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维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异客”一词,时下流行的唐诗选本及王诗专集均未为之作注释义。本文从该词出现的具体语境出发,运用语素义与词义构成具有共变性的词汇学理论,对该词的含义作了全面的分析与扼要的概括。此外;还从语用和修辞两个角度,对该词在“九月”一诗中的独有价值作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2.
"幽默"裂用     
“幽默”一词,众所周知,是由英文 humor翻译过来的,表示诙谐风趣而又意味深长。它是一个音译单纯词,由一个语素组成,是不可以拆分的。可是,近年来裂开运用该词的现象越来越多。如:(1)一人追问:“这是唯一的原因吗?”李宁又幽一默:“是因为怕老婆。而且亲热戏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边邓伟《我是王———李宁:从体操王子到商界英雄》)(2)“解释什么?”我幽他一默,“你外头另有女人?”(梁凤仪《花魁劫》)有时加上引号,明示裂开用法,例如:(3)整个会场气氛非常友好,双方都不时“幽”一“默”,会议室里笑声不断,不像在谈判,倒像几个朋友在聊…  相似文献   

3.
<正>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作词只不过是以词为“陶写之具”来抒爱国忧民之情。他作词“或闲中(?)石,兴来写地,亦或微吟而不录,漫录而焚稿”,故多散逸。他作词有时“挥毫未(?)而客争藏去”,流布海内,传诵极广。关于稼轩词历代的刻本所见不多,第一个将(?)轩词收集成书的是辛弃疾的门人范开。他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编成《稼轩词》,后称稼轩词甲集.至于南宋时稼轩词的其他版本,只能从南宋一些文人著作中的只言片语,得知一些蛛  相似文献   

4.
1 .“中国有无哲学”问题的提出是 2 0世纪以来的事情。在“哲学”这一舶来词传入中国之前 ,我们有自己的经学、子学、儒学、道学、心学、佛家的义学 ,却惟独没有西方所谓的“哲学”。哲学 (philosophy)和科学(Science)、宗教 (Religion)、文学 (Literature)一样都是外来词。“哲学”一词本是日本学者西周在 1 837年译西语Philosophy而使用的 ,然而他的本意是要表达“哲学即欧洲儒学”的意思 ,以“别之于东方儒学也”。后来该词传入中国后却背离了西周的初衷 ,中国学者使用“哲学”一词恰恰是…  相似文献   

5.
释"庖厨"     
“庖厨”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今通行的注本及古代汉语的教材著述大多将其释为“厨房”。就其释义本身来说并无不妥,但是,我们认为对这个词的结构还有考察讨论的必要。“庖”、“厨”单独使用时都可以指“厨房”义,因此,它们连用以后被分析为表“厨房”义的同义连用复合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但是我们认为“庖厨”是一个偏正结构的复合词。对词的结构划分,要在语言的共时平面中进行。因此,如何划分“庖厨”的结构,就必须考察“庖”、“厨”产生以及发展的历史。“庖”、“厨”产生的时间不同。“庖”…  相似文献   

6.
释含有部件"止"的"盈"等五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山 《殷都学刊》2002,(2):91-94
“止”在甲骨文构形中的部件义 ,可用来表示各种运动义。该文考释了含有部件“止”的“盈、退、困、後”等五字 ,以揭示含有部件“止”的词的本义和字形表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说"飞单"     
不知从何时起,报刊、网络等媒体出现了“飞单”一词。例如:(1)昨晚,汉口沿江大道一火锅城突然停电,慌乱之中,上千名顾客“飞单”。(楚天都市报2002-08-25)笔者出于好奇,查阅了商务印书馆2003年出版的《新华新词语词典》,“飞单”并未收入该词典。此后,笔者通过网络进行搜索,发现该词使用频率较高,且部分新闻更是以这个词作为标题内容,便觉得有说说的必要了。参看上例的上下文,所谓的“飞单”就是俗称的“逃帐”。“飞单”作“逃帐”用的用例现在最为常见,下面是我们摘录的几例:(2)(新闻标题)红灯一亮开门就跑交警的哥合抓“飞单”客(楚天金…  相似文献   

8.
<正> 黄庭坚以诗名世,号为宋诗代表而与苏轼并称。其词成就虽不如诗,但亦颇受世人推重。晁补之称许黄词“高妙”(吴曾《能改斋漫录》),陈师道谓:“今代词手,唯秦七(观)黄九(庭坚)耳(《后山诗话》),李清照推山谷为北宋知词四家之一,苏轼赞赏其“清新婉丽”(《能改斋漫录》)。后世词家和论者也多有褒扬:或云“精妙可思”(先著《词洁》),或日“清迥独出,骨力不凡”(黄蓼园《蓼园词评》),或称“妙脱蹊径,迥出尘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等。今天,当我们多角度、多层次地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胡静书 《殷都学刊》2010,31(2):93-94
文献资料显示,"事件"一词有"人或动物内脏"义、"碎块"以及"装饰"义,这一发现补充并修正了《汉语大词典》对该词的释义内容。  相似文献   

10.
<正> 张九龄(公元678—740年),字子寿,广东曲江人.他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名相,据徐浩所作《碑铭》,当时玄宗已称他“有王佐之才”.早年.他任岭南按察兼选补使,所在“黜免贪吏,引申正人,任良登能,亮贤劳事”,做了不少工作,后入朝辅政,上表论事,“常以致君尧舜,齐名管乐”为己任.在职期间,“收拔幽滞,引进直言”,力求做到“野无遗贤,朝无缺政”.由于他一生“直气鲠词,有死无二,彰善瘅恶,见义不回”,自会得罪一些权贵,因而“同侪见嫉,内宠潜构”.徐浩称他“三岁为相,万邦底宁.  相似文献   

11.
北京颐和园为清代皇家园林,世界驰名。它为什么叫“颐和园”呢? 这颐和园在清乾隆年间称为“清漪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抢劫园中珍宝,烧毁了大部分建筑物,使清漪园成了废墟。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享乐,竟然挪用建海军的经费3000万两白银,重建此园,并将园  相似文献   

12.
人们通常把“寡人”释为“寡德之人” ,把“不”释为“不善”。如《辞源》“寡人”条 :“寡德之人。”“不”条 :“不善。”《汉语大词典》“不”条 :“不善。”但是我们认为“寡人”、“不”都应当释为“孤单之人”、“孤寡之人”。第一 ,“寡”只有“少”、“单”之义 ,不含“德”义。《尔雅·释诂下》 :“希寡鲜 ,罕也。”“鲜 ,寡也。”高诱注《吕氏春秋·士容》 :“孤、寡 ,谦称也。”龚自珍《最录尚书古文序写定本》 :“寡者 ,无二无匹最尊之词。”显然“寡”只有孤单之义而没有德之含义。《辞源》等增加了德之含义 ,属增义为…  相似文献   

13.
“牝鸡之晨”一词始于《尚书》中的《牧誓》 ,是周武王讨伐商纣王的重要的依据之一。“牝鸡之晨”针对的是商王朝存在“帚 (妇 )”这样一个阶层 ,她们人数众多 ,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在商王朝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称商王朝的“帚 (妇 )”为“商妇”。  相似文献   

14.
《辞海》收“库伦”一词(ku lun),释为,“北方方言。四周有墙而无房屋的空场。多用于地名。山西山阴县有薛家库伦”。 (该词尚有其他字形,本文均写作“库伦”) 在内蒙古西部方言中,有“库伦”一词,音[k'a ky](为方便,准确,声调省略,似下记音均如此),其意义与《辞海》所释有吻合的地方。比如,四周用于打垒筑墙围起来的空地叫“土库伦’,呼市东边有“小场库伦”村,南边有“羊库伦”村,乌盟兴和县有“大库伦”乡等等。 但是,“库伦”的词义并不限于《辞海》所释.比如巴盟五原县人把县委大院也称为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把修建秦始皇陵墓的七十余万服役者称作刑徒。长期以来,史学家、法学家前后因袭,未曾深究。直至现代,一些史学家才提出种种修正意见。有的说:“嬴政初即位,就在骊山造自己的坟墓。并六国后,更征集七十万人工作”(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索性避开“刑徒”二字。有的说:“秦始皇和秦二世为修建骊山墓而役使的刑徒和奴隶,达到了七十万人之多”(郭沫若《中国史稿》),在刑徒之外,又增添了奴隶。我们认为,搞清楚骊山秦陵服役者的身份以及司马迁为什么称他们为“刑徒”,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杜学敏 《人文杂志》2007,(6):113-118
中文"美学"一词是产生于清末的一个外来词,相对妥帖的译词应是"审美学"。在运用该词的各种非学术与学术场合,(审)美学概念被赋予多层面的复杂含义。文章无意于给这个概念再增添一个定义,只是从(审)美学概念的术语产生、实际运用、学科存在方式、理论发展史、学科分类、价值意义等六方面分梳了该词的内涵与用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我国15所民族高校的英文校名,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如何翻译“民族”一词。该词虽为舶来之物,但其内涵在中国得到了丰富,成为一个极具中国文化、政治特色的词。因此,翻译时不能仅局限于在英语中找一个对等词,而应跳出语言层面,后殖民翻译理论无疑为该词的翻译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在翻译民族高校校名时,可否突出汉语语言文化的话语权,采用异化策略,将“民族”一词音译为“Minzu”,民族高校校名英译遵循“区位/地名+Minzu+University”的模式,这一话题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18.
王铭铭先生《槟榔与咖啡》(载《读书》2005年第11期)一文的前部分,由欧洲喝咖啡联系到台湾嚼槟榔,再由台湾嚼槟榔的习俗,追溯我国古代的嚼食槟榔。其中有一段话,为了说明方便,照原文格式迻录如下……在中国历史上,嚼食槟榔的历史,最迟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李后主曾在《一斛珠》中吟道晚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裹残殷色可,杯深被香醪浣。铺床斜娇无那,烂嚼红葺,笑向檀郎唾。词中的“红葺”便是槟榔。嚼食槟榔的习惯,到底与古代艺人群体的“轻佻”有何干系,我们不得而知。这段文字,笔者认为有几点不妥,特写出来就教于王铭铭先生以及专家学者。第一,王文所引李煜的《一斛珠》,是一首中调词,不知为何未按上、下片格式排列,并且错得难以卒读。据张璋、黄畲编《全唐五代词》(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詹安泰编注《李璟李煜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等书,词中的“裹”为“(?)”之误,“深”下脱一“旋”字,“(?)”为“绣”之误,“斜”下脱一“凭”字,“葺”为“茸”之误。所谓“红茸”,就是刺绣用的红色茸线。“茸”,有的版本又作“绒”,与“茸”同,指刺绣用的丝缕。“红茸”与前面的“绣床”相照应,绣床就是刺绣时绷紧织物用的架子。由此可知,“烂嚼红茸”是指嚼烂红色茸线,绝不是指嚼食槟榔。女子刺绣时,将咬断的绣线含在口里咀嚼,为常见动作。  相似文献   

19.
杨晓春 《学术研究》2005,(5):144-145
中国和印度,两大东方文明古国,在古代世界历史发展中极具影响,逐渐地,名称固定为“中国”和“印度”,今天亦然。但在历史上,曾经有称印度为“中国”、称中国为“印度”的情况,相形之下,诚是趣事。东晋的《法显传》屡屡提到“中国”,其中一处说:“度河便到乌苌国,乌苌国是正北天竺也,尽作中天竺语(原注:中天竺,所谓中国),俗人衣服、饮食,亦与中国同。”(章巽《法显传校注》,第33页,原标点未将原注抉出,现改正)所谓“所谓”者,包括“北天竺”在内的印度地区所谓也,可见在印度语言中有称中天竺为“中国”的。又有两处分别说:“从是(摩头罗)以南…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以稼轩比昌黎,可启发人们对他们两人共同性的认识即分别在诗、词领域以“破体”别造新境。稼轩之“以文为词”如昌黎之“以文为诗”,这既根源于两人政治—文化性格的相近,也体现出“养气”、“积学”等文学观及“破体为诗”和“破体为词”之创作手法的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