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为语言的本质属性,模糊语言在汉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通常可分为语义模糊和语用模糊两种.汉文学作品的模糊性主要是由汉语本身的语言特点、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及读者对原文的不同的理解造成的.  相似文献   

2.
论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语言是一种模糊语言 ,其模糊性特征表现为 :用词的模糊 ,句意的模糊 ,主旨的模糊。文学模糊语言的生成原因 :文学语言的模糊化是作家语言艺术处理的结果 ,其手法是在横组合上对普遍语言规律的颠覆 ,在纵聚合上是对生活话语的陌生化 ,它是创造主体的一种深层无意识积淀的升华与再现。建构在模糊语言上的虚构世界有一种艺术的空白 ,对读者是一种召唤 ,有利于作者与读者的对话。  相似文献   

3.
4.
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准确性。而实际上,为了使得法律语言更具准确性,法律语言在很多情况下也要借助于模糊语言的使用。结合实例,探讨了法律语言中模糊语言使用的原因以及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的基本特性之一。对模糊语言的界定,在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较多的研究,众说纷纭。所谓模糊语言就是人们认识对象类属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雷雨》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语言现象,这种特殊的话语方式对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作用,如对戏剧人物形象的塑造、戏剧情节的安排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模糊语言的运用使得戏剧语言蕴含着言外之意的潜台词,使得作品内涵更加丰富,具有余味不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论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修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的模糊性指词语所指范围的边界是不确定的这种属性,模糊修辞就是利用语言的模糊性提高语言的表现力,而模糊语言的本质特征及成因则是研究语言的模糊性与模糊修辞的关系、模糊修辞对象及模糊修辞构成手段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模糊性是一种普遍的客观存在,它与精确性、明晰性是辩证的对立统一。模糊性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是文学创作的基本特征之一。正确认识并运用模糊性的理论,研究模糊性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与作用,能使作品更真实、更准确地反映生活,对丰富作品的内涵,提高创作水平,增强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情趣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仅就模糊性在创作构思、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中的表现及作用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8.
<老子>语言的模糊性表现在词汇、句子和篇章三个层面.这种模糊性是与中国哲学和美学思想不可分割的.因而在翻译时,可采取"留白"这一方式.  相似文献   

9.
《琵琶行》与《老残游记》中的"白妞说书"同为描写音乐的杰作,二者都对人物出场进行了巧妙地铺垫,并用博喻手法赋音乐之形,此外两部作品都淋漓尽致地描摹了音乐的层次感。但较前者而言,《老残游记》中的"白妞说书"更有突破与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0.
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如何正确认识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的地位、作用及其使用规律,从而使作品获得明确的理解与审美效果,是提高公文写作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作品中,悬念造成"大惊"、"大疑"、"大急"之情势,以"引人"释念带来"大喜"、"大快"、"大慰"之情境以"入胜"。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语言的模糊性研究越来越受学术界的重视。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尝试运用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深入剖析文学模糊存在的原因,指出模糊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属性,模糊性语言是人类认知局限和思维模糊的必然,也是艺术的需要,进而运用接受美学理论阐释文学模糊的审美机制和艺术。  相似文献   

13.
语言本身的非系统性与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是促进文学语言产生变异的重要原因。在创作过程中,作家要把握和表现那些有多种可能性、无限发展性的事物,要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使文学语言只得“化常为变”,而语言的非系统性则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文学语言的变异性表现为语音变异、语义变异和语法变异。  相似文献   

14.
模糊,做为语言的一个属性,其主要作用就是使语言更丰富多彩。在文学作品中,各种模糊言语形式往往发挥了其独特的文体功能。本文从语义模糊词,语义由精确向模糊转化词,模糊限制语,矛盾词语的反常搭配,缺省模糊及模糊言语段落等几种形式来表现模糊语在文学作品中的不同文体功能。  相似文献   

15.
当下,无论是在艺术实践或是在艺术理论当中,艺术的本体论地位与意义均面临丧失,艺术的各个基本维度正被逐渐边缘化,甚至彻底取消,这些情况主要可归结为艺术语言对艺术的异化.问题具体出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强调艺术语言的差异走入了丧失其差异性的死胡同,一是艺术语言在同其所处语境的碰撞当中逐渐脱离了艺术化轨道.当代美学及艺术哲学界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约翰·凯里和阿瑟·丹托著作中的观点和理论,对这些问题均有所反映.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则在于,从强调艺术同生活的联系入手,使艺术完成对生活本身的回归及其对自身的重构,并使艺术逐步摆脱哲学及理论思潮的统辖与束缚,这一切,同时也将成为艺术超越当下、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确立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本体地位显然不是一个一般性的理论问题。赵炎秋先生有机整合形象论文论、语言论文论 ,试图从有机、综合的层面揭示文学作品是如何生成的 ,这种努力给我们的文艺研究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但赵先生的形象本体观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在文学理论界关于文学是人学的命题已多有讨论 ,但是这一讨论基本没有涉及作为文学本体及文学媒介的文学语言。本文认为 ,文学语言的人文价值是“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中的应有之义。文章从剖析“人文”和“价值”这两个词语的本来意义入手 ,具体界定了人文价值的涵义 ,接着论述了逻辑语言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人文价值的失落 ,然后着重指出在文学这个国度里 ,其词语不仅保存着语言的原初创造力 ,而且经历着往返不已的灵魂轮回 ,经历着既是感觉的又是精神的再生 ;语言在文学里复活了它的全部的生命 ,闪耀着人文价值属性的灿烂光芒  相似文献   

18.
现代哈尼语的实词存在双音节化的倾向。双音节化主要表现在口语 ,但文学语言里的单纯词和复合词也有双音节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科技词语或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词语化入、引申或直接切入当代文坛,丰富了文学评论语言和文学作品语言.这种语言现象表现出来的特点、规律及产生的效果是(1)不少科技词语已经在宽泛意义上使用;(2)某些科技词语可能具有比喻、夸张、借代、大词小用等修辞效果;(3)增添了时代气息;(4)它呈现出一个既变异又必须接受规范同时又催生新的规范的辩证过程;(5)它有利于增加原先所没有的感情色彩和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