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狩猎文化是蒙古族游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据真实的资料 ,着力于探讨青海蒙古族狩猎文化的内容、特征  相似文献   

2.
青海是和硕特汗廷的根基之地。和硕特人从1637年到1723年统治青海八十六载。和硕特对青海的统治,是在青海和硕特贵族游收封地的基础上,通过和硕特封建社会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来实现的。以游牧封地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和以会盟制度为基本特点的行政管理体系是青海和硕特封建主统治体制的两个方面,而且后者是前者的直接产物和有效的补充。和硕特封  相似文献   

3.
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兄弟民族之一,分布在我国的新疆、甘肃、青海等省区,以及苏联、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巴基斯坦、蒙古人民共和国等国家,是中亚细亚占地最广、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 哈萨克族以游牧为主。由于草原游牧的特殊条件,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古代氏族部落的名称。哈萨克族的氏族部落在历史上都曾有过各自的印记、口号,对这些印记、口号进行搜集  相似文献   

4.
青海蒙古又叫德都蒙古,是指居住于青海的蒙古族,青海蒙古人称自己为“库库诺尔蒙古勒(青海湖蒙古)”或“德都蒙古勒(上蒙古)”,是由历史上的卫拉特和硕特部众为主,以卫拉特其他部众、东蒙古部众的后裔组成,这些蒙古族入居青海在不同的时间,并从不同的地区迁居青海,与各民族长期杂居,过着古老的游牧生活,形成了德都蒙古现在的布局,他们在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其他民族的交流接触和地域环境的间接或直接影响,从而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习俗,成为整个蒙古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从明崇祯九年(1636)固汗汗(1582—1654)率部众进入青海,进而统治唐古忒(“或特”)各部,直到清雍正二年(1724)罗卜藏丹津反清失败,厄鲁特蒙古“四部中和硕特部贵族统治青海八十八载。祟祯十五年(1642)固始汗在拉萨建立汗廷,他以青海地广宜牧,喀木(康)人众粮多,征收喀木赋税,以养青海部众。令其诸子分牧各地,分左右两翼,在游牧封地的基础上建立起封建领主制统治体系。在这个封建统治体系中,除固始汗及其十个儿子、若干孙子为首的和硕特部外,尚有土尔扈特、准噶尔即绰罗斯等  相似文献   

6.
定居     
《中国民族》2008,(11):70-70
在我国北部和西部的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等省区,有着40多亿亩草原。1000多万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裕固、塔吉克等民族的牧民世代在这些广袤的草原上经营畜牧业。直到20世纪的中后期,他们中的一部分仍在维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北部和西部的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川等省区,有着40多亿亩草原。在这些广袤的草原上经营畜牧业的主要是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裕固、塔吉克等民族的1000多万人口。直到20世纪的中后期,他们中的一部分仍在维持着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文物看青海地区多元文化的形成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海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历史上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本文通过对富含羌文化、汉文化、藏文化、北方游牧文化和中西亚文化等因素的风格独具的历代馆藏民族文物文化属性的研究,阐述今天青海独有的多元民族文化,是由历史上青海地区的各民族经过长期的彼此影响,互相吸收,互相融合而形成并发展来的。在西部大开发的今天,了解民族文化的多元性,能更好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此推动我省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相似文献   

9.
蒙古科尔沁部的迁徒、分化塔娜科尔沁部作为成吉思汗二弟哈萨尔及其后裔所属,自蒙古帝国时期即在额尔古纳河,呼伦湖一带游牧生息,元末明初逐渐兴起,到明末清初称雄蒙古东部为止,其势西扩南展,迁徙频仍,西抵天山南北、青海高源、河套地区,南达东西辽河两岸,东跨嫩...  相似文献   

10.
雍正元年(1723年),青海地区发生了罗卜藏丹津之乱,使该地的游牧社会陷入混乱。清朝迅速处置,用了大约6个月的时间,镇压了这次叛乱。作为善后之策,将青海卫拉特部置于和内蒙古同样的旗制下。在这种旗制下,青海诸台吉不可能像以往那样自由行动,失去了青海卫拉特部的活跃性,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数年后的雍正九年(1731年),青海再次发生叛乱,即土尔扈特部台吉诺尔卜的反叛。同罗卜藏丹津之乱相比,诺尔卜之乱时间短,规模小,看来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仔细研究一下,仍可发现,这是一次展示清朝强有力的体制和在其压力下游牧民族小台吉的苦恼的事件。这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其相应的历史意义。这里要阐明的正是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陈洁 《青海民族研究》2008,19(1):110-115
青海退牧还草和生态移民工程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补偿标准偏低,激励作用不强;二是按户补偿的方式使得部分牧户在减畜和移民方面缺乏积极性;三是部分游牧户没有纳入到生态移民的补偿范围内;四是后续产业发展不足,移民户就业无门;五是牧民融资困难,发展资金不足.建议:抓紧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公式和补偿方式,将户籍游牧人口纳入补偿范围;加强移民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后续产业,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发展义务教育,加大对牧民的教育及培训投入力度;以及拓宽资金来源.  相似文献   

12.
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蒙古族以他们特有的游牧生产方式创造了自己的历史和文明,但直到目前为止,学界从经济史的角度研究蒙古族的游牧经济的基本矛盾、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蒙古族游牧经济的变迁还不够.乌日陶克套胡博士的新著《蒙古族游牧经济及其变迁》力图从蒙古族游牧经济内在矛盾出发,考察其演变的脉络及其与农耕民族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青海蒙藏部落地域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族与藏族部落由于相同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使其部落的牧地在历史上有较大的变化。本文通过青海蒙古二十九旗以及藏族部落的地域变迁的研究,认为导致这种变迁,除了历代中央政府治边政策的原因外,蒙藏两族部落分布地域不同的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状况,也是造成其部落地域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青海藏族游牧部落社会习惯法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广大藏族游牧地区地处偏远,交通异常闭塞,至本世纪中叶以前尚处在封闭的封建游牧部落社会。绝大部分地区实行着祖辈相传并为其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和惩处准则.这种用以约束其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和惩处准则就是以部落为单位,通过习惯法这一特殊形式来得以实现的。这种习惯法不仅千百年来左右着藏族游牧部落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调整着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种种社会关系,而且至今还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本文力图借助青海藏族牧区社会的调查材料以及有关藏文  相似文献   

15.
牧人的饮食     
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我国传统的两大主体文化。文章研究了适应游牧环境和游牧经济的牧人的饮食文化。牧人的肉食品、奶食品、茶文化和酒文化都独具特色,构成游牧文化的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6.
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哈萨克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游牧生产为主的民族,在长期的游牧生产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生产习俗。然而,近20年来,哈萨克族传统的游牧生产习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借助有关文献和调查材料,对哈萨克族游牧生产经营习俗,畜产品加工、流通习俗,草场使用习俗以及生产投入习俗的变迁及其变迁原因、结果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指出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对经济效益的提高、家庭收入的增长、经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扩大再生产具有重要影响。文章最后提出畜牧业产业化将进一步推动哈萨克族游牧生产习俗的变迁,使牧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天山脚下游牧的灵魂,纵横草原千年的哈萨克。在传统与现代交锋的今天,那游牧的翅膀是否依然坚强有力?也许游牧文明在旁观者的眼里不过是一种相当原始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但是,在亚欧大陆上,正是这样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抗衡达3000年之久,谱写了这一地区民族的几乎整个历史。在这种游牧文明濒临消亡的今天,我们对于它内涵的认识和了解还远不能与它所具有的丰富程度成正比。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我国边疆民族进行较大规模迁徙的重要历史时期,由于中原地区先进经济文化的吸引,边疆民族迁徙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及附近地区。通过迁徙,一些边疆民族的生活空间得以扩大并接近中原地区,另一些则直接迁入中原成为当地的新居民。原先生活在西藏境内的吐着和生活在青海境内的吐谷浑,唐代就曾在较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过大规模的迁移,构成边疆民族迁徙的重要部分,对当时的历史发展和民族分布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一吐谷浑,亦称吐浑,唐后期五代又称之为退浑。隋代,其游牧范围“自西平临羌城(今青海涅源县东南)以西,且末(治新疆今…  相似文献   

19.
<正>仲夏时节的内蒙古草原,2023年阿鲁科尔沁旗游牧文化节启动仪式“游牧记忆”大型行浸式畅揽活动正在进行。一场颇具规模的迁徙展演,将人们带回到祖国北疆大草原的游牧时代。阿鲁科尔沁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红山文化发源地赤峰市东北部,大兴安岭南麓向西辽河平原过渡的连接地带。农牧交错、生物多样的生态优势,为牧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及生产生活必需品。居住在这片草原上的牧民世代承袭传统游牧习惯,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草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对定居还是游牧,始终存在着争论。我以为,定居是可行的,但定居与游牧并不相悖。定居必须与游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我国草原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