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明清时代南京的徽商及其经营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明清文集、笔记及徽州文书提供的徽商史料,研究徽商在南京的活动及其经营文化,进而讨论徽商的“贾道”与“游道”。文章认为:徽商的“贾道”与“游道”相辅相承。其中,特别是园林与徽商经营的关系,尤其耐人寻味。与通常所认为的不同,徽商构建园林,并不完全是追求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方式(或日附庸风雅的文化表达方式),而是与其经营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是徽州商人在商业上称雄的地区,当时往来于大江之上,转贾于吴楚之间的富商大贾主要就是徽商。清人梁启让说:“安徽沿江南岸六县,皆舟舣停泊之所,而芜湖尤当其冲。”芜湖地处“皖南门户”。自然成了徽商成云际会之所。徽商经常往返于芜湖和徽州之间,也有相当多的人移居落籍芜湖。他们在芜湖的活动,不仅反映了明  相似文献   

3.
“贾而好儒”是古代徽商的一大特色。明清以降,在浓厚的儒学氛围中,有许多徽商亦商亦儒或是“儒、仕、商”三位一体,他们在书画、金石篆刻、医学等诸多领域都建树颇多,成为古代徽州文化的一大特色。而徽州商人与徽州文化的关系,也成了当今徽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商业书的研究 ,近年来颇受学界的重视。本文根据新近收集到的一册抄本 ,探讨徽州民间的商业书、书信活套以及徽商的“信底”。该书共分三部分 ,其中的《便蒙习论》反映的是清代前期的内容 ;而其后的“信底”部分 ,反映的时代背景则大致是光绪初年。该书对于研究徽州民间的从商经验、商业道德以及商业风俗和各地市面之行情等 ,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古“徽商”与新“浙商”的区别及共同点 “徽商”是旧徽州府籍商人或商人集团之总称。徽人经商,源远流长,早在东晋时就有活动记载,以后代有发展。明清时代徽商达到鼎盛时期,“无徽不成商”传遍天下。在明嘉靖以降至清末民初,渐趋衰落。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是徽州商人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活动范围“几遍禹内”,尤其在江南各地,更有“无徽不成镇”之谚。南京地处吴头楚尾,作为江南一大都会,更是徽商经常出入之地。本文试就明清时期徽商在南京的商业活动作一简要考察。  相似文献   

7.
黄山市历史上称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在当地各古县城中仍完好地保留着数十条徽州古巷。自明清以来,从这些被称为“老街”的古巷中孕育出了众多有名的徽商老字号,最具影响的胡开文(墨店)、吴鲁衡(罗盘店)、程德馨(酱园)、胡源泰(茶号)等老字号则名扬海内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清人文集《澂潭山房古文存稿》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分析了该书反映的徽州社会生活、徽商在各地的活动,并结合各类文献,就乾嘉时代“写真”的流行与徽州容像的关系,做了初步的勾勒。尤其指出,从特立独行的程古雪所揭示的历史画面来看,清代徽州妇女的生活,远非我们以往想象得那么闭塞;在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宗族内部,宗祠的运作也有所不同;清代淮扬一带的写真技法传入皖南山区,并在徽州传统的族谱画像和祖容画像之绘制中得以相当程度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徽州商业,在明清时期达到了辉煌的高峰。斯时,徽州地区商业之风繁盛,“商贾居十之七”①,“足迹遍于宇内。”“虽土大夫之家,皆以商贾游于四方””;商业规模巨大,徽商阮游在芜湖开设大型染坊,“召染人曹治之,无庸灌输,费省而利获信,五方购者益集,其所转载”遍于吴、荆、梁、燕、鲁、齐、豫之间,则又分局而贾要津③,无孔不入。而方志、典籍中关于徽商“聚金累万”“、“富至干万”的记载数不胜数。徽商中不仅出现拥资百万乃至千万的大富商,而且富商的人数及队伍愈来愈增大,徽商的资本实力不断裂变、增强。因此,徽州商业及商…  相似文献   

10.
徽州与景德镇相毗邻,两地历来联系密切。百姓交往频繁。徽州与景德镇一地的商业贸易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即开始了茶叶、瓷土贸易。明清时期,由于徽商的崛起,流寓景德镇的徽州人更多了。并在这里建立了会馆.他们的活动不仅促进了该地商业的繁华,也为景德镇瓷器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清初徽州府歙县鱼鳞册所见,各阶层土地占有量低,宅基地在册登记,地权呈零细化。明清歙县长龄村郑氏家族为著名徽州盐商,在故里占有屋地。册载土名反映,富商与自耕农、佃仆的居住条件不同。明代徽州地权渐趋分散,至清代占有土地多者不过数百亩。自然环境和赋役政策使得经营土地无利可图,徽商在故里占地以非生产用地为主。明清宅基地纳入田赋,徽州非生产用地约为在册登记土地总面积的10%。歙县清初土地清丈考虑到徽商在外,注意维护其在故里的土地权益。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具有儒者气质的徽商与书画艺术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开始研究翰墨、收藏书画、刊刻书画等方面。徽商之所以热衷书画艺术,其原因主要有徽州的文化氛围、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品格、明清时期愈演愈烈的收藏风尚及其徽商雄厚的财力支持。反过来,书画艺术也对徽商产生了深远影响:书画艺术促进了徽商的文化修养;徽商以书画为媒介,便于其在经商中左右逢源,从中获利;一定程度上保存了一批珍贵的书画作品;为书画家艺术创作制造了良好的条件。徽商与书画艺术存在着积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徽州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以徽州地缘为纽带,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以徽商经济为基础,崛起于两宋,鼎盛于明清,影响遍及全国。其内容涉及徽州土地制度、徽商贸易、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州篆刻、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竭力否定传统的“四民”之分,特别是士、商之间的尊卑差异,主张“士商异术而同志”。这种言论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崭新的思想倾向,具有非常“激进”的色彩。然而言论上颇为“激进”的徽商,致富后大都不再将发展商业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而是将业儒入仕作为头等大事,其行为倾向却是异常“保守”的。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这两种相反的倾向在徽商身上的统一问题。认为这与徽商为平衡徽州地区的生存取向与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而形成的社会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5.
时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唐力行先生于1999年推出了一部徽学研究力作———《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全书共三十万字,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辑录了唐先生三十多年以来在徽学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在该书中,唐先生深刻剖析了徽州宗族的强盛,徽商的历久不衰,商人对徽州文化的杂糅整合,徽州这个传统社会的时代变迁,以及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徽州人物。该书是对整个徽州区域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一次十分全面而又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徽商集团拓展壮大原因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徽商的商帮结构、文化底蕴、经营方式三方面入手 ,探析徽商集团拓展壮大的原因。认为“贾儒相通”观念的确立是徽州人现实地走向商旅之途的关键环节 ,明清社会商品经济的发育及其产生的需求“拉力”为徽商打开了发展空间 ,而徽州和徽商所具有的深厚文化底蕴 ,是徽州商帮迅速扩张壮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徽州文会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代的徽州府,以操商界牛耳的徽商和众多的书院①而饮誉全国,这些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然而,曾对徽州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会却长期为人们所忽略。高寿仙先生在《徽州文化》一书中虽有所提及,但只是为了阐明“乡村管理与宗族”的关系,没有作深人的探讨。本文拟根据徽州地方志(府志、县志、乡镇志)并结合其它资料,对明清时期的徽州文会作一简单介绍,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文会,又称为文社,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具有悠久的历史。《论语·颜渊》中有“君子以文会友”一语,说明早在春秋时…  相似文献   

18.
明清徽州家谱编修与徽商在近6个世纪的时间里相互影响。徽州家谱通过编修活动宣扬了良贾何负闳儒的理念,为徽商的经商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家谱的编修使徽商名垂后代成为可能,从而演化成为一种内在追求。家谱的修撰还为徽商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了重要的凭证,使他们能够通过商籍顺利入仕。在家谱成为徽商发展不可或缺因素的同时,徽商也为家谱的编修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有力地促进了明清徽州家谱编纂的繁荣。  相似文献   

19.
我校徽州文化研究所方利山副所长的徽州学新著《徽商品谭》一书,已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本书是作者十几年来对徽州文化中的“徽商”课题努力求索的一个结集,共有“历史上的徽商”、“好儒的徽商”、“徽商与徽州文化”、“徽商与现代社会”、“徽商古今谈”等五个部分31篇文章。《徽商品谭》通过对各类史志、家谱族谱及民间文献的追寻勾辑,列举了多种类型的徽商人物事迹。  相似文献   

20.
徽州旅浙硖石同乡会与《徽侨月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新近发现的《徽侨月刊》等史料,研究民国时期侨寓徽商的同乡会组织——徽州旅浙硖石同乡会,并对徽商创办的这份报纸及其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作了初步的介绍和探讨,以期弥补此前“徽州学”研究中的一个缺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