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贸易大国,已成为世界各国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和最大的受害国。近年来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指控案件愈演愈烈,对我国出口商品投拆反倾销的国家越来越多,提起反倾销诉讼的次数更加频繁.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还动轭采用“特保条款”,这些无节制的反倾销案件给我国的出口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为此,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出口企业频遭反倾销调查的特点、原因及政府和企业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出口企业频遭反倾销调查原因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贸易大国 ,已成为世界各国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和最大的受害国。近年来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指控案件愈演愈烈 ,对我国出口商品投拆反倾销的国家越来越多 ,提起反倾销诉讼的次数更加频繁 ,被诉倾销产品的范围不断扩大 ,还动辄采用“特保条款”,这些无节制的反倾销案件给我国的出口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为此 ,我国企业必须积极应对。本文着重分析了当前我国出口企业频遭反倾销调查的特点、原因及政府和企业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试析我国成为反倾销最大受害国的深层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会平 《理论界》2005,(9):207-208
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遭遇反倾销的情形越来越多。案件数量增多,涉及的行业与产品种类急剧增大,提起反倾销指控的国家数量也在增加,中国成了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和最大的受害国。本文试从反倾销法本身的局限及国内外因素等方面,对该现象进行深层剖析,希望能对有效应对国外对华反倾销做出一些理论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国外对华反倾销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国外对华反倾销急剧增加,无论是立案数量、涉案商品种类、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国家,还是最终裁定的反倾销税率,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我国已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国应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规范出口竞争秩序,提高企业应诉的主动性,建立健全应诉机制,加紧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5.
一、“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由来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企业在国际上遭遇的反倾销诉讼案件也越来越多。自1995年WTO成立至2005年底,国外对华反倾销案达431起。(见表1)反倾销诉讼的核心理由主要是指责中国是“非市场经济国家”。表11995-2005年国外对华反倾销案一览表年份19951  相似文献   

6.
国外反倾销对我国产业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国家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指控逐步增多。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里,中国遭受反倾销诉讼案件已位列世贸组织成员国家首位。反倾销案件的急剧增加不仅对我国外贸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对我国产业安全也构成了威胁。在此首先分析了我国目前面临的国外反倾销现状,进而指出国外反倾销对我国产业安全产生的影响极其影响机理,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珠江三角洲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国外对该地区出口商品提起的反倾销案件数量逐年增加。2004年以来,陶瓷、玩具、皮具、纺织品以及鞋类等小商品行业接连遭遇反倾销调查。2004年4月,美国对我国木制卧室家具反倾销立案调查,据报道,卷入此次反倾销旋涡的135家木制卧室家具制造  相似文献   

8.
中国反倾销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倾销与反倾销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占领外国市场和保护本国市场的重要且有效的方法。自1979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屡遭外国日趋严重的倾销指控,与此同时,外国商品在华倾销呈急速蔓延之势。然而,我国长期以来似乎对外国的对华反倾销和外国商品在华的倾销不够重视。在外国对华反倾销问题上,后因许多国家对华采取反倾销并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出口,社会各界才对如何对付外国对我国的反倾销问题予以重视。而对外国商品在华倾销问题至今都没有引起政府机构、法学界及经济学界足够的重视,遏制和防范外国商品在华倾销已成为当务之急。外国商品在…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世界上被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之一,倾销与反倾销已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在分析目前国外对华反倾销的特点和成因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重新审视反倾销的性质和作用,以求减少和避免国外对华反倾销,并建立自己的反倾销机制.  相似文献   

10.
经过17年的开放改革,我国外贸在放开经营、平等竞争、扩大出口方面已取得长足的进展。例如批准2千多家生产企业享有外贸进出口权,这些企业在联接国内外市场、扩大出口创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树立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但是,近几年国际社会的反倾销活动愈演愈烈,有些已违背当初的立法宗旨,造成我国的出口产品频频道受反倾销挫折。仅1994年一年,遭受反倾销起诉立案及被征反倾销税的案件已达37件,直接经济损失达数亿美元。对中国产品进行反倾销的国家由过去的少数经济发达国家发展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反倾销的产品亦由一些…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我国出口商品频繁受到国外反倾销调查。与此同时,西方一些国家也正准备着手对我国动用“反补贴法”,实施其反补贴措施。对此我们应提高警惕,积极做好应对准备,避免重蹈加入世组织以来我国企业疲于应对国外反倾销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反倾销是他们最惯用的、最有威力的杀手锏之一。而我国目前成为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和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国外对华实施的反倾销使我国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锐减,并严重挫伤了国外企业在华投资的积极性。因此研究利用被诉反倾销的特点、原因及其反倾销的对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屡遭反倾销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978年外国首交对我国提起反倾销起诉以来,针对我国的反倾销案件呈递增趋势,特别是“入世”以后,涉及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反倾销案件此起彼伏,明显增多,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国扩大对外出口的重要障碍。本文在对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反倾销状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本着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变事后应诉为事前预警、变弧军作战为协同对外的原则,由政府、协会、企业多方共同努力,采取相应对策,尽快扭转不利局面。  相似文献   

14.
杜法义  杨琳 《理论界》2005,(6):63-64
反倾销是世界贸易组织允许缔约方采用的一种用来抑制进口产品的不公平竞争,保护本国产品不受倾销损害的合法手段之一。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遭受反倾销调查的案件数量和涉案金额有增长的趋势。对此,我国相关企业和政府各部门既要认真反思,做好反倾销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反倾销的积极应诉和抗辩工作。同时还要有效地利用行政复审,重新获得进入市场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世界反倾销浪潮不断高涨,中国产品在国外遭受反倾销的案件不断增多,为了有效防止外国对中国产品实行反倾销,保证对外开放政策的顺利贯彻执行,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应依法做好减少反倾销案件发生的诱因,防患于未然。尽管在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及由于政治原因,欧共体对中国出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有不公正的歧视情况,但也应该注意到,中国在对外贸易中确实有某些企业为争夺国外客户和外贸权,不计成本,竞相压低价格对外销售产品,从而严重损害了国家的整体利益。个别商品的价格竟比正常价格低50…  相似文献   

16.
中国应对反倾销策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在加入WTO以后,国外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诉讼案件急剧增加,我国已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和歧视性政策的外部原因,又有我国企业自身规则意识不强,出口结构不合理,恶性竞争的内部原因.对此,我们既要从政府外交、企业管理、出口结构、出口秩序方面做好反倾销的预防工作;又要鼓励、帮助企业积极应诉,做好反倾销的应诉工作;同时还要利用行政复审,重新获得进入市场的机会,做好事后弥补工作.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与世界贸易往来的增加,中国所遭受的反倾销调查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反倾销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而企业的应诉不力则会进一步加剧对国内及国际市场的损害.为保障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顺利发展,我们必须要建立和健全我国的反倾销应诉体系.  相似文献   

18.
国外对华反倾销的泛滥已使我国成为国际反倾销最大的受害国 ,严峻的现实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反倾销本质。本文试从理论层面对反倾销动因作深入的分析 ,并就我国政府和企业具体的应对措施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遭遇国外反倾销制裁的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对华采取的反倾销措施,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大。我国屡次遭受外国的反倾销调查,有着国内外多方面的原因,找出这些原因,有利于出口企业能够正确应对国际反倾销,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规体系。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际竞争的不断加剧,传统的贸易保护手段已不再适应时代要求,各国纷纷采用WT0允许下的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反倾销手段。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对华反倾销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出口企业应对能力不足的现状,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