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齐兰英,刘亚斌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适应的。一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政治的前提下,革除具体政治制度的某些弊端和运行机构中某些缺陷,以促...  相似文献   

2.
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本文主要从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实现形式、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以及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等3方面,正确理解和把握十五大报告中,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理论上的新突破。阐明现阶段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继续深化所有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经历了拔乱反正、初步改革、全面改革、深化改革等阶段。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经验是: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为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一个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西方政治文明之间的辨证关系、政治文明与其他文明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使得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主要内容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分配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挥着巨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总结我国30余年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往往走在前面,而政治体制改革却时常处于滞后的状态,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或探讨得不到位或抓得不扎实。而对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则有时选择得不准确,由此使改革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目的。总结历史经验,我国要继续推进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使政治体制真正成为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保障,实行社会主义法治,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应是:建立健全大部制,健全、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江总书记这段话指出了推进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性,这一任务的提出,为我们高校工会在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发挥教职工主人翁地位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的发展,要求我们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础,是发展基层民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相似文献   

7.
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主导力量,它对于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深入研究全民所有制经济发展的规律,并按照它的要求搞好全民所有制经济的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所在,是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和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应当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要求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政治体制改革是改革取得最终成功的标志,政治体制改革的直接目的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社会的完善和发展离不开经济的进步及与之适应的政治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经济腾飞所必要的能适应并促进其发展的政治体制的建立尤为重要.当前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势下,其政治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探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的特点及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旨在将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应用于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并指导我们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苏东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转入低潮,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邓小平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主张中国坚持改革开放,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并善于抓住时机发展自己,从而抵御住了苏东剧变的冲击和西方对华制裁,同时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入探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决定着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性质,即决定着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我们区别各个社会经济制度的主要标志。《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不是改变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性质,而“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和方面。”  相似文献   

13.
试论新闻教育改革的市场观梁廷耀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被确立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宏伟目标之后,为适应经济体制转轨和新经济体制的发展需要,中国新闻教育改革已刻不容缓,其目标就是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新闻教育体制。本文想就此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大和全国八届人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新体制的确立,必将对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科教文卫体制改革以及各行各业的改革,对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仅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以求教学界同仁。  一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五大报告深刻地论述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明确地提出了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而且提出了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等一系列新的思想和观点。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这些重大理论,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坚定不移地沿着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具有重大的意义。一、调整与完善所有制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1、从整个社会所有制结构看,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需要调整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对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政治、科学、文化等的变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需求的急剧变化下,高校如何由面向政府、面向计划、奉命办学,转向适应社会、适应市场、自主办学,成为高教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本文试图从高等教育与市场经济的几个关系出发,谈高校如何适应市场经济的几点看法,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经济体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这是实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两个根本转变的客观要求。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要求经济改革理论的新发展。十五大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进一步总结我国近二十年改革实践的经验,在经济改革理论方面,实现了一系列新的突破,丰富和发展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关于调整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理论。一、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快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大批人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科技体制改革需要的教育体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主义各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南斯拉夫社会所有制别具一格,早在七十年代末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时,便引起了我国经济学界的极大兴趣;而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所有制结构中,西德的社会所有制也颇有特色,世界银行中国经济考察团在1985年发表的经济考察报告《中国:长期发展的问题和方案》中,将其作为中国国有制改革的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案,推荐给中国经济学界。南斯拉夫和西德两国社会制度截然不同,却都存在着社会所有制,它们是如何产生、发展的?有何共同和不同之处?对我国所有制改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要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要做好经济体制改革这篇大文章,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完善所有制结构,二是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关于完善所有制结构,报告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