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一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难免出现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倾向,这种状况也必然对高等院校产生一定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高等教育中出现的过度功利化甚至势力化的趋势,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操作轻思想的倾向。与重视学科的完整性相比较,我们的高等教育相对忽视人的完整性,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个性培养、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的培育重视不够。有鉴于此,我们利用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动员和集结对我国历史文化学有专长的教授、博士,面向全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讲授《论语》、《道德经》、《礼记》、《诗经》、《易经》、《孟子》、"周秦诸子"等传统文化经典课程,并且为此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也获得了河南省教育厅和郑州大学的立项资助。在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从其具有恒久价值和普适意义的视角来看,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共同财富,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人文情怀的养成、崇高理想的树立,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期刊出的系列文章,正反映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一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难免出现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倾向,这种状况也必然对高等院校产生一定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高等教育中出现的过度功利化甚至势力化的趋势,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操作轻思想的倾向。与重视学科的完整性相比较,我们的高等教育相对忽视人的完整性,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个性培养、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的培育重视不够。有鉴于此,我们利用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动员和集结对我国历史文化学有专长的教授、博士,面向全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讲授《论语》、《道德经》、《礼记》、《诗经》、《易经》、《孟子》、"周秦诸子"等传统文化经典课程,并且为此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也获得了河南省教育厅和郑州大学的立项资助。在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从其具有恒久价值和普适意义的视角来看,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共同财富,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人文情怀的养成、崇高理想的树立,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期刊出的系列文章,正反映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一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难免出现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倾向,这种状况也必然对高等院校产生一定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高等教育中出现的过度功利化甚至势力化的趋势,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操作轻思想的倾向。与重视学科的完整性相比较,我们的高等教育相对忽视人的完整性,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个性培养、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的培育重视不够。有鉴于此,我们利用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动员和集结对我国历史文化学有专长的教授、博士,面向全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讲授《论语》、《道德经》、《礼记》、《诗经》、《易经》、《孟子》、"周秦诸子"等传统文化经典课程,并且为此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也获得了河南省教育厅和郑州大学的立项资助。在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从其具有恒久价值和普适意义的视角来看,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共同财富,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人文情怀的养成、崇高理想的树立,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期刊出的系列文章,正反映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主持人的话(王星光):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一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难免出现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倾向,这种状况也必然对高等院校产生一定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高等教育中出现的过度功利化甚至势力化的趋势,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操作轻思想的倾向。与重视学科的完整性相比较,我们的高等教育相对忽视人的完整性,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个性培养、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的培育重视不够。有鉴于此,我们利用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动员和集结对我国历史文化学有专长的教授、博士,面向全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讲授《论语》、《道德经》、《礼记》、《诗经》、《易经》、《孟子》、“周秦诸子”等传统文化经典课程,并且为此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也获得了河南省教育厅和郑州大学的立项资助。在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从其具有恒久价值和普适意义的视角来看,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共同财富,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人文情怀的养成、崇高理想的树立,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期刊出的系列文章,正反映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再读《论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出发, 提出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培育中国大学生的观点; 指出了《论语》和中华民族仁文化的重要地位, 并以《论语》为例, 介绍了读书的基本方法, 即要整体地、重点地、下学而上达地、联系实际地读; 通过学习《论语》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实现兼具人性和灵性的素质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6.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创造了后世士大夫无法彻 底摆脱其影响的原创性经典--元典.自春秋战国以来绵延两千余年的传统士大夫在元典精 神的影响下,形成了"言必称三代,文必据元典"把元典神圣化的元典主义.自从元典神圣 化以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便成为一种笼罩士人的普遍心理.在元典主义的统治下, 任何与元典精神相异的思想都被斥为"异端邪说","标新立异"也被视为"异端邪说"的 同义词.元典主义直接选择了它的文化模式儒家文化的一元化权威;以道德为中心的传统 文化;重义轻利,崇德尚力的理性文化等.这种元典主义在维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和延 续性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首先,它束缚了知识分子创 造、求新的步伐;其次,元典主义造成中国近代文化的封闭性与排外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而缺少促成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与新陈代谢的新的 文化因素,而与文化的现代化失之交臂,使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步履维艰;最后,元典主义一 手树立的以儒家为独尊的一元文化权威,使近代文化转型缺乏可以互补的选择机制,使近代 文化转型走不出元典的"轴心"而转型不彻底.所以说中国的元典主义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失败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丰富多样的教育功能和教育资源、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和教育功能。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独特的德育、无可替代的国情教育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功能。高等职业院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当前进行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教育,培养全民族人文素养、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时代要求,是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正确思考和看待当前国内外不断兴起的中国传统文化热和“国学热”的必然要求,是引导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理性认识我国国情,不虚美、不隐恶,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中华元典作为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化经典,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历代当政者站在有利于政权巩固的立场,推举高扬了提倡尊卑有序的儒家元典,冷落排斥了伸张民众权利的墨家元典,宽宥容忍了秉持明哲保身的道家元典,采纳贯彻了主张君权至上的法家元典。以《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典籍为代表的中华元典,被历代当政者从政治利害角度进行解读吸纳,成为历代当政者根据功利需求进行选择利用的政治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的和基本的目标,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可以促进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0.
人文基础学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工程.目前一些高校存在重技术应用学科轻人文基础学科、重专业课教学轻人文基础课教学、重专业技能培养轻育人根本的现象.加强大学生人文基础学科教育事关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和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事关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事关大学生能力提升和社会贡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中最为活跃的元素,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体育文化的现代内涵,体育教学中的品格教育,体育活动与运动的协作性、规范性,对大学生创新意识、高尚情操培养,团队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校园体育文化培育是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融入高等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它的弘扬与传承需要高校教师坚持不懈地努力。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以及"三严三实"这三个方面,以高校数学类课程教学为例,详细地阐述了高校教师如何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科的发展历程,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高等教育中,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涵养诚实守信、严谨规范的高贵品德。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千年而弥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作用,我们相信,文化中所承载的特有精神品质,对于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也至关重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责任感对接的可能性,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基本特征,寻找二者相结合的合理方式,并给出相应的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大学教育不可忽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知识化育而成的内在于主体的精神成果,是道德的底蕴和依托,是人对自身的反思与价值的思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的核心内容,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学科教育、社会实践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起了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的倾向,致使我国当代大学生存在缺乏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的现象。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一是要加大人文课比例;二是促进“两课”与其他人文课程的互相渗透;三是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高等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中心"挂靠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阳明文化研究院),为贵州省教育厅直接挂牌的省级重点学科研究中心,同时也是贵州省大学生传统文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心所依托的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现有专职科研及行政管理人员17人。其中,专职科研人员14人,教授6人,副教授8人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剖析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社会治理方式、文化特征和思想传统的非法治倾向 ,分析了中国社会法治化的文化障碍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推行、理性文化形成和社会成员更新对中国社会法治化的意义 ,对中国法治文化培育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17.
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培育他们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十分必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自觉贯彻十九大精神,结合近代中国人民探索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与完善历史进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脉络,坚定大学生"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8.
在高等师范学校设置传统文化系列课程,对增强学生对文化传统的认知和认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有重要作用。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有互补性,与文、理各科专业课程有互容性。对该系列课程的深入研究,有待于教学体系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9.
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就以严谨的社会经济研究为基础,在《资本论》中指出思想的社会模式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重视人的价值和意义。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大冲击,出现社会转型期特有的价值冲突,道德失范和信仰危机……社会人文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失落。高等教育中出现人文教育“滑坡现象”。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剖析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社会治理方式、文化特征和思想传统的非法治倾向,分析了中国社会法治化的文化障碍,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民主政治推行、理性文化形成和社会成员更新对中国社会法治化的意义,对中国法治文化培育提出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