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魏的政治文化变革经历了对汉文化的拒绝、对汉文化的认同、接受汉文化的改造和鲜卑民族文化的复兴四个阶段,变革的结果是北魏政权的灭亡。因此,民族国家的政治文化变革一定要根植于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民族性是民族国家存在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近代转型有其特定的现实原因和时代动力,转型过程仍受中国文学的传统影响。古代文学发展的式微与晚清文化语境中的强大变革压力为文学近代性的最初涌起准备了合适的条件。中国文学的近代转型是社会转型期中国人重新定位价值方向和精神需求的一种反映。但文学形式具有民族性,通常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民族文学传统的特点、民族审美心理的趋向紧密相连。因此,中国近代文学终究无法摆脱中国文学的古代影响,也无法突破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形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面临诸多不利的生存条件 ,因此其变革从一开始就陷入文化困境之中。被动的文化选择、传统思维定势的惰滞、“假洋”现象等是其最突出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论近代文学变革的文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代文学的变革,成因主要在于文化环境的变动.西方文化的强力介入,引发中国的新文化建设要求.古典文学从精神内涵、思维方式、表述方武、功能等方面已不适应新文化的建设.这一变革因吸收西方文化的能量而完成,因而具有不同于中国历史上其他文学变革的新特点,如突变性、激进性、开放性等.  相似文献   

5.
以太和十五年孝文帝亲政为标志的北魏政治文化变革,其实质是民族性的问题。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是最高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北魏的政治文化变革在推行汉文化变革的同时,放弃了自己的鲜卑民族文化。其深刻的变革导致了本民族成员的反对,导致了北魏国家的灭亡。因此,政治文化的变革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国近代文学的学科地位日益受到挑战,学术界甚至有取消近代文学的呼声。郭浩帆针对目前近代文学学科面临的形势,从方法论角度对“取消近代文学”的观点提出质疑,并对近代文学学科的建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全之认为,近代文学有着无法取代的价值和意义,近代文学的外在风貌是“突围与变革”,近代文学的思想特征是“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对抗与互动”。杨春忠运用“五维度总体性理论”观照近代文学研究,主张从学科前提的清理、批判与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近代文学经典的解读与文学近代性指标体系的建构等方面加强近代文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近代文学的学科地位日益受到挑战,学术界甚至有取消近代文学的呼声.郭浩帆针对目前近代文学学科面临的形势,从方法论角度对"取消近代文学"的观点提出质疑,并对近代文学学科的建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全之认为,近代文学有着无法取代的价值和意义,近代文学的外在风貌是"突围与变革",近代文学的思想特征是"民族主义和世界主义的对抗与互动".杨春忠运用"五维度总体性理论"观照近代文学研究,主张从学科前提的清理、批判与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近代文学经典的解读与文学近代性指标体系的建构等方面加强近代文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8.
如何使民族地区的文化变革工作切实代表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当前民族地区文化变革实践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原则,使之成为开展文化变革工作的基本依据,增强针对文化变革而进行的思维与决策的科学性,这是在文化变革的具体工作中切实维护和保障各民族人民根本利益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学界惯于将近代文学变革的原因归结于传统文学新质的萌生以及"西学东渐"等外力的推动,却未曾关注过域外行旅与文学变革的关联.漂洋过海的异城行旅打破原有的时空局限,旅行者的视域愈加广阔,以往的山水田园、亭台楼阁,摇身一变为亘古未见的异邦文明和异域情调.叙述对象的改变必然带来表达方式的革新,考察近代文学变革的历程,晚清国人城外行旅的足迹值得观照.  相似文献   

10.
一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应该说开始于一场真理标准的讨论,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首先以哲学观念的变革为先导的。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因为哲学是一种时代精神,而且,每种哲学又是属于各个不同民族的,因而哲学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时代精神,再进一步说,每一个民族就是各个不同文化与历史及其现实环境的主体,因而哲学代表着一个民族文化的时代精神。同时,哲学又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在自己的历史时代和文化的现实世界里所觉悟的根本的生活观念。所以,每一种哲学观念的变革实质上都根源于人们所觉悟的生活观念,也…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新闻出版事业为中国近代文学提供了大众传播的崭新载体——报纸,其对近代文学的影响有二。第一、使近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向着更为关切时事新闻的方向靠拢,引领了中国近代文学主题和内容上的变革;第二、为中国近代文学培养了大批作家群和读者群。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这一贡献,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打好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世界近代史开始于一六四○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国近代史开始于一八四○年中英鸦片战争,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中国一迈入近代社会就已经比西方落后了二百年。这二百年的差距不但在清初、清中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反映出来,而且更深刻影响到一八四○年以后的中国社会。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法兰西大革命取得胜利之后,欧美各国得到了惊人的发展,且不说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有长足进步,就是文学艺术也开辟了一个辉煌的新时代。如果我们把中国近代文学放在世界历史和世界文学的进程中加以考察,也许对近代文学的特征,对它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会认识得更清晰一些。  相似文献   

13.
日本近代文学流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全面吸取西方文明,完成了文化上的急剧变革。日本文学也通过其启蒙期、形成期,到二十世纪初建成了日本的近代文学。其后,经历了发展与分化阶段,一方面又产生了无产阶级文学,但由于军国主义的疯狂镇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近代文学已濒于崩溃,战争的四十年代初,竟出现了所谓的文学的“空白“时期。现在试将这七十余年内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通过各种文学流派的兴起和演变,简略述之。  相似文献   

14.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全面吸取西方文明,完成了文化上的急剧变革。日本文学也通过其启蒙期、形成期,到二十世纪初建成了日本的近代文学。其后,经历了发展与分化阶段,一方面又产生了无产阶级文学,但由于军国主义的疯狂镇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近代文学已濒于崩溃,战争的四十年代初,竟出现了所谓的文学的“空白“时期。现在试将这七十余年内日本近代文学的发展过程,通过各种文学流派的兴起和演变,简略述之。  相似文献   

15.
适应全球化趋势,本文提出了国家民族文化的对内发展的四个战略,并提出变革国家民族文化建构理念,建立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国家民族文化权变体制问题。制定对内文化发展战略,有助于创建中国当代先进文化;建立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丰富多彩的多层次文化;形成凝聚各个民族文明成就的中华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对国家民族文化的统领作用,坚实地把中国文化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由广东省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广东省近代文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暨“佛山文化与岭南近代文学转型”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4月26~27日在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隆重举行。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十余所省内高校的教授以及佛山市图书馆、顺德博物馆等文化单位的40多位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院长李克和教授主持,广东省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谢飘云教授致开幕词,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范彦斌副校长致欢迎词。  相似文献   

17.
论戊戌维新与近代人文精神及文学感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上世纪之交的社会文化背景,对戊戌维新运动和近代文学革新作了新的审视,提出戊戌维新不仅是一场政治运动,主要是我国先进分子和年轻的爱国志士,在国难当头之时,通览世界大势、自觉接受新社会意识形态所构筑的启蒙文化思潮和人文精神的高扬,是新旧两种意识形态的尖锐斗争,从而推动了人的价值观重现,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风尚的巨大变革,推动了文学革新运动的发展,但也出现了艺术感悟的偏颇。  相似文献   

18.
"民间文化"、"民间语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创作回归传统和民间的一种自觉选择,是一种确认的理想存在和价值取向。民间意识的复活,在深层意义上成为文学真正变革的动因。笔者针对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个案进行剖析:一是民族文化影响下的群体思维模式和心理因素影响着作家内在的主观世界;二是民间语境的"异质书写"体现对主流话语的颠覆与消解。它的文学价值、审美意义于民族传统文化日益衰微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9.
“民间文化”、“民间语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学创作回归传统和民间的一种自觉选择,是一种确认的理想存在和价值取向。民间意识的复活,在深层意义上成为文学真正变革的动因。笔者针对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个案进行剖析:一是民族文化影响下的群体思维模式和心理因素影响着作家内在的主观世界;二是民间语境的“异质书写”体现对主流话语的颠覆与消解。它的文学价值、审美意义于民族传统文化日益衰微的今天显得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创新是民族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文化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文化起源于创新,又靠创新而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各少数民族必须通过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整合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整合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文化范式向数字文化范式的转变,对民族文化进行综合创新,使民族文化屹立于世界先进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