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代北京八旗人口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北京历史人口的研究对探讨北京人口变迁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清代,在长达260余年的历史中,八旗人口一直是当时北京(又称京师)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清代北京城市人口的发展规模。因此,探讨清代北京八旗人口的数量和演变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
清代是贵州人口发展的重要时期。贵州人口由清初的六十余万发展到清末的八百七十余万,增长了近十四倍,而同期全国人口从五千多万增至清末的四亿,仅增长七倍左右。贵州同期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其中移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本文试图探讨清代贵州的移民问题。  相似文献   

3.
素以“天府之国”誉称的四川省,如今以其人口数量超出一亿的总数,在全国人口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历史人口是现实人口发展的基础,清代四川人口的发展对日后川省社会的发展曾经发生过深远的影响,探讨清代四川人口发展的特征,应当说是一个富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今天的人口是在历史人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代乾、嘉、道时期人口的飞跃增长,对中国确立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一定的关系。据清初统计,顺治八年国家控制的全国成年男丁一千零六十余万。但到乾隆六年,人口陡增至一亿四千三百多万。乾隆在位六十年间,人口连续突破一亿、二亿、三亿大关。道光年间又  相似文献   

5.
清代江南瘟疫对人口之影响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瘟疫对人口的影响一直是史学界比较缺乏关注的问题,而史籍中的一些笼统的记载以及近年出现的探索性研究似乎显示,瘟疫是中国历史上影响人口发展最具威力的"冷面杀手".情况究竟如何?笔者通过对发生在清代江南的一些瘟疫个案的考察,认为对清代江南瘟疫带来的人口损失率不宜估计过高,在疫病模式比较稳定的时期和地区,尽管瘟疫发生的频率较高,但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并非举足轻重,至少不会产生结构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代江南人口增长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中国历史人口研究,尤其是清代人口研究的过程之中,宗谱是一个尚待大力开发的资料宝库。运用宗谱资料,可以探讨宗谱人口的出生和人口增长、人口的死亡和平均寿命,人口性别构成等,宗谱人口婚姻和生育状况,包括人口婚龄、初婚、再婚、重婚等;宗谱人口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30年与中国的人口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社会和人口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的低生育率和长寿水平都已经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本文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生育率、死亡率的重大转变,刻画我国人口转变的主要特征,讨论我国未来人口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中国所经历的迅速而重大的人口转变,在人类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伟大的实践创造出伟大的模式。中国特色的人口转变为世界人口转变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口转变必将在人类发展历史上留下波澜壮阔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研究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区域的人口,首先就要研究这个历史时期这个区域的人口数量。本文结合具体的历史史料和历史事实,对清代前期的贵州人口作了详细的辨析说明和修正,认为清初贵州人口不是六、七十万左右,也不是一百万左右,而是二百万左右。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问题当前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面临的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其实,对人口问题严重性的认识,早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出现了,生活于二百多年前的清代著名学者洪亮吉,最早对人口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他根据当时人口剧增的现实,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合理、进步意义的思想,但由于其某些观点与马尔萨斯“人口论”有颇为相似之处,所以在旧中国被称之为“中国马尔萨斯”,其人口思想也便被蒙上了一层阴影,此后问津者甚少。鉴于此,本文就洪亮吉人口思想作一初  相似文献   

10.
一 关于宗谱人口性别构成资料 人口性别构成是人口研究的基础指标之一,它反映人口和社会、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 研究清代历史人口首先碰到官方人口资料的不足和人口统计的疏漏问题,因而对人口的性别构成难以深知。有感于此,笔者认为,现存丰富的宗谱  相似文献   

11.
由张光照、杨致恒著的《中国人口经济思想史》,已由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虽然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和中国人口思想史的论文和著作,在我国已经发表和出版过一些。但是作为阐述我国人口经济思想史的专著,这本书还是第一部。全书共八章,洋洋三十六万余言,对我国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一直到近现代的人口经济思想作了较为全面地介绍、叙述和评论。这对于了解我国人口经济思想的历史和现状,对于探索我国人口经济思想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对于我们吸收和继承祖国人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的提出 清代是我国人口大发展时期,是研究我国人口发展史的重要时期,清初究竟有多少人口?学者已有论列: 梁启超《中国史上人口之统计》指出清代人口约五千万左右,”及顺治十八年仅二十兆(按:即二千万)又五去其三矣。”“雍正以后”二十余年间,陡增一百五十兆(按:即一亿五千万),递增八倍有余。 《清实录》: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4)人口为27,355,462,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人口为143,411,559。七年间人口增加5.24倍。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线上逝者纪念数据为基础,并根据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死亡人口数据对其进行加权调整,得到了近现代中国百年来的死亡人口历史分布形态,其具有较长的历史跨度,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又能突破局部性数据的限制,具有全国的代表性。本研究得到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张完整的、连续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死亡人口历史分布形态图,并基于此得到了详细的死亡人口的性别分布形态和寿命分布形态。中国近现代的死亡人口分布形态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其大致呈现了解放前的高死亡率阶段、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死亡模式调整动荡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05年间的转型阶段和2005年后的稳定阶段的“四阶段”的死亡人口变迁模式。从方法论上来看,本研究采用的依据海量大数据校准加权方法在历史人口学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可以为其他研究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刘岳在《地理学报》第42卷第4期(1987年12月)上发表文章,叙述了《中国人口地图集》的编制特点。《中国人口地图集》是我国第一部反映十亿人口状况及其地理分布的大型科学参考图集。它以准确可靠的我国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并利用了1953,1964年人口普查资料和我国历史上人口资料,对我国人口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特征及人口发展作了科学的概括。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而制定我国人口统计  相似文献   

15.
试论我国历史时期人口分布变迁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变动和迁移是当今世界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各国不仅密切注意现在的人口变动,而且重视预测未来的人口变动趋势。我国对人口变动迁移的现状,无论从理论或实践上也都同样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不足的是,缺少了对我国人口分布变迁的历史状况的研究。从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动迁移的原因,这对于我国人口分布变动现状的研究,无疑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后人口转变论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在人类历史上,人口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前人口转变时代、人口转变时代和后人口转变时代。后人口转变时代又有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准均衡发展阶段;二是稳定均衡发展阶段。我国人口转变在20世纪末已经完成,现在已进入了后人口转变时代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该阶段是我国人口发展的更为关键的时期,面临的挑战也更为严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今天的人口是我国历史人口的继续。研究当前人口问题,现实而重要,但也不能忽视过去。可惜,至今在这方面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我国的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保存着世界历史上少有的丰富的人口资料。自西汉起,代代相传,连绵不断。整理这些资料,去伪存真,剔粗取精,从中找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实对于了解我国国情和加深对人口学的研究很有意义。这里首先碰到一个问题,是怎样看待我国历史文献的人口资料。几十年来在这个问题上看法不一。有的人基本否定,有的人基本肯定。  相似文献   

18.
深化中国历史人口研究的有益尝试──评《清代皇族人口行为和社会环境》王跃生中国历史人口问题一向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由于历史人口数量记载多有误差,且遗漏甚多,加之研究手段更新较慢,致使这一研究存在不少缺憾。由美籍华人学者李中清教授和国内清史专家郭松...  相似文献   

19.
近代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发生大变动的一个时期。这种大变动直接影响到广大民众的生活,包括人口的流动。本文试图以中国近代人口城乡流动为主线,同时结合城市居民构成等情况,对我国历史上这一时期的人口变动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
<正> 我国的老年人数及其在人口中的比重增长的速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快的。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目前已近1亿,约占总人口的10%;预计到2000年将增长到1.3亿,占总人口的11%;到2025年将增长到2.8亿,占总人口的20%。在这期间,老年人将增长250%,那时,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种人口结构老化的发展趋势,已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并将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