上的所谓学者,又是写文章,又是著书,继续重复乃至编造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  相似文献   

5.
移民侵略是日本侵占中国的重要手段之一,早在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即积极向中国东北进行试验移民。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之后,更将“移民满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日本移民东北对中国东北政治、经济乃至整个东北社会均产生深远影响,对此学界论述颇多。本文旨在对伪满时期日本“满洲移民”政策及于中国东北移民活动的影响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1937年7月7日爆发的“七七事变”,不是偶然的历史事件。它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的开端,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政治、经济陷入严重危机,内外矛盾激化的产物,是日本法西斯进行侵略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的必然结果。今年是“七七事变”50周年,回顾这一历史事件产生的原因,对于汲取历史教训,促进中日友好事业的发展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董顺擘 《社科纵横》2014,(7):107-109
1894年11月旅顺大屠杀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面对国外舆论的批判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发动日本报纸为日军暴行进行掩盖与辩解。此时,福泽谕吉完全追随了日本的对外政策,在自己创办的《时事新报》上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其掩盖与辩解既体现了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偏见,也说明了其在甲午战争前所主张的"文野之战"是掩盖日本侵略中国与朝鲜本质的借口。  相似文献   

8.
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扩张,早在上个世纪就已开始,到了本世纪30年代更加变本加厉,蓄意要把中国变为它的殖民地。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经过精心策划和准备,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1937年7月7日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1日,日本大本营下令由上海派遣军和第十军组成华中方面军,由陆军大将松井石根担任总司令官,并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攻占南京。松井石根指挥其精锐而凶残的第六师团谷寿天部队、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第十八师团牛岛部队、第—一四师团未松部…  相似文献   

9.
新技術革新发展共本世紀末次世紀初社会生產力新技術広泛応用画期的发展、社会生產关係一連大变革可能性考。日本新技術革新勢主原因日本政府「科学技術立国」政策理論的基礎、技術導入政策成功具体的基礎。日本新技術革新特徵一面新技術革新发展応產業先端產業開发行、一面鉄鋼、自動車伝統產業改造、先端產業開发伝統產業改造同時。又政府新技術革新対役割充分果一連法律制定共官、民、学三位一体科学研究体制樹立新技術革新发展保障。新技術革新发展日本社会經濟生活大影響。(1)事務室、家庭伝統的事務方式变更、人間社会活動、生活方式变更。(2)工業配置「臨空」型汇发展、產業構造知識集約化。(3)经营方式经营体制变更。(4)輸出商品大变化、国際市埸競争能力強。(5)日本的終身雇佣制年功序列賃金制度変更。  相似文献   

10.
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全面开始。本文描述了该事件发生后,美国和英国的反应以及对日本、对中国的不同态度,并分析了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得出了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都是出于对本国利益最大化的考虑。  相似文献   

11.
林敏 《日本研究》2000,(3):67-72
明治维新以后 ,日本打破了江户时代以来二百余年的“锁国”局面 ,逐渐走向国际政治舞台。纵观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整个近代历史 ,其外交政策可以概括为一个主题 ,即“称霸亚洲”,把本国近代化的成功建筑在了牺牲亚洲邻国利益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分析伊藤博文的中国观和对中国的政策。伊藤博文是日本近代头号政治家 ,四任首相 ,参与了明治时期所有对中国的政策制定 ,是明治政府称霸亚洲政策的直接策划者和实践者。通过对他的分析 ,可以明确日本在对中国政策上所实行的长期的、一贯的、有计划的侵略立场 ,这一立场还决定了近代中日关系非…  相似文献   

12.
鸦片毒化政策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侵略扩张中所实施的一种毒辣政策。其目的是用鸦片来毒害中国人民的身体 ,销蚀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意志 ,使其甘当亡国奴 ,并夺取中国人民的钱财 ,为日本继续扩大侵略战争开辟财源。因此 ,鸦片毒化政策的制订和实施 ,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犯下的侵略罪行的重要方面。本文旨在披露“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在东北大量生产、贩卖鸦片和麻醉毒品的事实 ,并对日本为掩盖其罪行提出的所谓“鸦片十年断禁”政策的本质加以分析。一日本是 1 92 1、1 92 5、1 931年海牙与日内瓦有关鸦片与麻醉品国际禁烟公约的签约国…  相似文献   

13.
1894年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由于对日本认识上的不足、战略上的失败和武器装备的落后等原因,中国最终战败。面对邻国日本的侵略,中国兵将的临阵脱逃、清政府的不断议和以及最后签订的辱国条约,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谴责政府的无能和日本的侵略。1937年,阿英整理手头资料后编成了《中日战争文学集》一书。本文研究对象为此书中黄遵宪的诗歌《马关纪事》三、四和五。本文将通过对比手法,力求分析《马关纪事》与《马关条约》的对照关系,探讨黄遵宪眼中的日本甲午战争责任问题。希望以史为鉴,防止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孙中山对日本态度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大量史料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文章把这一演变过程划分为从求援日本朝野到幻想联合日本政府;从对日的局部的感性批判到全面的理性批判;从对日的公开抵制到坚决反对等三个阶段。认为这种划分法,既符合孙中山对日态度演变的实际,又合乎历史的认识规律。作者认为,孙中山对日态度的转变是由他二十多年同日本交往的实践和帝国主义尤其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际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1925年11月,奉系将领郭松龄联合冯玉祥,起兵夏对张作霖,极大的震动了奉系军阀的统治。日本对“郭松龄倒戈事件”的发生早有予谋,认为这是扩大侵略东北权益,一举解决多年悬案的一次良机。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年)秋,在北陆地方举行大演习时,郭松龄以观战武官的身份到了日本,当时,郭曾拜托驹井德三说:“决定让张作霖隐退,以便在东北建立一个独立政权,并为此筹措了四千万元的经费。可是,在满洲有日本的权益,所以得不到日本政府的谅解,就不能着手进行。因此,可否把我向政府有关方面引见一下。”驹井质问说:“一旦独立政权建成,和日本的悬案就能解决吗?”郭立即回答:“一定要一举  相似文献   

16.
日本长期以“海洋国家”自居,海洋战略不仅在其国家战略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更关乎中日双边关系及地区和平与稳定。2023年4月28日,日本出台第四份《海洋基本计划》,用以指导今后五年具体海洋政策。作为岸田文雄上台执政,并对日本安保政策作出重大调整后的首份《海洋基本计划》,其相较于第三份《海洋基本计划》呈现出“泛安全化”趋势空前加剧、将海洋“威胁”主要来源从朝鲜调整为中国与俄罗斯、提出“构建可持续海洋”基本方针三大特点。造成此种变化主要原因包括:日本战略文化中危机意识、扩张主义及尚武等因素的长期浸润;日本国家战略进入向以“政治大国”“军事大国”为核心诉求的“全面大国”转型加速期;日本外部环境发生以进入所谓“新时代”为代表的显著变化;岸田政权因经济低迷、少子老龄化、系列政治丑闻等问题遭遇执政危机。日本未来以第四份《海洋基本计划》为蓝本的海洋政策调整,或将对中日关系、地区安全形势乃至全球“高边疆”领域合作造成负面影响,值得予以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17.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美国对中国共产党政策发生转变原因初探刘焕明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美国的关系经历了从开始接触不多,发展到较为密切,最后走向破裂的曲折道路。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初,美国采取中立政策,既不愿得罪日本,又不想失去在中国的利益,对华的态度不够...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当中国边疆危机日益严重,西方列强和新兴日本加紧侵略其东部邻国的时候,出现了一个积弱的老大帝国与朝鲜李氏王朝的封建“宗藩关系”不断加强的趋势,发生了一个处于半殖民地地位的封建国家干涉另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政和外交的一系列事件。中国洋务派实力人物李鸿章,七十年代初就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实际上主持中国外交;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的朝鲜政策大体均由北洋大臣及其幕僚制定和推行。研究李鸿章与朝鲜的关系,可以清楚地揭示清末中国外交的殖民地性质和深入了解围绕朝鲜问题所展开的列强在远东的角逐。本文试图以朝鲜开化运动和甲申政变为线索,集中讨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朝关系,以求对这个复杂、敏感的历史问题作一个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鸠山一郎是日本战后第六任首相(1954—956),自由民主党的第一任总裁。1883年生于东京,1907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法律系德国法专业。曾出任律师,后加入政友会。1911年当选东京市议会议员,1915年当选帝国议会众议员,以后共当选众议员15次。1927—1929年任田中义一内阁书记官长,参与了策划侵略中国的“东方会议”。1931—1934年任犬养毅、斋藤突两届内阁的文部大臣,制造泷川事件,压制学术自由,解雇反对这种政策的教授。1937年初因争夺政友会总裁职位失败,拥戴久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日本都是"改革中国家",两国改革虽有质的区别,但也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共通性和相互影响性,因此,日本改革的经验教训很值得中国重视,特别是日本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政策论争更值得我们分析和参考.分析日本改革的进展状况也是人们借以判断日本经济今后发展前景的重要依据之一.本文主要对日本改革中出现的重大政策论争及其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